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和泰米尔文
根据星辰的运行或早已消失的河流的涨落来推算口耳相传的文本的年代,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想法,但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事实上,学者们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字里行间的解读来确定 "吠陀"(译为 "异象",并不完全正确)出现的时间,"吠陀 "是来自伊朗的一个民族向北部次大陆的印度人传达的启示。从他们的相遇开始,在这个边界模糊、被重新命名为Āryāvarta的地区,一种宗教--吠陀教--诞生了,它是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的基础。换句话说,无论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还是比第一个世纪还要早两倍,这部文献的内容一如既往地丰富。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并对其划分如下:梨俱吠陀(神圣赞美诗)、萨玛吠陀(音乐编排)、亚久尔吠陀(祭司使用的祈祷词和祭祀公式)和阿塔纳吠陀(一套咒语和魔法公式)。这些 "书 "的成书时间同样不确定,因为原始手稿历经数百年仍未失传。它不仅标志着印度文学的诞生,也标志着梵语的诞生,梵语起源于印度-雅利安语,这一点从它与古伊朗语的相似性中可以得到证实。梵语最初是一种礼仪语言,后来成为一种学术语言,就像西方的拉丁语一样,它是多种方言(尤其是在印度北部)的基础,现在仍然是与尼泊尔交界的北阿坎德邦的官方语言。或许,"古 "梵语让位于 "史诗 "梵语的时间更近一些- -这一次的线索在于语言--另外两部被认为是印度奠基性的典籍遵循着同样的路径,先是口述,然后是书写:《罗摩衍那》(Rāmā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这两部神话史诗与印度教密不可分。第一部讲述了拉玛王子的生平,他在位时(同样根据天文数据)比基督诞生时早了近 20 个世纪,是毗湿奴神在人间的第七个化身。第二部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长的诗歌:长达 25 万节,远远超过荷马的作品!为了叙述潘德瓦人和考拉瓦人之间的内战,需要的篇幅不可谓不多,每个部族都决心夺取恒河以北亚利安人的土地。传统还说,这部史诗是格涅沙向圣人维亚萨("编纂者")口授的,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维亚萨据说生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450 年之间。 最后,据说梵语文学在 mahākāvya 诗歌中达到了最先进的形式,在这种诗歌中,描述优先于叙述,同时从史诗的主题中汲取灵感。除了五部重要作品--从《库玛拉桑巴 瓦》到《希修巴拉瓦达》--外,还有几位著名作家与这种诗歌艺术有关,包括阿什瓦格霍沙(Ashvaghosha,约2世纪)和卡利达萨(Kālidāsa,约4世纪)。两人同时也是戏剧家。
显然,要精确确定泰米尔语文学出现的时间并不容易,首先是因为古代手稿也是写在棕榈叶上的,棕榈叶可能保存完好,但容易腐烂;其次是因为古代编年史的纠结仍然难以解开,口耳相传的历史日期在一些研究人员看来至少是虚构的。本着和解的精神,一些人认为它可以追溯到我们这个时代之前的几百年,而另一些人则本着不和的精神,认为它比梵文文学还要古老。无论如何,应该指出的是,泰米尔古典文学也被称为 "Sangam",或法语中的 "汇合"。这个词指的是潘迪亚帝国时期相继出现的前三所文学学院(传说第一所已被海浪淹没),以及这些学院创作的所有作品,即通常被认为是 "世俗 "的数千首诗歌。这些诗歌可能写于我们这个时代之初,但直到十世纪才被汇编成册,通常分为两类,如著名的选集《八部集》( Ettutokai):描写"akam"(内心世界,如爱情)的诗歌和描写"puram"(外部世界,如战争和社会生活)的诗歌。与梵语文学一样,泰米尔语文学也有其创始史诗:其中三部归功于耆那教徒(Cīvaka Cintāmani、Silappatikaram和Valayapathi),两部归功于佛教徒(Manimēkalai、Kuntalakēci),所有史诗肯定都写于5-10世纪之间。
在不涉及梵语还是泰米尔语最先出现的争议的情况下,应该强调的是,它们的地理区域不同--梵语在北方发展,泰米尔语在南方发展--它们的起源也不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梵语是印度雅利安语,而泰米尔语属于德拉威语,即既非雅利安语也非喜马拉雅语系的语言。这两类语言会产生多种方言,如果有任何渗透,也主要是单向的,梵语会灌溉大多数印度习语,尤其是在词汇方面。
达罗毗荼语和印度-雅利安语
10世纪也是卡纳达语的转折点,卡纳达语是最古老的达罗毗荼语言之一,在当时蓬勃发展的耆那教的影响下,卡纳达语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之前,坎纳达语的文本倾向于诗歌--如9 世纪的论文《Kavirajamarga》("诗人的王道")所示--但从那时起,它们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内容--僧侣基纳塞纳(Jinasena)的《ādipurāna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书讲述了一个为了兄弟而放弃权力的人的心路历程--甚至有了战士层面的内容,潘帕-巴拉塔(PampaBharata)改写了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并将其命名为《维克拉玛朱那维贾亚》(Vikramarjuna Vijaya)。在下一个世纪,卡纳达语采用了另一种诗歌格律"vachana",一种押韵的警句,同时保留了其宗教灵感。作为一种优秀的大众语言,坎纳达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梵语的影响,泰卢固语也是如此,在11世纪,由于南纳亚-巴塔拉卡(Nannaya Bhattaraka)编写了第一部语法书,坎纳达语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他还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作品是已知(或保存)最古老的泰卢固语作品。在他去世后,提坎纳(1205-1288 年)继续翻译他开始翻译的《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耶拉普拉嘎达(Yerrapragada)对其进行了最后的润色。然而,真正的黄金时代将在两个世纪后开始--与此同时,马拉雅拉姆语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斯里纳塔(Srinatha)和巴梅拉-波塔纳(Bammera Pothana)或阿拉萨尼-佩德达纳(Allasani Peddana)等诗人,以及史诗《阿穆克塔马利达》(Amuktamaliada)等作品,或那些源于"prabandha"体裁(名人传记)的作品。德拉威语中 "最年轻 "的语言自10世纪以来一直在使用--献给卡利女神的《达鲁卡瓦达姆》(Darukkavadham)可追溯到这一时期--但它正逐渐从梵语和泰米尔语中独立出来,而梵语和泰米尔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梵语和泰米尔语、直到16世纪,来自尼拉南(喀拉拉邦)的一个诗人家族重新塑造了马拉雅拉姆语,当时被视为现代马拉雅拉姆语之父的 Thunchathtu Ezuthachan 推广了"kilippattu",这是一种以动物为叙述者的 "鹦鹉 "诗。他与15 世纪的前辈 Cherusseri Namboothiri 和18 世纪的后继者 Kunchan Nambiar 并称 "伟大三人组"(Mahakavitrayam),这三位诗人的才华无与伦比,构成了马拉雅拉姆文学的基础。
就印度-雅利安语而言,印地语当然是重点,因为它现在是该国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按照习惯,印地语可追溯到12世纪,是宫廷诗人钱德-巴尔代(Chand Bardai)献给普里蒂维拉贾-查哈玛纳国王的赞美诗,但其来源不确定,许多已被毁坏,大多数难以精确确定年代。从14世纪起,王室或战争编年史似乎让位给了虔诚的诗歌,这些诗歌是巴克提运动的一部分,这是印度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也与白话文的发展相吻合。诗歌的形式也在演变,主题也是如此,分为许多 "拉萨"(梵语,意为 "汁液",相当于我们的 "流派"),从 Vātsalya 拉萨(爱情拉萨)到 Vir 拉萨(英雄主义拉萨),再到 Prema 拉萨(浪漫主义拉萨)等。涅古那派信奉抽象的神,而萨古那派则认为神具有可敬的属性;诗人卡比尔 (Kabīr) 和古鲁-纳纳克 (Gurū Nānak) 属于前者,苏尔达斯 (Surdas) 和图尔西达斯 (Tulsīdās) 属于后者。根据我们的日历,下一个时期开始于18世纪,也就是 Ritikavya 时期,简单地说,在这一时期,形式战胜了内容,描述战胜了情感,色情取代了浪漫主义。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 1900 年左右,其中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品是诗人比哈里(Bihārī)的《萨塔赛》(Satasai)。随后,印地语文学--但事实上,整个印度文学都是如此--进入了 "现代性",这要归功于或由于各种殖民浪潮,殖民浪潮起到了开疆拓土的作用,使文学运动得以传播,引进了新的形式和主题以及创新的印刷技术:19世纪中叶,基督教传教士在科塔亚姆(喀拉拉邦)建立了第一家印刷厂。丹帕特-拉伊-斯里瓦斯塔瓦(Dhanpat Rai Srivastava),笔名普雷姆昌德(Premchand,1880-1936 年),是印地语文学彻底转变的代表人物,也是现实主义的化身。他的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法文,尤其是《L'Harmattan》(《Godan: le don d'une vache》、《L'Ashram de l'amour》、《Le Grand Pèlerinage et autres nouvelles》)。然而,这种现代化更具体地惠及另一种文学形式,即源自孟加拉地区的孟加拉语文学。
这并非偶然: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建造的。从英属印度到英国王室,这座城市一直是殖民政权的所在地。这里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3 年)的印度人的出生地:拉宾德拉纳特-塔库尔(1861-1941 年)。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泰戈尔出生在一个改革者家庭,在这个家庭中,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 岁时,他发表了一首长诗,为自己赢得了一些声誉。 后来,他放弃了在英国开始的法律学习,成为家族产业的管理者。作为一个美满的丈夫和父亲,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但新世纪标志着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父亲也去世了,他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1901 年,他创办了一所修行院和一所学校,20 年后又创办了一所大学。他关心弱势群体的疾苦,反对种姓制度,是争取独立的斗士,是无怨无悔的理想主义者,对与旅行和科学有关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的逝世给当地留下了一片哀思,自 1941 年以来,每年 8 月 7 日都是缅怀他的日子。作为翻译家、诗人和散文家,泰戈尔的作品有很多:他的作品集《L'Offrande lyrique》由 République des Lettres 出版,是其中之一;《Nationalisme》由 Classiques Garnier 出版,是另一部作品。
泰戈尔一直用孟加拉语写作,但由于他精通双语,他自己也将其著作翻译成了英语,安德烈-纪德就是根据这些版本发现了这位我们语言中的重要作家。继德国人弗里德里希-马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 年)花了 25 年时间编写《梨俱吠陀》批判版,以及比利时传教士卡米尔-布尔克(Camille Bulcke,1909-1982 年)"重新发现 "诗人图尔西达斯之后,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对印度及其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这股热潮有利于泰米尔语等白话文的发展,因为迄今为止,泰米尔语一直是某些精英阶层的专利,而由于印刷术的出现,泰米尔语正在向更广泛的公众开放,甚至向现代口头语言开放。新一代作家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毫不犹豫地对社会问题采取批判立场,如普杜马伊皮坦(Pudhumaipithan,1906-1948 年)、贾亚坎坦(Jayakanthan,1934-2015 年)和苏雅塔-兰加拉詹(Sujatha Rangarajan,1935-2008 年)。
英语文学
然而,泰戈尔用两种语言写作也预示着印度独立后将有一场愈演愈烈的运动,这场运动将引导大批印度作家选择英语,而这一选择将确保他们在国际文坛上拥有更多的读者。例如,R. K. Narayan 1906 年出生于马德拉斯,2001 年在那里去世。他在路德会学校接受教育,热衷于阅读狄更斯、莎士比亚和沃尔特-司各特的作品,1935 年,他很自然地用英语出版了《斯瓦米和朋友们》--一本关于他童年生活的自传,构成了他的《马古迪日子》三部曲的第一卷--他的朋友格雷厄姆-格林试图在伦敦推广这本书。渐渐地,她的作品风格接近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风格,开始赢得真正的读者群,包括法国读者,这要归功于优秀出版社祖尔玛(Zulma)的翻译工作(《金融魔术师》、《导游与舞者》)。
阿妮塔-德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性作家,1937 年出生于北阿坎德邦,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孟加拉人。她精通多种语言,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9 岁时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她认为英语更有文学性,更适合在丰富的作品中表达自己,1963 年,她开始创作《哭泣吧,孔雀》。虽然她是连接东西方的完美纽带,曾在两大洲生活并反思我们之间的差异,但她的书如今很难找到法文版,尽管《法兰西文学》在其目录中收录了《Le Jeûne et le festin》。
萨尔曼-拉什迪也是外籍人士,1947 年出生在孟买,十几岁时离开孟买前往英国。尽管他也偏爱英语而非母语乌尔都语(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使用的语言),但我们还是无法不将他与印度文学联系在一起。他出生于一个世俗穆斯林中产阶级家庭,但自 1989 年《撒旦诗篇》出版后的第二年起,他的多产作品就受到了法特瓦的影响。2022 年对他的新攻击证实了这一日常危险,激发他创作了虚构的文学替身约瑟夫-安东的自传,但他的灵感范围要广泛得多,这一点从他的其他作品中可以得到证实,从 1997 年由 Plon 出版的《Enfants de Minuit》到 2020 年由 Actes Sud 出版的《Quichotte》。他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印度文学的发展方向:以小说这一典型的西方文体为中心,通过其普遍性主题向世界开放。
罗辛顿-米斯特 1952 年出生于孟买,现居加拿大,他也使用英语。他的小说由阿尔宾-米歇尔出版社出版了法文版(《世界的平衡》、《漫长的旅行》、《简单的家庭琐事》),出生于喀拉拉邦的阿妮塔-奈尔也出版了法文版:《马拉巴尔 的 花园》、《情感的堕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她出生于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首府新隆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因其小说(《Le Dieu des petits riens》是一本畅销书)和和平主义活动而享誉国际。不过,也有一些作家选择远离英语--"殖民者的语言"--比如 1973 年出生于加尔各答的舒莫娜-辛哈(Shumona Sinha),她发现自己对法语情有独钟,甚至定居法国,并在法国多次获奖。她的作品由 Gallimard 出版社出版:《Apatride》(2017 年)、《Le Testament russe》(2020 年)、《L 'autre nom du bonheur était français》(2022 年)。
这些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功--拉什迪获得了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米斯特获得了总督奖,奈尔获得了喀拉拉邦萨希特阿卡德米奖,阿伦哈蒂-罗伊获得了布克奖......--并没有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印度语言也已达到足够成熟的程度,在印度次大陆境内外拥有广泛的读者。在达罗毗荼语言中,马拉雅拉姆语文学可引以为豪的成就包括:桑卡拉-库鲁普(G. Sankara Kurup,1901-1978 年),他是 1965 年第一个获得 "汝南比思奖 "的作家;奥维-维贾扬(OV Vijayan,1931-2005 年),他 1965 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Khasakkinte Itihasam》赢得了赞誉。生于 1933 年的马达斯-瓦苏德万-奈尔被公认为独立后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涉及家庭生活这样私密的主题,确实树立了新的标准。他的小女儿卡迪亚-穆姆塔兹(Khadija Mumtaz)1955 年出生于卡托尔(Kattor),她以自己的医生经历为基础,延续了这种心理描写的风格:她的第二部小说《巴尔萨》(Barsa)于 2010 年荣获著名的喀拉拉邦文学奖。在泰米尔文学方面,我们应该提到贾亚坎坦(Jayakanthan,1934-2015 年),他是泰米尔纳德邦人,在他的小说中为最卑微的人发声;多产的苏加塔-兰加拉詹(Sujatha Rangarajan,1935-2008 年),在转向电影之前,他通过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赢得了读者;最后是佩鲁马尔-穆鲁甘(Pérumal Murugan),他于 1966 年出生于 Thiruchengodu 附近,我们将有幸通过豪特维尔出版社发现他的法文作品:Le Bûcher》唤起了两个不属于同一种姓的年轻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至于印度-雅利安语,让我们提及加尔各答人比布提-布山-巴纳吉(Bibhouti Bhoushan Banerji)的作品《De la forêt》,其译本由优秀的祖尔玛出版社(Zulma publishing house)出版,并在 2021 年获得阿尔勒市大奖(Grand Prix de la ville d'Arles)。无论翻译与否,用印地语、孟加拉语、克什米尔语、乌尔都语甚至梵语写作的作家都找到了自己的读者,如果奖励印度语言作家的享有盛誉的 "楠皮斯奖 "的获奖者能证明这一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