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和早期经典作品

卢森堡的建立是通过文字正式确定下来的,其中包括查理曼大帝的后裔西格弗洛伊(Sigefroi)于963年签署的宪章中的文字,西格弗洛伊占领了一个小堡垒,可能是罗马人的堡垒,名为卢西林布尔胡克(Lucilinburhuc),并在此修建了一座城堡,还有一个传说,说伯爵娶了一位养鱼的妇女梅卢辛(Mélusine)为妻。城堡变成了一个城镇,然后又变成了一个国家,其疆界就像战争时期的边界一样多变。但是,大公国,也就是今天的卢森堡,也是一个语言领地,法语、德语和1984年被宣布为国语的L ëtzebuergesch语共存。这部长篇史诗被认为是赫尔曼-冯-维尔登茨修士在13世纪末创作的,揭示了该国另一位重要人物约兰德-德-维安登的一生。

老实说,除了13世纪首次出现的《马里安达林法典》(Codex Mariendalensis),卢森堡文学直到6个世纪后,确切地说是1839年才开始蓬勃发展。正是在这关键的一年,《伦敦条约》签署,承认了大公国的独立。虽然大公国的部分领土被割让,与邻国的统治关系依然存在,但爱国主义情怀已经萌生,这导致了对共同语言的肯定,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十年前,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数学教授安托万-迈耶(Antoine Meyer,1801-1857 年)出版了一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他也致力于研究自己的母语,对母语语法进行了反思,并创作了题为《E'Schrek ob de lezeburger Panassus》的讽刺诗集,赋予母语以高贵的含义。作为两个方面的开拓者,他为米歇尔-伦茨(Michel Lentz)、埃德蒙-德拉方丹(Edmond de la Fontaine)和米歇尔-罗丹吉(Michel Rodange)这三位现在已成为经典的作家铺平了道路。

前者于 1820 年出生于卢森堡,1893 年去世,他也是一位诗人,但受到浪漫派的影响,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国歌《我们的家园》(Ons Heemecht)谱曲。第二位诗人的笔名是迪克斯(Dicks),他为自己的国家创作了第一部戏剧和诗歌,如 1855 年在军械广场 Cercle littéraire 演出的杂耍剧《De Scholtschäin》,自 1903 年以来,那里一直矗立着他和米歇尔-伦茨(Michel Lentz)的纪念碑。他还在自己的著作《卢森堡的故事和故事》中收集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米歇尔-罗丹吉(Michel Rodange)创作了堪称其最有成就的作品:他的《Rénart le renard》(1872年)灵感来自歌德的《Reineke Fuchs》,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同时勾勒出当代风尚。诗歌、戏剧和史诗--卢森堡文学的基础已经奠定,剩下的就是写作了。

多语言性和开放性

虽然前三名作家使用的都是法语,但该国的其他语言也开始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灵感,例如费利克斯-蒂耶斯(Félix Thyes),他被称为第一部用法语创作的小说的作者,这部小说于 1855 年出版,死后追认。Marc Bruno: profil d'artiste》是一部既浪漫又现实的作品,叙述了一个不断自我怀疑的年轻人的职业漂泊和不幸的爱情故事。

在德国,尼古劳斯-韦尔特(Nikolaus Welter,1871-1951 年)作为剧作家于 1904 年创作了《厄林的雌花》(Die Söhne des Öslings),作为抒情诗人于 1913 年创作了《霍霍芬》(Hochofen)。巴蒂-韦伯(Batty Weber,1860-1940 年)的职业生涯始于 1883 年的《卢森堡土地报》(Das Luxemburger Land),后转至《卢森堡日报》,并于 1893 年成为该报主编。他的诗歌和小说广受欢迎,为他赢得了声誉:自 1987 年起,一个文学奖以他的名字命名。

两次世界大战对卢森堡尤为残酷,卢森堡发现自己成了外国列强的玩物,这些列强曾两次毫不犹豫地破坏了卢森堡的中立国地位,是否因为这个原因,文学似乎经历了一段自我封闭的时期?事实上,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并不十分丰富,作品主要集中在某种过去主义上,有时甚至过分热爱爱国主义,诺贝特-雅克(Norbert Jacques,1880-1954年)被放逐数十年就是例证,他因效忠纳粹德国而理所当然地受到批评,但最重要的是他敢于在小说《港口》(Der Hafen)中严厉批评自己的祖国。

尽管如此,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标志着一种复兴:浪漫主义的民族观(往往与激化的爱国主义押韵)最终让位于某种社会批判的可能性,这也是向世界开放的标志。诗人 Anise Koltz 的欧洲血统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新世代。她出生于1928年,在90岁生日那年获得了龚古尔诗歌奖,鉴于她对卢森堡文化生活的投入,这一殊荣实至名归。

20世纪80年代,卢森堡的文学复兴真正起步,其他名字与之押韵,现在依然如此。让-波坦特(Jean Portante)的父母是意大利人,但他用法语写作,成为语言之旅的倡导者,在他的众多作品集中,新词成为一门值得品味的艺术;米歇尔-索玛(Michèle Thoma)则以敏锐的笔触专注于肥皂剧和编年史。1985年,盖伊-雷文尼格(Guy Rewenig)的小说让莱兹布格什语重新回归,1997年,Le Castor astral出版社翻译了他的《火焰中的大教堂》La Cathédrale en flamme)。罗杰-曼德沙伊德(Roger Manderscheid)的自传体作品激发了人们对民族语言的热情,他的作品赢得了同胞们的喜爱。让-克里尔(Jean Krier)、居伊-赫尔明格(Guy Helminger)、让-索伦特(Jean Sorrente)、皮埃尔-约里斯(Pierre Joris)......这些只是卢森堡文学史上的部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