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_pf_145058.jpg
iStock-1146441795.jpg
iStock-1065312100.jpg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拥有超过9亿的信徒,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最广泛的宗教。作为一个多神教,它有一个复杂的、经常是抽象的万神殿,对不熟悉的人来说。其出发点与佛教相似:人经过一系列的轮回,达到解脱(Moksa),结束这个轮回。因果报应整合了原因和后果的概念:一个坏的行为会产生坏的业力,并在低等生命中转世。印度教诞生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阿利雅人与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土著居民的接触。这些入侵者带来了印度教万神殿的第一个定义,并建立了种姓制度。他们的信仰以口头方式传播,后来被编入吠陀经(早期印度教宗教文献),构成了印度教的基础。三十三位神灵充斥着由四个世界组成的宇宙。就种姓而言,处于最高层的婆罗门具有了解和教授仪式的职能,刹帝利是国王或战士,吠舍是饲养员、农民或商人......。一个人出生在一个种姓中,就会留在那里,这是确定的。纯种姓的人不能从贱民那里得到水,他们从事所谓的不洁行业,如屠宰、制鞋或处理垃圾......。人们也可以通过放弃世界和社会生活而置身于种姓制度之外:这就是Sannyasis的命运,他们是接近于佛教徒的隐士,他们(原则上)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对神圣的探索中。

印度教的原则

毗湿奴在关键时刻出现以拯救世界。在不同时期,他有不同的形式。在未来,毗湿奴将采取卡尔基的形式,即人间的神人,并与无限的神性融为一体。通过湿婆,印度教恢复了史前时代的信仰。他以一个直立的阳具为象征,是生育和欲望之神。作为祖先,他让我们通过繁殖的循环来逃避时间;作为死亡的主人,他让我们逃避轮回,这是印度教的基本愿望之一,也是这个虚幻的世界。所有的创造只有通过男性原则与女性原则的结合才能实现。每个神和他的多个方面都对应着一个伴侣,一个女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神灵数量的指数式倍增。在诸神组成的夫妇中,还有他们的孩子,其中最有名的是象神加内什,他是湿婆和帕尔瓦的儿子。此外,还有一整本神化动物的兽皮书作为诸神的坐骑。与毗湿奴有关的是鸟人迦楼罗;湿婆的前面是公牛南迪;死神阎罗的使者是一只乌鸦。

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至5世纪出现在印度北部,受释迦牟尼(Siddharta Gautama)的教义影响,更被称为佛陀(Shākyamuni),给印度教思想带来了特别的延伸。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佛教皇帝阿育王的推动下,佛教就已经出现在尼泊尔,直到8世纪,佛教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其密宗形式起源于西藏。今天,几乎四分之一的尼泊尔人都在从事这种活动,特别是喜马拉雅高原的居民和西藏难民。

佛陀,开明的人

公元前623年,释迦牟尼王子出生于蓝毗尼,在通过四个人见证了人类的苦难后,决定放弃宫廷生活。在蓝毗尼,释迦牟尼王子通过四个人见证了人类的苦难之后,决定放弃他的宫廷生活:一个老人让他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身体衰老的痛苦;一个病人让他知道身体也在受苦,不受时间的影响;一具被牵到木桩上的尸体让他知道了死亡的肮脏;最后,一个隐士让他看到了什么是智慧。他开始了非常严格的苦行僧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特权,寻找支配人性的真理。六年后,他的身体几乎变成了一副骨架,他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无论是严格的禁欲主义还是物质上的舒适,都不能导致开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遵循中庸之道(节制),避免快乐或节制的极端。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博德-伽耶时,他接受了一个村姑的一碗米布丁,从而结束了他的疲惫。然后,他决定集中精力进行冥想,在一棵树(Ficus religiosa)下定居,并宣布只有在他获得启蒙后才会再次起身。经过三个晚上的冥想,释迦牟尼成了佛,一个 "觉醒 "的生命,摆脱了他所有的痛苦。

四圣谛

从此,佛陀开始宣传他的思想,在聚集在寺院里的信徒群体中,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弟子。就是在萨尔纳特的鹿苑,他做了第一次布道。从这第一个教学中,产生了所谓的法轮的第一次转动。这条中间道路可以通过运用四圣谛来实现,四圣谛表达了佛陀在觉醒时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根据第一条圣谛,存在的特点是与衰老、疾病、死亡和我们无法实现愿望有关的痛苦(Dhuka

)。这种痛苦的根源在于第二项圣谛,即希望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真实情况,这种不满转化为违背我们业力的行为,从而无限期地延长了我们的轮回,我们在这一世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在下一世要承受什么。第三圣谛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原因采取行动来停止痛苦,一旦从欲望和执着中解脱出来,我们就能打破轮回,这样就不再需要转生到痛苦的世界中来获得涅槃了。第四条真理描述了通往开悟的道路,即八正道。

在佛陀看来,贪婪、愤怒和无知是人类邪恶和痛苦的三个根源。这三种毒物在生命之轮中得到了体现,在佛教寺院的入口处可以看到,其中有三种生物:一只贪婪地啄食地面的公鸡、一条眼睛闪着怒火的蛇和一只沉湎于泥土中的猪,充满了无知。这三种生物围成一圈,每个人都咬住前面那个人的尾巴。

因此,贪婪、愤怒和无知使人受制于Samsāra,即轮回,而他们死后转生的世界取决于他们过去的行为:业力。因此,佛教哲学提出要扭转循环存在的顺序,打破业力循环,以达到开悟的目的。

宽容的一课

释迦牟尼佛致力于应用和教授这些戒律,在80岁时获得了涅槃,即脱离一切痛苦和轮回的状态。他在北印度的库什纳加尔(Kushinagar)去世,在赎罪的过程中,他静静地躺在右边,面带微笑。释迦牟尼死后, ,被誉为神的使者。他的学说的改编在古印度和喜马拉雅山流行起来。通过成为一种流行的做法,佛教的转变方式与印度教自吠陀时代以来的转变方式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流派,现今的佛教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大乘佛教,即 "大乘佛教",教导人们不具备单独摆脱轮回的能力。他必须以菩萨的形式呼吁神圣的慈悲,菩萨是佛陀的化身,在不同时期出现在地球上展示道路。例如,文殊菩萨是尼泊尔的创始人,他释放湖水创造了加德满都谷地,在西藏和中国都受到尊敬;观世音菩萨是慈悲之神,相当于湿婆;或者金刚萨尼,雷公,相当于因陀罗的伟大魔术师。印度教和佛教因此创造了无限多的神,这种多神教使原本对立的民族之间得以融合和宽容。既然没有人可以声称完全理解神性,那么尊重邻居的观点,甚至吸收他的食谱就变得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