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数据
拉贾斯坦邦的人口约为 8240 万,由于科维德疫情,2021 年无法进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拉贾斯坦邦 75% 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斋浦尔,邦首府有 400 万人口。拉贾斯坦邦的人口增长率约为每年 2.5%。近 15%的人口属于在册部落,使拉贾斯坦邦成为部落人口第六大邦--部落最多的邦是中央邦。近 85% 的拉贾斯坦人是印度教徒,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 10%,锡克教徒占 1.3%,耆那教徒占 1%。拉贾斯坦邦的通用语言是印地语,但不同地区使用多种方言。斋浦尔使用 Dhundari 语,比卡内尔、斋萨尔梅尔和焦特布尔使用 Marwari 语,乌代布尔周围使用 Mewari 语,科塔使用 Harauti 语。这些方言都没有独立的字母表。
种姓制度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一个来自伊朗高原的民族定居在印度北部,建立了新的宗教和社会秩序。这标志着吠陀时代的开始,吠陀时代确立了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并引入了种姓制度。社会分为四大类,即瓦尔纳,在梵语中意为 "等级 "或 "肤色"。婆罗门履行宗教职能并从事与知识分子相关的职业;刹帝利负责发动战争并确保领土安全;吠舍是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首陀罗是小农和畜牧业者。不可接触者(又称达利特人或哈里让人)是不属于这一阶层的群体。种姓成员认为他们不纯洁。jati意为 "出生 "或 "物种",与职业活动(织工、陶工、鞋匠等)或有时与种族群体相对应。它们形成了小种姓。拉贾斯坦邦的姓氏指的是 varna 或 jati 的成员。例如,Chauhan 这个姓氏指的是刹帝利种姓,Prajapat 指的是都里纺织业。种姓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起殖民果阿的葡萄牙人那里。他们确定了与仪式纯度相关的社会组织,称之为casta,意为 "种族 "或 "物种"。19世纪,英国人利用种姓制度来统治人民,并根据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或种姓身份通过了适用于他们的法律。1871 年通过的《犯罪部落法》将某些种姓的成员列为世袭罪犯。涉嫌反抗殖民当局或其祖先曾与莫卧儿或英国人作战的种姓被登记在册,并限制其行动。这项法律的实施导致许多被视为天生罪犯的族群被排斥在外。拉贾斯坦邦的贾特人、喜马拉雅山的古尔贾尔人和印度南部的马拉瓦人就是这种情况。1950 年颁布的《印度宪法》禁止一切基于种姓制度的歧视,但这种歧视在人们的心中依然存在。七十年的民主进程并没有成功废除这些古老的社会礼仪。然而,城市中产阶级似乎并不那么重视纯洁性,他们在安排婚姻时更倾向于社会经济阶层。纯洁的程度虽然在社会中会引起极大的尊重并获得很高的地位,但却与经济等级无关。许多婆罗门生活非常贫困,他们的礼仪义务禁止他们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易。
另一方面,一些贱民则通过从事他人认为不纯洁的活动(如皮革加工)而发家致富。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被称为阿迪瓦西(adivasi)的部落人口。这些印度原住民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居民,比雅利安人或达罗毗荼人更早出现。为了鼓励贱民和部落的社会经济发展,印度政府在行政部门和学校中为他们保留了位置,从而确认了种姓制度的存在。
拉贾斯坦邦的部落
宪法》第 341 条和第 342 条界定了"在册部落"的概念,并将其列入名单。一个部落只有符合一系列标准,如原始特征、独特的文化、拒绝与其他群体混合、地理和社会隔离等,才能被列入在册部落。拉贾斯坦邦确定了 12 个部落,其中一些部落又细分为更小的群体。
米纳人。这个位于拉贾斯坦邦东部的定居部落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声称自己是毗湿奴的鱼化身 Matsya 的直系后裔,因为meen在梵语中是 "鱼 "的意思。在卡赫瓦哈斯人占领琥珀城之前,她一直居住在这里。组成这个社区的 400 多万人被认为是 "王子之地 "的原住民。如今,他们主要分布在谢卡瓦提(Shekhawati)。
比勒人拉贾斯坦邦最大的部落居住在该邦南部。他们的成员以精湛的射箭技艺闻名于世,曾是梅瓦尔统治者--奇托尔加尔的拉纳--的忠实盟友,共同抵御莫卧儿的进攻。比尔人保留了他们的泛灵论仪式。每年 1 月或 2 月,他们都会在巴内什瓦(Baneshwar)举行大型集会,为练习传统舞蹈戈马尔(Ghoomar)提供了机会。
达莫尔人 这个部落来自拉贾斯坦邦南部,其起源可追溯到拉齐普特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和体力劳动。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瓦格里语,是印度-雅利安语的衍生语言。达莫尔人实行一夫多妻制,结婚时要向新娘家支付嫁妆。
卡托迪人。这个被认为濒临灭绝的部落生活在乌代布尔地区。他们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有自己的众神殿,如 Dungar dev、Bagh dev、Bhari mata 和 Kansari mata。该部落的名称源于他们的职业,即从拉贾斯坦邦常见的金合欢科灌木 Khers 上采摘Katha(叶子和嫩芽)。妇女们不戴首饰,但她们会在身上刺青来点缀自己。
坎贾尔人该部落的名字来源于"kanchar"一词,意思是 "在丛林中游荡的人"。其人口分散在科塔、邦迪、萨瓦伊-马德霍布尔、阿尔瓦尔和阿杰梅尔之间。该部落声名狼藉,1871 年被英国人列入《犯罪部落法》。他们被视为罪犯和小偷,据说他们的房子之所以没有门,而是在后面开了一扇窗,是为了方便逃跑。坎贾尔人以其传统舞蹈和歌曲而闻名。
桑西人该部落成员主要居住在巴拉特布尔和阿杰梅尔附近。他们以制作小手工艺品和偷猎为生。成年后,他们要向自己的神 Bhakar Bawaji 宣誓,发誓后不得撒谎。鳏夫和寡妇不能再婚。
班贾拉人该部落在梅瓦尔地区以流动贸易为生。不过,印度东部的安得拉邦也有班贾拉人。他们的小贩身份为他们赢得了偏僻村庄居民的尊重,这些居民通过他们获得布匹和盐的供应。该部落还在沙漠地区扮演媒体角色,传播新闻。
加迪亚斯-洛哈(Gadias Lohar)。 这些流动的铁匠至今仍驾驶着装有大木轮的马车在拉贾斯坦邦的道路上奔波。11世纪时,他们也过着类似的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定居在梅瓦尔,成为西索达统治者指定的军械师。1568 年,他们发誓在吉托尔加尔要塞摆脱莫卧儿王朝的桎梏之前不再拥有任何房屋。据说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尼赫鲁在象征性地将他们带入堡垒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永久的家。
巴瓦里亚人1972 年,一项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禁止狩猎,这群猎人从此失去了一切活动的来源。从那时起,这个部落就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游荡,以偷猎鹧鸪和蛇来换取几个卢比而闻名。由于他们不拥有任何土地,而原有的农村人口又拒绝与他们共存,因此这个部落的定居变得更加困难。在拉贾斯坦邦的几个巴瓦里亚人试图定居的村庄,他们的小屋被烧毁,他们得不到水源,他们的羊群被消灭,最后,这个部落被赶了出去。虽然向地方当局提出了一些投诉,但几乎没有做出有利于巴瓦里亚人的决定。
拉巴里人 这个游牧民族赶着骆驼和山羊穿越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之间的塔尔沙漠。他们的妇女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佩戴大量银质首饰,十分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