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式住房

在蒙古,我们说的不是蒙古包,而是蒙古包。蒙古包的组装总是按照相同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安装 "地板",然后是家具,最后是中央火炉或壁炉。第二步是安装作为 "墙壁 "的柳木板条凹格子,像手风琴一样展开。然后在炉灶两侧放置两根木柱(即bagan),与中央的木冠(即toono)相互交错。最后,再加上落叶松木杆,它们就像伞形肋条一样安装在托诺 和格子墙之间。然后,在这个令人惊叹的自支撑结构上覆盖几层毛毡,再铺上一层白布。最后一道工序是用马鬃绳在蒙古包的四周缠上三排带子,并调整开口,以便烟雾排出。完成后的蒙古包 平均面积在 18 至 20平方米之间,重 2 吨....,但搭建时间不超过 2 小时!蒙古包的结构和重量意味着它可以抵御狂风的袭击,而不需要用木桩固定,这在地面结冰时是不可能做到的。一旦折叠好,蒙古包 就可以用手推车或卡车运输。

蒙古包 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切都遵循不变的规则。方向是最重要的。门总是朝南。门槛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空间,必须受到尊重......小心任何人撞到门槛,因为这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幸。屋内,南面是年轻人的区域,北面是长辈的区域,也是放置圣物和供品的区域(khoïmoor是最神圣的区域)。西边是男人和社交生活的区域,东边是女人和日常用品的区域。西北部是客人的尊贵之地。在这里,巴甘 bagan)是连接天(toono)和地(sol)的纽带。就像日晷一样,蒙古包 被分成 12 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象征着星象周期中的一种动物。然后,蒙古包就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移动。游牧民族还能通过太阳光如何穿过蒙古包的不同部分来判断一天中的时间。蒙古包也是极具装饰性的物件。这些装饰图案或凿、或刻、或贴、或缝、或雕刻在栅栏、门、织物和物品上,清楚地表明了蒙古处于文化交汇处的地位。卷轴、螺旋、交错、卍字、几何图形和动物图案是当地文化、中国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西藏文化的惊人融合。门槛上的装饰图案并非偶然,它的字面意思是 "愿幸福永远不会离开这个蒙古包,愿不幸永远不会进入这个蒙古包",而波浪图案则象征着海洋,任何怀有恶意进入蒙古包的人都有可能被海洋吞没。圆是蒙古文化中的重要图案之一。它象征着无限,它的存在能带来神奇的保护。其他经常使用的图案包括:ölzii(幸福结);khas tamga(卍),象征太阳和宇宙力量;galii khee(三条火舌),象征时间的连续性;以及丰饶之角。在颜色方面,橙色(太阳)和蓝色(蔚蓝)经常被使用。

除了这些蒙古包,游牧民族还使用结构和构造更为简单的帐篷。麦汗帐篷由三根杆子组成,其中两根竖直放置,另一根水平放置在另外两根杆子上;这样得到的帐篷结构上再覆盖一层用木钉固定在地面上的织物。察察尔帐篷类似于一种茶棚或圆锥形小屋,有落叶松木制成的垂直支撑物和织物覆盖物。察其尔帐篷的平面呈长方形。

回到过去

蒙古人建立的第一个帝国--匈奴--的精英们的墓葬见证了当时已经非常精致的祭祀仪式。这些墓穴一般由一个长方形的石台组成,石台位于墓坑上方,墓穴南侧建有通道。墓坑最深可达 20 米。墓室内部用原木建成拱形结构,然后铺上装饰地毯。匈奴人最初住在圆形帐篷或蒙古包里,后来建立了有城墙保护的真正的城市,其中心建筑是小皇宫。当时的建筑主要用原木建造。胡杜阿拉尔考古遗址是这一城市发展的另一个迷人见证。阿瓦尔加城遗址揭示了高度等级化的空间组织。保护阿瓦尔加城的半圆形土墙的一部分仍清晰可见,而最初的街道布局仍有一些痕迹,街道两旁有宫殿、庙宇、锻造厂、水库和作坊,所有这些都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列。

无论在哪个时期,城市定居点都有共同的特征,尤其是防御建筑。始建于8世纪初的卡拉-巴尔加松镇的遗迹包括 12 米高的堡垒及其瞭望塔的一部分,而始建于1012世纪的巴尔斯霍特镇周围 4 米厚的泥墙遗迹依然清晰可见。著名的喀喇昆仑是蒙古帝国的首都,这里的遗迹展示了城市规划是如何凸显大汗的权力的。他的宫殿土门阿木古郎宫位于城市的中心。虽然王座和银色喷泉现已不复存在,但您仍然可以看到他独创的供暖系统,该系统由安装在地板下的烟管组成!在1314世纪之间建造的伟大城市中,千万不要错过孔杜伊(Kondui)和它令人难以置信的宫殿建筑群,该建筑群建在一个平台上,平台周围有两层露台,露台上有亭子和水池。这座宫殿象征着贵族阶层的兴起,他们渴望建造能与大汗宫殿相媲美的宫殿。一般来说,蒙古帝国的大多数城镇,尤其是乌兰巴托,都是按照同心圆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其灵感来自游牧民族的军营组织。按照 "环形 "原则,蒙古包围绕首领的蒙古包围成一圈。事实证明,这种环形布局在遇到敌人袭击时最为有效。因此,在称为乌兰巴托之前,首都被称为 Ikh Khuree,即 "大圆圈"。它从一个简单的 "有人居住的圆圈 "发展成为一个大型城市中心,但仍然拥有广阔的圆形空间,如曾经矗立着 "金宫 "的 Züün Khuree(东圆圈)和保留着前甘丹寺部分建筑的 Baruun Khuree(西圆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城市遵循与蒙古包相同的空间组织,寺庙和修道院朝南,政府宫殿朝北,是最隆重的部分。

宗教建筑

虽然蒙古游牧民族总是选择临时住所,但他们很快就在墓葬建筑中寻求一种永恒的形式。草原上鳞次栉比的石碑就证明了这一点。最古老的是青铜时代的 "鹿石"。这些石碑由 3 米高的花岗岩石砌成,石碑始终朝东,上面刻有造型优美的鹿的轮廓。后来,他们还发明了 "巴巴"(Babas),即石雕勇士。库尔干(Kurgan)是墓冢,周围的石圈很容易辨认,标志着活人世界和死人世界的分界线。

随后,佛教改变了蒙古。起初,第一批寺院只不过是用木头和毡子做成的庙宇--蒙古包。当时,"圆圈"(khuree)一词也被用来指代这些寺院建筑群,其中的建筑围绕着主寺而建,僧侣们的蒙古包三面环绕着寺庙,南面则是建筑群的主入口。然而,随着朝拜者人数的增加,这些建筑必须进行扩建。第一步是增加柱子的数量。随着寺庙规模的扩大,它们变成了气势恢宏的多边形结构,组装和拆卸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简化这些步骤,人们选择了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设计。随后,毡庙被改造成砖石庙宇。在不同文化和帝国的交汇处,蒙古汲取了中国、西藏和印度的传统,发展出了迷人的宗教建筑。

从中国传统中,蒙古借鉴了砖砌或石砌平台的原则;弧形 "衣尾 "屋顶的形状,屋顶上覆盖着琉璃瓦,通常是彩色的,并装饰着神兽的雕塑;以及中轴线对创造空间层次的重要性。从西藏的传统中,它借鉴了寺庙的位置(通常建在高处、阳光充足的地方);非承重墙,即所谓的 "果墙"(其厚度逐渐减小,在高度上变得非常薄),通常涂成白色;集会大厅的存在;某些寺庙的中心平面;以及最重要的是门廊、柱子、内饰和天花板的丰富装饰。它从印度传统中借鉴了佛塔的结构和丰富的装饰,佛塔是建立在平台上的遗迹建筑,通常涂成白色,其形状让人联想到钟。但蒙古宗教建筑也有自己的特点,它喜欢大开间和有间隔的庭院,不像中国或西藏的一些寺庙那样紧凑和封闭,还加入了游牧文化的典型装饰图案。不容错过的寺庙包括阿玛尔巴亚斯加兰特(Amarbayasgalant )寺院,其南北中轴线上的空间组织层次分明,令人惊叹的措钦寺(主寺)有 108 根柱子,其巧妙的雨水排放系统通过 4 根柱子的内侧,然后通过石槽将雨水排放到地板下;根据中国和西藏的萨满教、堪舆学和佛教习俗建造的巴尔丹别列温寺院 ;大乔林寺院,其寺院呈木制蒙古包状,圆顶建在石台上;额尔德尼祖寺院及其 108 座佛塔;或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的甘丹寺,其主殿由 108 根柱子支撑着。

现代和当代时期

20世纪初的伟大革命运动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镇压和摧毁佛教的政策。全国 750 座寺院中的大部分被夷为平地(只有最著名的寺院被保留下来,用于世俗活动),而苏维埃建筑则在各地大行其道。斯大林古典主义风格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乌兰巴托。歌剧院红白相间的外墙、对称、楣饰和柱廊;大学的门廊式庭院、风格化的圆柱和柱头;国家大剧院的鲑鱼粉色外墙、带花饰的门廊和柱廊,都是苏式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一些建筑后来成为苏维埃野蛮主义的代表,如无线电和邮政通信委员会大楼,其金字塔式的塔楼令人惊叹。20 世纪 60 年代,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混凝土发展,蒙古最终与苏联结盟。混凝土楼房遍布郊区,而新城镇则全部由混凝土塔楼建成。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项目试图在苏式建筑和当地传统建筑之间建立联系,例如乌兰巴托的民族博物馆,其外形酷似蒙古宫殿,但这种尝试并不多见,文化宫等线条单调现代的苏式宫殿仍在不断出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蒙古的西方化程度越来越高,塔楼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有长方形玻璃体的清吉思汗大酒店、由经典的四层建筑和高塔组成的菩提塔、纳兰图尔塔,以及最近的蓝天塔,它从 105 米高的玻璃和钢结构顶端俯瞰首都,反射出蓝色的光芒。虽然游牧民族已经搬到了离市中心更近的地方,但他们仍然住在蒙古包里。遗憾的是,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让他们以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式定居下来,这导致了名副其实的棚户区的形成,这些棚户区往往与各种城市网络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由土路和木栅栏组成,栅栏后面隐藏着蒙古包和用金属板和水泥建造的低矮建筑。与此同时,老旧的苏式混凝土郊区也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修复计划正在审议之中,但面对超自由主义和到处占地的采矿联合企业的压力,迫使游牧人口涌入棚户区和郊区,情况似乎很难得到改善。然而,面对威胁着我们所有人的气候挑战,我们应该以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为榜样,因为游牧民族从不将自己强加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