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陈词滥调,保护壮丽的自然环境
如果把台湾简单地理解为高楼林立、充满活力的首都台北,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您只需从城市中登上高处,就能看到远处的浮雕,领略到周围大自然的美景。当您飞越这座岛屿时,您甚至会觉得它非常荒凉。考虑到植被覆盖了全岛 70% 的面积,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山脉将岛屿一分为二,从北到南,有几座山峰海拔超过 3000 米,如玉山国家公园,徒步旅行爱好者在这里可以找到适合探险的迷人地形。这是岛上最大的国家公园。要想体验不同的高山乐趣,您还可以前往希帕国家公园(Sheipa National Park),这里拥有多种生态系统,是岛上主要河流的源头。另一个具有其他自然景观的国家公园是阳明山,位于新北市和台北市之间。这里有瀑布、山脊、湖泊和郁郁葱葱的山谷,是散步的理想去处,由于该地区也是火山地带,因此还可以泡温泉。这里还是各种鸟类和蝴蝶的家园。现在是时候换换风景,去看看海洋世界了。2007 年,东沙国家公园成立,以保护这个特殊的环礁、其海草床和邻近水域。这里是丰富的海洋生物栖息地,包括鳐鱼、绿海龟、水母、鱿鱼和种类繁多的鱼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护多样而脆弱的生态系统,所有这些岛屿都尚未对旅游业开放。我们现在前往太鲁阁国家公园,该公园因里乌河凿出的同名峡谷而得名。这个公园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该地区盛产大理石。因此,它被称为 "大理石峡谷"。台湾总共有九个国家公园,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家园。第一个国家公园成立于 1985 年,最后一个国家公园成立于 2014 年,成立时间非常短。这表明当局决心确保自然区域被视为特殊的地方,必须不断采取行动保护它们。
生态问题切实存在
台湾经历了重大的经济转型,在短短几十年间从贫穷走向繁荣。这个 "台湾奇迹 "经常被当作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但是,这一国际公认的经济进步典范并非没有对自然造成破坏,并导致了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网络和家庭消费的增加是各种污染的根源。伴随着台湾单纯的经济开发,工厂、汽车和货车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空气污染,河流、地下水和沿海水污染,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不善。快速且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也危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不稳定,导致某些物种失衡甚至消失。需要指出的是,受环境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城市中心,因为在 1960 年至 1980 年间,在政府的鼓励下,工业化也在农村地区进行,并将问题扩展到西部和北部的农村。这些企业并不注重遵守环境标准。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台湾各种污染状况令人担忧的罪魁祸首是大工业,特别是在岛上大量建立的石化联合企业。影响整个地球的全球变暖也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台湾是一个岛屿。因此,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公众和当局的反应
虽然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接连做出的决定证明了台湾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首先是 1979 年 4 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1987 年戒严令的废除和政治自由化的开始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运动,民众也紧随其后,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1987 年 8 月,环境保护局成立。它在政府内部的任务是纠正过去严重的生态错误,并制定未来愿景。由于环境保护也涉及经济发展管理,1997 年成立了一个国家委员会,其职责是密切监督所谓的可持续发展。2003 年颁布的《环境框架法》体现了这一原则,该法规定,满足当代需求的手段不得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果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就不能不加区别地对待自然资源。2002 年,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特别是由于人们过度使用塑料袋造成的垃圾处理问题,政府干脆禁止塑料袋的销售。当然,如今街边市场上的塑料袋并未消失,但当局的反应证明了他们严肃对待这一祸害的决心。事实上,台湾的生态立场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只顾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以发展经济,到现在政府当局和民众一样,对维护自然和保护环境持积极态度,并日益关注。许多非政府组织活跃在台湾,反映了民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增长的兴趣。其中包括台湾野鸟联盟 (https://www.birdlife.org/asia) 和台湾环境保护联盟 (http://tepu.yam.org.tw/)。
阿戈拉花园--生态城市项目的典范
很难想象未来的亚洲没有大都市的扩张和不断增加的摩天大楼,但这些城市的发展可以与生态项目齐头并进。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就是建筑师 Vincent Callebaut 在台北信义区设计的名为 Agora 花园的项目。在这个拥挤不堪、污染严重的地区,这个建筑项目是一个了不起的替代方案,应该成为未来的灵感源泉。这座双螺旋建筑包括 45,000 平方米的住房,与众不同的是,梯田花园里种植了 23,000 多棵树木和植物。据说,这些植被能够储存多达 135 吨的二氧化碳,起到净化城市的积极作用。此外,大楼还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采光、雨水回收利用以及太阳能电池板,以减少能源消耗。大楼的设计还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