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对印度教徒来说,我们在世的目的是 "实现灵魂的神性"。这一神秘的目标意味着教义和学说的多样性。印度教的基本原则不容易描述,因为它没有单一的哲学。印度教也许是唯一一个理论原则和实践如此多样的宗教。它无法追溯到单一的创始人,也没有单一的圣书作为基本的精神指南。吠陀经》、《奥义书》和《博伽梵歌》构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圣典集。对印度教徒来说,宗教的基本途径是对一个或多个选定神灵的虔诚(巴克提)。虽然加入一个教派崇敬多个神灵的情况很普遍,但对自己选择的单个神灵的虔诚却被广泛接受。因此,大多数信徒都是多神论者,崇拜万神殿中的全部或部分神灵。
在实践中,崇拜者往往以非常密切的个人关系向一个或几个神灵祈祷。 吠陀(梵语中的 "视觉 "或 "知识")是 "启示知识"。自吠陀时期(公元前 1500 年)以来,这些知识一直由婆罗门口口相传。这些知识被收集在一套文本中,据说是通过被称为 "里希"(rishi)的印度圣人的听闻(shuti)而启示的。印度教徒相信吠陀经是永恒和独一无二的。

梵天,创造之神

梵天是印度教三位一体中的创造之神,象征着推动创造的最高现实的一面。他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他的妻子是萨拉斯瓦蒂,是学习和知识女神。
梵天通常被描绘成四面四手、满脸胡须的神灵。在流行的图像中,他坐在莲花上。他右手上半部分拿着念珠,左手上半部分拿着一本书,左手下半部分拿着一个水罐,右手下半部分则在施恩。他的面孔代表着四大吠陀的神圣知识。因此,它们象征着梵天是创造宇宙所需的所有知识的源泉。他的四只手臂代表四个方向以及梵天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双手代表人类人格的四个方面:精神、智力、自我和经验自我或条件意识。念珠象征着世界从创造到保存、从保存到解体、从解体到新创造的时间循环。虽然念珠是印度教万神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拉贾斯坦邦却很少有人供奉它。只有普什卡的一座神庙吸引了大量朝圣者。

保守派之神毗湿奴

毗湿奴是印度教中最受尊崇的神。他负责维护梵天创造的宇宙。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征服者对毗湿奴崇拜的起源并不确切。在《吠陀经》和雅利安人的神圣文献中,毗湿奴被列为小神。
在一些普兰教文献中,毗湿奴被认为是永恒之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与宇宙诞生时无所不在的原始之水有关。 在印度教中,毗湿奴作为世界救世主的形象出现较晚。有一种信仰认为,善与恶的力量(神与魔)在争夺世界的统治权。当这些力量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时,毗湿奴或他的化身就会降临人间恢复平等。据说已经有九次下凡,第十次将在未来到来。罗摩和克利须那的降临相当于第七次第八次降临。毗湿奴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有四只手臂的蓝色人。他的每只手中都握着一个轮子(chakra)、一个海螺壳(shanka)、一朵莲花(padma)和一根棍子(gada)。圆盘象征着精神力量,有 6 道光芒,就像莲花的 6 片花瓣。海螺代表原始海洋,即创造。莲花代表创造的展开,也代表纯洁和真理。棍棒拥有知识的力量,所有其他力量,包括精神和身体的力量,都来源于此。它也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武器,能让信徒走上精神之路,而不被物质所吸引。毗湿奴有一千个名字,反复念诵这些名字是一种虔诚的行为。

湿婆,破坏性的神

湿婆是一个双重神,既代表毁灭,也代表再生。作为毁灭者,他被描绘成一个赤身裸体的苦行者,戴着一串骷髅项链,身边围绕着一队恶魔和蛇。作为一种生殖力量,他以林伽姆(一种阳具石碑)的形式受到崇拜。作为再生者,他的形象是一个英俊的蓝色男子,长发挽成发髻盘在额头上,手持三叉戟。与他相伴的是一头公牛(nandi)。与毗湿奴的形象不同,湿婆也象征着放弃。他以苦行僧的形象出现,独自在喜马拉雅山中冥想,坐在虎皮上,身着简单的腰布,身上覆盖着神圣的灰烬。
从他的长发中流出的是印度教的圣河恒河的源头。 湿婆通常被描绘成一个不合群的人,他只用一个眼神就烧死了爱神卡玛。但这一形象掩盖了另一个形象。虽然湿婆看起来难以接近,但他是一位慈爱的神灵,会拯救献身于他的人的灵魂。他的妻子是帕尔瓦蒂(Parvati),他与帕尔瓦蒂生有两个儿子:战神卡尔提凯亚(Kartikeya)和象头智慧、聪明和谨慎之神格涅什(Ganesh)。

印度教的女神们

印度教并不回避女性,万神殿中有许多女神,并受到人们的热烈尊崇。毗湿奴的妻子拉克希米就是如此。在印度教历法中,排灯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尤其会庆祝她。
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被视为圣母。她有两个主要方面:给她带来帮助的仁慈,以及必须安抚的强大而危险的个性。杜尔加是帕尔瓦蒂的称谓之一,被认为是非个人绝对神的刹蒂("能量")。她独自受到崇拜,不像帕尔瓦蒂总是由丈夫陪伴。她的形象是一个手持剑盾、骑着老虎的战士。卡利(Kali)总是被描绘成黑色,是湿婆的对应女性。她象征着毁灭和创造。她的形象通常非常恐怖,嘴里伸出血淋淋的舌头,脖子上挂着人头骨花环,手里拿着被砍下的头颅,挥舞着滴血的武器。这是对神的破坏能力、世界的苦难以及万物在死亡时刻回归女神的隐喻。

地方神灵

印度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神殿是可以扩展的。在乡村路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祭坛,树木被改造成神圣的祭坛,供奉着当地的神灵,保护居民免受自然灾害或邪气的侵扰。信徒们通常会给这些保护神配上战士或村里牺牲的战士的面孔。有些地方神灵有自己的神庙,有些则附属于主神庙,或者有专门供奉他们的祭坛。拉贾斯坦邦特有的神灵包括巴巴-拉姆德夫(Baba Ramdev),他是一位伟大的被压迫者捍卫者,生活在14世纪末。Karni Mata 供奉在比卡内尔附近德什诺克的鼠神庙,被认为是杜尔加女神的化身。帕布吉(Pabuji)主要在农村地区受到崇拜,被用来保护牲畜。人们祈祷 Tejaji 可以治疗蛇咬伤,而 Shital Mata 则有治愈天花的能力。

印度教的祭祀活动

Puja("尊敬")包括一系列祭祀供品(鲜花、食物、金钱等)和对神灵的祈祷。日出和日落时分在寺庙和家庭祭坛上举行。法会也可以在特殊场合举行,印度有很多这样的场合。在正统的印度教徒中,黎明和黄昏时分都要念诵《伽耶特里咒》(Gayatri Mantra),这是《梨俱吠陀经》中对太阳的祈祷。在家庭祭坛前对神灵进行个人崇拜时,总是要在圣像前点灯、供奉食物和洒香烟,同时喃喃祈祷。晚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妇女们可能会聚集在一起唱很长的赞美诗。传统上,早上烤好的第一个 chapati(面包蛋糕)会送给一头牛或其他街头动物。有时也会拿出一把谷物送给需要的人或鸟儿。这些小祭品和礼物可以为家庭积累功德。

寺庙

印度教徒去寺庙祈祷。印度教圣殿的基本形式是一个正方形的小房间,朝向罗盘的各个点,中间是神像或神像,顶上是平顶。 圣殿的顶部通常有一个西卡拉(sikhara),一个代表梅鲁山的长方形塔。每座寺庙都象征着宇宙的中心,神灵从这里看守着他的领地,帮助他的信徒。朝拜不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工作,而是个人或团体信徒的工作,他们前往寺庙观赏神灵的景象(达山)、祈祷并献上供品。由于神性完整地存在于圣地,任何接近神性的供品在回到人类世界时,都会给人类世界带来神性的恩典。只有训练有素的婆罗门种姓成员才能操纵神力,大多数神庙都由祭司管理,他们接受供品,直接将供品献给神像,并将其中一部分交还给信徒带回家。

朝圣之旅

拉贾斯坦邦有许多圣地与神的功绩、圣河之水或圣人的过去有关。古兰经》(即 "古代知识 "的典籍)描述了无数圣地,以及作为虔诚信徒前往圣地所能获得的益处。对许多印度人来说,朝圣是首选的旅游方式,与家人一起前往。对大多数虔诚的信徒来说,朝圣需要先发愿和斋戒,然后在宗教赞美诗和歌曲的伴奏下徒步旅行。到达朝圣地后,朝圣者与祭司联系,祭司会为朝圣者安排仪式活动,并收取一定费用。有些朝圣活动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朝拜者,有时需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才能一睹神像的风采,而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寺庙都是冷冷清清的。最神圣的寺庙都有一个圣水蓄水池,朝圣者在进入寺庙之前要将自己完全浸入其中。在朝圣期间或全年都非常受欢迎的寺庙周围,可以看到摆满了供品和宗教饰品的摊位。

拉贾斯坦邦的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除了掠夺和夺取政权,第一批穆斯林入侵者还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12世纪末德里苏丹国的建立,使一些急于与占领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富裕阶层皈依了伊斯兰教。然而,大多数皈依伊斯兰教的人都是为了摆脱他们的社会处境。在莫卧儿帝国衰落之前,伊斯兰教在德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印度教统治者统治下的拉贾斯坦邦,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要小得多。如今,拉贾斯坦邦 9% 的人口是穆斯林。当印度教民族主义重新抬头并引发激烈的政治言论时,拉贾斯坦邦的穆斯林却在努力保持低调。以《古兰经》启示为唯一教条的伊斯兰教与不断探索、以个人经历为基础并对各种神秘主义持开放态度的印度教并不相容。

锡克教。锡克教是印度教的一个异端宗教,由纳纳克大师于19世纪在旁遮普创立。它肯定神的唯一性,并认为有必要在不同宗教之间建立和平联系。它宣布种姓制度、童婚和寡妇被丈夫钉死在火刑柱上为非法。锡克教徒参照的是《格兰特-萨希布》,这是纳纳克大师及其继任大师直至18世纪初的著作汇编。锡克族占拉贾斯坦邦人口的 1.7%。男子头戴紧身头巾,头发未剪,满脸胡须,很容易辨认。而妇女则不穿纱丽,而是穿salwar kameez,这是一种宽松的外衣,上身是一条长及脚踝的裤子。锡克教徒都姓辛格,意思是 "狮子",但并非所有的辛格人都是锡克教徒。

耆那教。耆那教的创始人马哈维尔是被称为 "提婆达多"或 "佛祖 "的 24 位虔诚人物中的最后一位。他与公元前六世纪的佛陀同时代。提婆达多的榜样帮助信徒摆脱束缚灵魂与世界的幻想。除了这种虔诚,耆那教徒还努力不伤害任何形式的生命。有时会看到他们用手帕捂住嘴,以免吞食昆虫。他们严格遵守素食和与仪式纯洁性相关的禁令(不穿皮革、妇女月经期间不进入寺庙等)。迪甘巴拉教派的教徒最为严谨,他们全裸生活,以示完全脱离物质世界。耆那教最初旨在摆脱婆罗门教的礼仪,不承认神职人员。不过,婆罗门能够接管耆那教并在耆那教寺庙中主持仪式。虽然拉贾斯坦邦的耆那教信徒仅占 1%,但其寺庙却绝对奢华。拉纳克布尔、迪尔瓦拉和阿布山的寺庙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