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应急词库
我们常说寺庙,但实际上,泰国的瓦塔是一个更大的建筑群,包括寺庙、修道院、学校、办公室、住宅等。它的布局始终如一,象征着佛教中颂扬的宇宙宇宙的再现。它由两层围墙环绕,象征着神圣与世俗的分离。外围是功能性建筑。内围环绕着寺庙的主要空间phuttawat。这个空间的中心是bôt或ubosot,是宗教人士专用的神圣区域,也是举行授戒仪式的地方。这个空间朝东,供奉着寺院的主佛。8 块通常刻有植物图案的石碑(bai sema)划定了这一神圣区域。这个圣殿呈长方形,高高隆起,四周有柱廊环绕。圣殿由多层尖顶保护。维汉(wihan)或维哈拉(vihara)是一个建在柱子上的大厅,信徒们聚集于此,其平面布局与波特(bôt)相同,但没有任何界标。方形的蒙多普(mondop)放置着圣典和崇拜物品。ho trai是图书馆。它通常建在池塘中央或平台上,以防止害虫接近珍贵的手稿。Sala是瓦塔两侧的休息亭。Sanghawat由一堵墙隔开,里面是为僧侣保留的亭子。不过,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佛教的终极象征--舍利塔(chedi)。舍利塔继承自印度的佛塔,最初是存放高僧遗体的土丘。根据传说,佛祖的骨灰被撒在 8 座佛塔上,这也解释了舍利塔的象征意义。泰国的舍利塔已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土丘状外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修长的轮廓。它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半球形的圆顶或钟,顶上有一个环形桅杆,桅杆上有几把阳伞,代表通往涅槃的不同阶段。舍利塔中供奉着重要人物的遗物,通常还主持着周围瓦塔的建造。既然您对瓦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不同风格吧!
从起源到最初的印度王国
乌隆他尼府的班清史前遗址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在墓穴中发现了大量的物品和工具,显示了这些早期居民的复杂性,他们也被认为是巴丹悬崖岩画的始作俑者。从公元一世纪起,暹罗(今泰国)就受到印度的影响。三世纪时,印度国王阿育王派传教士到暹罗发展佛教。第一个印度殖民地就设在四帖。在 Chaiya 镇发现了东南亚最古老的毗湿奴神像(5世纪)。最初定居在缅甸的孟族也占领了泰国中部和南部。他们在印度化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小王国。这就是所谓的Dvaravati 时期,从6世纪持续到11世纪。当时的城市呈椭圆形,四周有护城河环绕。砖砌的舍利塔有一个长方形的底座,依次向下建造。这一时期仅留下了一些遗迹,如位于叻丕府的库巴佛塔(Khu Bua stupa)。与此同时,另一个流派也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以迅速扩张的苏门答腊城邦命名的斯里维迦耶流派(8-13 世纪)。这一时期的主要古迹很少被发现,但我们知道这些寺庙遵循大乘佛教的戒律,它们的舍利塔更多地从印度-爪哇风格中汲取灵感,尤其是拱门。
从高棉遗产到兰纳学校
从7世纪起,强大的高棉帝国将暹罗作为其一个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泰国会出现高棉艺术的杰出典范,首先是 Prasat Hin Phimai、Phnom Wan、Phnom Rung 和 Muang Tham 等寺庙,所有这些寺庙都通过用红土(当地红岩)铺设的道路系统与强大的吴哥寺相连。Prasat在高棉语中是寺庙的意思。按照印度教的传统,寺庙的布局是宇宙的再现,其中心是神话中众神居住的梅鲁山。神庙的中心是供奉主神的神塔。这座塔的存在为高棉寺庙赢得了 "山神庙 "的美称。塔的形状通常像玉米穗,装饰有花边雕刻图案。毗邻的四座小塔分别供奉着神的妻子和座驾。要到达中央圣殿,您必须穿过两个方形的佛塔围墙,爬上由蛇身神兽(保护佛陀的神兽)保护的楼梯或桥梁。从10世纪到13世纪,高棉艺术也在罗布里城得到了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印度帕拉帝国建筑的启发,形成了一种更具纪念意义的版本。高棉寺庙以砖、砂岩或红土建造。
与此同时,在高棉北部,另一种风格正在形成:兰那流派(11 世纪至 20 世纪)。该流派寺庙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木材(尤其是用于雕刻装饰和镶边天花板)、多坡度的低线屋顶、三面开敞的中殿,中殿由巨大的柱子隔开。仪式门的设计灵感来自印度的戈普拉(gopuras)或入口亭,高棉寺庙中也有这种设计。大殿逐渐形成了立方体的形状,横向层层内凹,上部呈钟形,覆盖着镀金铜叶。19世纪,寺庙受到缅甸传统的启发,在墙壁的白色和契迪的金色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寺庙的基座较长,四周是低矮的砖墙,为信徒划出一条环绕的路径,象征着穿越世界的旅程。最精美的兰纳代表作可以在清迈市内找到,例如帕辛寺(Wat Phra Singh)的切迪,可以追溯到 1345 年。请注意一圈一圈叠加排列的凹陷环和极好的金色尖顶。昌迈曾是重要的柚木采摘中心之一,因此昌迈成为这种以木材为重点的风格的倡导者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千万不要错过位于南邦(Lampong)的兰琅寺(Wat Phra That Lampang Luang),它的金色尖顶闪闪发光。
一门泰国艺术的诞生
在蒙古人的持续压力下,泰国人被迫离开他们的原籍地--中国南部的云南。他们在今天泰国的中心地带定居下来。13世纪,泰国文明的摇篮在素可泰形成。这座城市呈长方形布局,由三道土城墙保护,两道护城河将其隔开。城墙内有许多寺庙和修道院。如今,只有约 20 座寺庙的遗址仍清晰可见。这座城市最大的寺庙是玛哈他寺。该寺由素可泰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因陀罗提耶于 1220 年至 1250 年间建造,罗泰国王于 1345 年对其进行了改建,由一组高棉传统的圣塔和钟形佛塔组成。其中心塔由一个非常高的四角形基座支撑,塔顶是一个延伸至一点的球体,被称为 "莲花苞"。只有素可泰才有这种类型的契迪。
1350 年左右,素可泰被另一座城市取代,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王国:大城。该王国从高棉传统和文化中汲取灵感,特别是将其君主转变为神王。大城的统治者们凭借这种力量,发展出了代表力量和权力理想的建筑。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筑必须越建越大,越建越美。从高棉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普朗"(prang)变得越来越高,而从素可泰传统继承下来的 "契迪"(chedi)的尖顶则变得越来越尖锐。至于威汉,它们的屋顶越来越高,装饰也都是镀金灰泥。大城府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是拉姆寺(Wat Phra Ram),在这里您仍然可以欣赏到雕刻的大象和中央的塔楼,塔楼上有一个普朗(prang),周围是装饰着纳迦(Nagas)的长廊。大城府最著名的标志是帕西山碧寺(Wat Phra Si Sanphet)的三座大塔。由于国王是众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因此他的宫殿总是靠近城市的主要寺庙。大城就属于这种情况。最后,是泰国最著名的 "黎明寺"--阿伦寺的中央大殿。它由五颜六色的陶瓷镶嵌装饰而成,高达近 86 米。四条楼梯指向罗盘的各个点,可以通往位于半空中的露台,在那里可以欣赏到这座传奇寺庙的绝佳美景。
拉达那科辛王国
1767 年,大城被缅甸人摧毁。逃亡不可避免。必须找到一个新的首都。在湄南河的蜿蜒处,工程师们开凿了一条运河,形成了一个岛屿,并在岛上修建了坚固的王城。这个岛就是拉达那可辛。这座城市就是曼谷。1782 年,拉达那可辛王国刚刚建立。运河是这座城市的城墙,而在城市边缘则修建了一道由 14 座塔楼组成的防御墙。如今,这些塔楼中只有两座仍清晰可见。在 1836 年铺设第一条街道之前,曼谷首先是一座水城,它是沿着运河(klongs)发展起来的,运河的修建是为了支撑季风期间上涨的河水。18世纪和19世纪,为了征服更多的土地,曼谷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是一种奥斯曼式的城市规划,主要的林荫大道被主要的通航路线所取代。城市建成后,王室当局立即在这座新王国的摇篮岛上修建了寺庙和宫殿。目的很明确:恢复大城府的辉煌,延续传统。因此,最初建造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旧都古迹的复制品。但渐渐地,曼谷试图超越自己的模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融合了亚洲和西方的影响,特别是从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因此,"拉达那可辛风格 "也被称为 "曼谷风格"。这种风格的混合更加有趣,因为它见证了东南亚独一无二的方法。与邻国不同,泰国从未被西方殖民过。另一方面,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一直与欧洲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钦佩的基础上:因为欧洲是当时所有创新的熔炉,从欧洲风格中汲取灵感是现代性和开放性的证明。更重要的是,带有欧洲口音的建筑是泰国表明自己可以与伟大殖民帝国平等竞争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继承了印度教或中国传统的寺庙中发现维多利亚式、新哥特式甚至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并不奇怪。曼谷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帕卡乌寺(Wat Phra Kaew)和大皇宫(Grand Palace)尤其如此。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中,您可以欣赏到花园和多层弧形屋顶,上面覆盖着中国风格的琉璃瓦;新文艺复兴时期的 Borom Phiman 大厦,当然还有泰国装饰艺术的瑰宝。本查玛波菲寺(Wat Benchamabophit)建筑是这种风格融合的另一个典范。它的三层屋顶覆盖着黄色的中国瓦片,卡拉拉大理石墙壁上则镶嵌着西方风格的彩色玻璃窗。在曼谷以外的碧武里府(Phetchaburi),拉玛五世的避暑行宫帕那空基里宫(Phra Nakhon Khiri palace)就是这种不朽和折衷主义风格的最佳代表。令人惊叹
传统的房子
泰国拥有丰富的特殊宗教建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传统民用建筑,其设计既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又能适应环境的限制。一般来说,房屋由当地天然材料(木材、竹子、干树叶)制成,建在高跷上。房屋由一个或两个房间和一个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室外走廊组成。房屋结构是由预制板拼接而成,而不是用钉子固定,因此非常容易拆卸。茅草或柚木屋顶非常陡峭,便于雨水排出。窗户的长度大于高度,以保持室内凉爽干燥。房屋的设计理念是尽可能简单,以便人们能够与周围的自然和谐共处。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所有泰国村庄除了房屋外,都有一座佛寺、一所学校和一个市场。中原地区的房屋建在坚固的木杆上,其特点是屋顶陡峭,墙壁向内倾斜。如果家庭人口较多,几个住宅可能会围绕一个公共平台或区域布置。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这个平台通常由装饰典雅的大门围起来。最后,平原上的房屋以 "恩高"(ngao)为特色。"恩高 "是从高棉文化中借鉴而来的弧形装饰,突出了坡屋顶。在北部,镶板墙向外倾斜,使框架看起来更加坚固。由于气温较低,这里的窗户较小。在清迈府,房屋的屋顶顶端有一个 "卡莱"(Kalae),这是一种 V 形装饰,代表水牛角,象征着丰收。在这些房屋中,厨房和起居室相互连通,以利用热量,阳台贯穿整个房屋,使室内外空气流通更顺畅,高跷结构也加强了自然通风。这些北方的房屋还有一个米仓,也是建在高跷上的,可以通过梯子进入。在曼谷,您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惊叹的漂浮房屋。虽然大多数房屋都系在柱子上,但也有一些简单地靠在木筏上,这样就能适应水的流动,尤其是在涨水期间。如今,一些房屋的高跷已因汽艇在水上行驶而变得脆弱。在水上生活并不容易!最后,每座房子都有自己的 "灵屋 "或 Phra Phum。泰国人相信这个地方的灵魂。因此,为了与所选居住地的神灵相处融洽,他们会为神灵建造一座房子,并把它放在离主屋不远的柱子上。为了获得神灵的眷顾,泰国人会向神灵供奉祭品......最重要的是确保主屋不会给神灵的房子带来阴影!
当代建筑
与所有亚洲大都市一样,曼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蜕变为一座垂直城市。数以百计的摩天大楼在天际线上拔地而起,丝毫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协调性。当时的想法是快速大量建设,以炫耀城市的繁荣。从 2000 年代起,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从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玻璃和钢结构的高楼。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包括白育塔(Baiyoke Tower)和全国最高的玛哈那空塔(MahaNakhon Tower)。除了这些 "经典 "摩天大楼外,曼谷还有两座与众不同的建筑,从外观上很容易猜出它们的名字:大象大厦 和机器人大厦。这座城市不乏幽默。此外,泰国一直未能摆脱大众旅游的阵痛,普吉岛和芭堤雅等最著名的海滩已被酒店群和购物中心所覆盖,破坏了原本绝佳的自然环境。混凝土的迅速蔓延也对曼谷产生了有害影响,曼谷的许多运河都被填平,以增加建筑用地。这些运河将洪水引向农作物,有助于吸收洪水。如果没有运河系统,运河居民区就会受到威胁,这座城市就有可能遭受与威尼斯类似的命运。面对这些趋势,一些人选择了清醒、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传统。在曼谷,"大都会 "及其绿色阳台为这个紧凑、闷热的市中心带来了一丝自然气息。但是,在寻找新建筑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首先是两位泰国建筑师。第一位是 Booserm Premthada,他的灵感来自于传统房屋及其与自然的完美共存。他的建筑多采用砖或木结构,如位于 Phra Nakhon Si Ayutthaya 的一流葡萄酒酒吧 The Whine Ayutthaya。第二位是 Suriya Umpansiriratana,他的建筑融合了佛教教义和乡土传统,结构轻盈,体量宽敞,摒弃了一切浮夸的装饰。这种回归事物本质的理念在他在 Wat Khao Buddhakodom 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像保护泰国的神兽一样,泰国仍在重生......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