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幸福和共同利益的愿景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个喜马拉雅王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这是一个衡量发展的指数,旨在超越仅以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经济衡量标准,而代之以不那么物质化的价值观。1972 年,年仅 16 岁的不丹第四任君主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刚刚登上王位,就首次谈到了这一理念的雏形,并将幸福概念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换句话说,对国王来说,人民的福祉与他们的生产力同等重要。

国家预算和预算编制法》以四大支柱为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促进不丹的文化遗产;以及善治。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不丹政府在制定经济和发展计划时一直遵循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在农业(禁止使用除草剂等)、100% 转为有机耕作、高度保护的自然资源管理(将 60% 的领土划为森林、伐木管制等)、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旅游业(为限制其对环境的影响,对旅游业进行了大量管制)以及贸易(也受到严格控制)等方面,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都带来了重大变革。因此,不丹将尊重自然资源、保护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在雷龙之国,学校教授 "国民幸福总值 "的主要支柱,孩子们从小就被培养成为未来的 "变革大使"。

国家预算局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进行测试

自2008年不丹通过第一部《宪法》,将 "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不丹治理的核心。国民幸福总值委员会继续对政府的所有决策进行审查,并根据其对集体福祉的影响来批准或否决这些决策。

然而,尽管不丹的满意度很高--只有不到 5%的不丹人表示 "不幸福",但该国仍面临着一些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贫困仍然影响着约 12% 的人口,青年失业问题依然令人担忧,根据劳动部的最新估计,15-24 岁的青年中有近 13% 失业。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直被视为比国内生产总值(GDP)更具全球性和人性化的指标,但不丹的经济现实依然脆弱。到 2024 年,不丹的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29 亿美元(在全球排名160 位左右),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面临着地区和部门不平等的问题。

自 2023 年以来,在首相洛泰-策林的领导下,不丹现政府正在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将社会经济指标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框架,确保更准确地反映生活水平,并使公共政策适应人民的实际需求。因此,不丹在面对现代化挑战和人口压力的同时,还在继续寻求经济发展与福祉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