iStock-182826797.jpg

社会组织

印度社会是一个难以概括的复杂多元结构。种族、宗教、语言、地理、性别、种姓和财富多样性都是 "千层饼 "的各个层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属于"印度母亲",即祖国。将印度社会视为众多微观社会的总和,而不是一个整体,似乎更为准确。从一个群体过渡到另一个群体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会受到严格的评判。你出生在一个群体,就会留在那里。只有生活条件的改善才被普遍接受。但是,如果财富伴随着某些特权,它只能确保在群体中获得更令人羡慕的地位,而不允许任何真正的社会向上流动。阶级成员并不是整个社会的标志。社会组织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同心圆。这个核心由宗教圈包围,然后是种姓圈。虽然种姓制度只在印度教中根深蒂固,但其他宗教也常常以不那么严格的方式采用这种制度。一些低种姓实行梵化,即采用高种姓的仪式,希望被高种姓同化。种族或语言圈使几个群体之间能够相互承认,并产生更广泛的认同感。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也存在巨大的社会差距。社会组织的僵化在农村比在城镇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

性别也赋予了非常特殊的地位。男女的社会责任并不相同。男人的首要任务是养家糊口。从广义上讲,妇女的职责是操持家务。她既要养育子女,又要照顾水和木材的供应。这个角色延伸到了外面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妇女在建筑工地上工作,头顶砖块、沙子或水泥。她们还负责为农村的传统房屋制作和涂抹土坯。

家庭

家庭是社会和社区生活的熔炉。它取消了所有个人自由。孩子一出生就属于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如果是男孩,他要完成父母分配给他的学业。他从事父母选择的职业,并与父母认为有资格加入家庭的女性结婚。他将自己的收入全部或部分交给父母。他对长辈负责。如果是女孩,母亲会教她管理家务所需的一切知识。一旦她完成了学徒期,她就真的被嫁出去了。一旦结婚,女孩就属于婆家。在许多农村地区,"联合家庭"的概念仍然十分盛行。祖父母、儿子和妻子、孙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没有人会试图逃离这种环境,因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轨迹已经确定。在一个没有社会保障或养老金的国家,家庭为人们在遭受沉重打击时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

这种传统的教养方式在城镇没有在农村那么明显,即使父母的权威依然存在。新一代人倾向于偏离这种既定模式,父母或姻亲施加的压力会被视为阻碍进步的因素。这种情况在受过教育的富裕阶层中尤为明显。尽管如此,印度年轻人还是表现出一定的保守主义,尤其是在包办婚姻方面,他们并不反对包办婚姻。

人生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童年和学徒期,也是自由期。婚姻,标志着进入社会生活并赋予个人地位,进而组建家庭。退休,牺牲自己的儿子,这被视为投资的合理回报。老年和放弃的时期,人们准备迎接死亡。

妇女的地位

尽管妇女身着五颜六色的纱丽,佩戴闪亮的首饰,但她们在印度社会中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虽然《印度宪法》规定男女平等,但妇女的作用往往局限于家庭。传统上,小女孩受到的关注少于她们的兄弟。父母将钱财用于积累嫁妆,而不是教育女儿。虽然印度法律禁止嫁妆,但这一传统依然存在。由于姻亲的要求很高,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相当大的牺牲。拉贾斯坦邦的谚语 "生女儿就是给邻居耕地 "概括了人们的普遍感受。一旦结婚,妇女不仅要服从丈夫的权威,还要服从婆婆的权威。婆婆往往利用儿媳的到来而放弃自己的家庭责任。许多年轻女孩离家出走,被推入灰姑娘的生活。她们本应生男孩,最好是男孩,并从早到晚辛勤地擦洗、做饭、打柴、汲水、碾磨谷物和装饰房屋。然而,在富裕的印度教圈子里,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年轻女孩上大学,但是否允许年轻妻子工作往往由姻亲决定。在印度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责任层面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律师、政治家、医生、航空公司或空军飞行员,这些得到家庭支持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蓬勃发展并取得成功。

同性恋与希吉拉

同性恋在印度是绝对的禁忌。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卡玛苏特拉》(Kāmasūtra)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述同性之间的色情行为。伊斯兰教和莫卧儿帝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17世纪伊斯兰教法的实施规定了对同性恋者的体罚。对奴隶的惩罚是鞭打 50 下,对非穆斯林自由民的惩罚是鞭打 100 下,对穆斯林的惩罚是用石头砸死。英国殖民政府延续了这一禁令,但在 1861 年的法律中减轻了刑罚。除阴茎插入阴道之外的任何性行为都属于犯罪。虽然在实践中,该条款很少适用于自由同意的行为,但它固定了对同性恋行为的否定,导致了对相关少数群体的暴力和歧视。印度刑法典》第 377 条纳入了这一禁令。在协会和民间社会成员的压力下,最高法院最终于 2018 年 9 月 6 日将同性恋非刑罪化。然而,印度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谴责同性恋,认为它是从西方传入的传染病。屈从于这些做法无异于拒绝自己的家庭,因为这意味着拒绝婚姻和生育,从而故意将自己置于社会和自己的家庭之外。在印度,许多同性恋者同意缔结方便婚姻,过着双重生活。

变性人由来已久,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印度教为男同性恋创造了一个种姓,因此也为他们创造了一种社会角色。这个群体包括太监、雌雄同体者和变性人。拉玛神(Rāmāyana)中提到了他们,为了感谢他们的奉献,拉玛神在开光仪式上赐予他们吉祥的祝福之力。因此,印度教家庭经常在儿子出生或结婚时召唤希吉拉。在《摩诃婆罗多》中,被流放的英雄阿周那化身为宦官,举行歌舞仪式。在婚礼和出生仪式上,这些仪式由 "hijras"以 " badhai"的名义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希吉拉遭到印度社会的排斥,经常受到歧视。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形成了由大师领导的小团体。他们通常以卖淫或乞讨为生。他们既是令人厌恶的对象,也是令人着迷的对象,因此政府给予他们特殊地位。2014 年,她们获得了在官方文件上增加第三个方框的权利,允许她们将自己认定为 "变性人"。他们还享有行政部门的配额。2017 年任命了第一位变性警官,还任命了一位校长。

教育

对于有能力的家庭来说,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印度人已经明白,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经济前景。在城市的墙壁上,公立学校、英语教学和高等教育课程的广告随处可见。北印度在识字率方面已迎头赶上:74.04%的人口识字(男性为 82%,女性为 65%)。这仍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10 个百分点。在沙漠和部落地区,入学率几乎为零。在一些偏远地区,入学率勉强达到 10%。在其他农村地区,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公立学校,至少可以提供到小学毕业的教育。但是,家庭必须支付书本、练习本、笔和校服的费用,这对最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一种真正的牺牲。他们往往只送一个孩子去上学,而且不一定每天都送,因为这个孩子在家里可能更有用。在北印度,识字率最高的学生是米佐拉姆邦,达到 91.5%,而比哈尔邦则排在最后,只有 63.8%的儿童识字。尽管如此,这一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在 1947 年,印度的识字率仅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