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2243391103.jpg

宗教的万花筒

根据2011年最后一次全国大普查,79.8%的公民是印度教徒,14.2%是穆斯林,2.3%是基督教徒,1.7%是锡克教徒,0.7%是佛教徒,0.4%的人口信奉耆那教。在考虑该国南部地区时,应将这些数字纳入视野,那里的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宗教特色。虽然印度教在各地都占多数,但其信徒的比例却大不相同。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特兰加纳邦和安得拉邦的人口以印度教为主(84-91%)。除喀拉拉邦外,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和特兰加纳邦的穆斯林人口比例(超过11.5%)高于其他邦。一些州有从其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宗教特性。例如,果阿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基督徒,"只有 "66%的人信仰印度教。喀拉拉邦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响,54.7%是印度教,27.6%是穆斯林,18.4%是基督教。另一个特点是:在卡纳塔克邦的比拉库佩小镇,有世界上第二大藏族侨民(约7万人),仅次于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在它的寺庙里,仍在进行着藏传佛教的传统仪式。

印度教

印度教的原则很复杂:它是一个多神教,没有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单一的 "圣书 "可以作为信仰的媒介,其万神殿里有无数的神灵。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至今仍在实行。印度教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的追随者,是继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后第三大最普遍的宗教。在印度,它是大多数人的信仰,几乎80%的人口是信徒。印度教有两个主要传统:湿婆教和毗湿奴教。
基础。印度教的原则随着《吠陀》的写作开始出现,据说《吠陀》是在克里希纳时代(约公元前3500年)创作和编纂的。这本用梵文写成的文本集据说是印度诸位圣人,即利希斯的作品。吠陀经》由四本书组成,本身也分为四卷:最古老的是Samhitâs(咒语书),然后是Brâhmanas(关于要实行的仪式的教义), Âranyakas(神学教义),最后是奥义书(哲学方面)。后来的一些辅助作品也是这一传统的一部分,这些作品发展了以前的文集的主题,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些文本。其他重要的后吠陀作品,如《摩诃婆罗多》和《薄伽梵歌》,被一些印度教传统视为吠陀的一部分。印度教是一种混合型宗教,有时接受其他神灵进入万神殿,不同流派和传统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人接受佛陀为毗湿奴神的第九个化身)。
概念。印度教徒相信人的灵魂(âtman)是不朽的,它先于人体的存在,在肉体死亡后依然存在。灵魂的转生是轮回概念的基础,它存在于印度教以及诞生于印度的其他宗教中。业力是过去行为的总和,无论好坏,决定了轮回的质量。因此,生命的目标是将自己从这个循环中解脱出来,获得解脱(moksha),并与宇宙/上帝融为一体。为了实现这种救赎,个人必然要从事一种特定的修行,即瑜伽。瑜伽的技巧有很多。例如,业力瑜伽是为他人无私服务的行为,将自己的行为奉献给神灵。哈达瑜伽及其更现代的形式阿斯汤加瑜伽,是西方最常见的瑜伽形式。它是一套冥想技术、咒语诵读和姿势,促进能量在身体各中心(脉轮)的流动,从而使练习者实现精神觉醒。每门学科都有一个老师(大师),其作用至关重要。还有一系列与饮食、呼吸(prânâyâma)有关的其他方法,或为最坚定的禁欲主义。印度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宗教,由广泛的古代和现代传统组成。
仪式。印度教传统的仪式因国家、地区、村庄、种姓、个人的不同而大不相同......有一些主要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基本的纯洁和不纯洁概念。必须避免不洁行为(杀生、吃肉),通过善行、奉献和祈祷来净化自己。对许多印度教徒来说,对神灵的虔诚之路(bhakti)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虽然是多神教,但大多数信徒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个人的神上,这可能是他们的种姓、社区、家庭等的神。这些仪式最常见的是每天在家庭或寺庙的家庭祭坛前进行。黎明和黄昏被认为是一天中进行普法的最佳时间。在该国南部,家庭主妇经常在自家门口用粉笔画出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kollams):这些图形旨在鼓励拉克什米(Lakshmi)的到来以及财务和精神上的富足,同时也是为了抵御负面能量。人生的许多阶段也都有一种据说能带来好运的仪式:结婚、出生、入会、考试。围绕着印度教徒的死亡举行了特别的仪式:家庭成员有特定的仪式和任务,以帮助死者获得解脱。火化是最常见的埋葬方式。骨灰被收集起来,然后扔进被认为对死者有利的神圣河流、小溪或海洋。
主要神灵。印度教万神殿由三位一体的神主持,即Trimûrti,其最高神代表创造、保护和毁灭的宇宙功能: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梵天是宇宙的创造神:他创造,但事后不对他的创造采取行动。他的女性能量(shakti)由他的妻子Sarasvati体现,她主持着知识、智慧和艺术。他的坐骑是天鹅。梵天最常被表现为一个有四个头的胡须神。根据印度教的传说,他在创造宇宙时,生下了一个女神萨拉斯瓦蒂,他疯狂地爱上了她。为了躲避梵天执着的目光,萨拉斯瓦蒂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但梵天每次都会创造一个额外的头来观察她,甚至最后有第五个头来观察他。当湿婆意识到梵天迷恋自己的 "女儿 "时,他认为这对一个神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决定砍掉他的上半身,这样他就可以支配他了。然后湿婆下令,梵天不应该在任何寺庙中被崇拜。自此以后,梵天的四个头颅念诵四部吠陀经来忏悔。这种对圣典的完美知识被认为是创造宇宙的必要条件。尽管他在Trimûrti中具有原始的重要性,但他的崇拜在印度教徒中并不普遍。除了拉贾斯坦邦的朋迪榭里和普什卡,很少有专门供奉梵天的寺庙。
毗湿奴是宇宙的保护神,帮助维护善的力量和黑暗力量之间的平衡。如果平衡处于危险之中,永恒的毗湿奴就会以适合其使命的特定形式,即化身,在地球上化身。毗湿奴以其众多化身而闻名,共有八个化身。 在印度的寺庙中最常见的化身是半人半狮的纳拉西玛(Narasimha),罗摩(Ramayana)的英雄和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最后一个化身是克里希纳。毗湿奴的下一个化身是卡尔基。这个化身是一个世界末日式的人物,他的出现将结束卡利优加的时代。毗湿奴的女伴或能量被称为拉克什米,是繁荣和富足的女神,她在南印度非常受欢迎。Trimurti的三个妻子Sarasvati、Lakshmi和Pârvati也组成了一个神圣的三位一体,即Tridevi。毗湿奴神最常见的形象是蓝黑色的皮肤和四只手臂。他最显著的属性是海螺、圆盘(查克拉)和白莲花。他的坐骑是鸟人迦楼罗。在所有的毗湿奴寺庙中,你会看到一尊迦楼罗雕像站在装有毗湿奴神像的神龛前,而毗湿奴最常被描绘成躺在大蛇阿南塔身上。
湿婆是宇宙的毁灭之神,也有巨大的改造和再生能力。他也被称为 "第一瑜伽士",即具有普遍和绝对知识的人。湿婆被描绘成一个被神圣的葬礼灰烬所覆盖的苦行者,从事深沉的孤独冥想。因此,他是一个特别受舍利子(放弃者)敬仰的人物。湿婆经常被描绘成蓝色皮肤,第三只 眼睛睁开,根据形状有两只或四只手臂。一轮新月坐在他的头顶上,恒河水顺着他绑成发髻的长发流下。一条象征昆达里尼能量的眼镜蛇缠绕在他的脖子上,他还戴着一条如来神掌项链。他只穿了一件简单的虎皮,右手边的地上插着一把三叉戟(trishula)。他的属性是苦行者的属性,与毗湿奴的皇家属性形成对比。湿婆与女性基质能量(shakti)有着内在的联系,根据其方面的不同,它可以有不同的化身。帕尔瓦是湿婆被火烧死的第一个妻子的转世,是毗湿奴的妹妹,是印度妇女道德行为和美德的典范。杜尔加坐在她的老虎身上,体现了保护、力量和母性。她本身就是一个女神,在全国各地受到尊敬。卡利被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形态,皮肤发黑,舌头外露,脖子上挂着一串骷髅头项链。卡利是破坏和改造的女神。湿婆的交通工具是Nandi,一头白色的公牛。南帝的雕像守卫着供奉湿婆的神殿的入口。虔诚的信徒们在他耳边轻声诉说他们的要求,以便他能将这些要求传递给湿婆。在绝大多数寺庙中,湿婆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神像实际上是一个灵格,或叫shivalinga,是一个顶部呈圆形的圆柱形阳性石头,放在象征女性子宫的yoni上。湿婆和Pârvatî有两个儿子。第一个是格涅沙,非常受欢迎的象头神。加纳帕蒂(Ganapati),他也被称为,有四只手臂和一个断裂的獠牙。他是智慧、保护和审慎之神。信徒们通常在举行仪式和进行任何重大项目(旅行、学习)前向他祈祷,因为格涅沙是消除障碍的神。另一个儿子是斯坎达(Skanda),也叫卡特基亚(Karttikeya),或者在该国南部更常见的穆鲁干(Murugan),是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特别崇敬的一位勇士之主。据传说,湿婆和帕尔瓦住在西藏的圣山--冈仁波齐山顶。

伊斯兰教

印度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的国家,有1.5亿多人。他们占人口的14.2%,是该国第二大宗教少数群体。在印度,绝大多数虔诚的穆斯林是逊尼派。虽然穆斯林最集中的地方在该国北部,但在南部也有几个相当大的穆斯林社区,特别是在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特兰加纳邦、安得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伊斯兰教很早就通过从中东来进行香料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来到马拉巴尔海岸。该国的第一座清真寺于7世纪出现在喀拉拉邦。随着时间的推移,抵达喀拉拉邦的穆斯林与当地人口融合在一起,喀拉拉邦的穆斯林以马拉雅拉姆语为母语,现在被称为Mappilas或Moplahs。随后,伊斯兰教从西亚传播到南方,德里的穆斯林苏丹国从12世纪初到14世纪统治着该国的北部,大大加强了伊斯兰教在该国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宗教传统、习俗和仪式与印度教的宗教传统、习俗和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起源于印度的其他宗教如佛教和耆那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是印度的第三大宗教少数群体。虽然它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3%,但该宗教在该国南部更为盛行,特别是在果阿、安达曼和尼科巴、喀拉拉等邦,以及在较小程度上在泰米尔纳德邦。基督教被认为起源于2000多年前耶稣基督的使徒之一--圣托马斯的来访。在马拉巴尔海岸登陆后,他向现在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部分人口传教。随后,欧洲定居者也试图向人民传福音。15世纪,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泽维尔打开了缺口,来自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的其他传教士......许多当地人通过武力改变了信仰,其他人则是为了摆脱种姓所带来的悲惨状况而改变信仰。圣弗朗西斯-泽维尔的尸体保存得非常好,现在躺在玻璃棺材里,在果阿老城的博姆-耶稣大教堂里供人参观。

犹太教

犹太教被认为是最早在印度扎根的外源性宗教,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达。与伊斯兰教一样,犹太教信仰通过与地中海的海上贸易出现在马拉巴尔海岸。第一个犹太社区定居在今喀拉拉邦的克兰加诺尔和高知。几个世纪以来,今天仍有少量的高知犹太人,以一种非凡的方式同化了喀拉拉邦的文化,使马拉雅拉姆语成为他们的主要语言,同时保留了他们的传统宗教遗产。今天,在高知堡的犹太区,仍然可以欣赏到1568年完全重建的辉煌的帕拉迪西犹太教堂。第二个犹太社区,即Bene Israel,于11世纪抵达康干海岸。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主要定居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农村地区,奇妙地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犹太-马拉地方言作为他们的语言。19世纪,他们移居到孟买、浦那、艾哈迈达巴德和卡拉奇(现位于巴基斯坦)等大城市。第三次犹太移民潮由伊拉克犹太人组成,他们在18世纪因英国人建立的海上贸易而抵达。这些犹太商人主要在孟买和加尔各答定居,以使其贸易繁荣。

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由先知查拉图斯特拉(或琐罗亚斯德)于公元前2世纪在波斯(今伊朗)创立的一种宗教。帕西族是810世纪之间为逃避穆斯林迫害而来到印度的移民的后代。孟买后来成为他们商业活动的战略基地,在殖民时期蓬勃发展。世界上这一宗教的信徒最集中的地方是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邦。虽然这个社区规模不大--据说在国内只有6万多一点的追随者,在伊朗和美国也有少量追随者--但它在印度社会的分量却很重,因为它是该国最富有的社区之一,其经济实力使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孟买,特别是在堡垒和马拉巴尔山区,人们仍然可以欣赏到帕西人的纪念碑,其建筑风格迷人而特别,还有 "沉默之塔",这些柱子向天空敞开,他们把死者放在那里,以便按照他们的传统,让食腐鸟吞食。

其他宗教

该国的其他三个本土宗教,即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在该国南部几乎没有存在。只有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才有大量的佛教徒,他们占该邦人口的近6%,还有耆那教的信徒。锡克教是印度东北部旁遮普邦的专利。然而,在南部的主要城市中,有几个古尔瓦拉(gurdwaras),即锡克教徒的礼拜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