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
特威费尔方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是世界上岩画和雕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该遗址以红赭石绘制的野生动物、脚印和人物形象,见证了纳米比亚先民丰富的祭祀活动。这些岩石艺术杰作是由桑人创作的,他们也被称为 "布须曼人 "或 "布须曼人",是南部非洲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桑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居住方式:草屋。这些草屋呈圆形,通常有一个圆顶,大小不一,但最精致的草屋是用草和芦苇搭成的屋顶,几乎一直延伸到草屋的底部,由细树枝搭成的框架支撑着。桑人通常有几间不同功能的小木屋(做饭、睡觉等)。芦苇栅栏保护这些小营地不受野生动物的侵害。奥万博人也有同样的保护意识,他们用大芦苇杆做成类似宫殿的栅栏环绕村庄。同样,每间小屋都有特定的功能。这些小屋呈圆形,由泥砖砌成,上面覆盖着鹅卵石,木质框架支撑着锥形屋顶。在一些村庄,这些传统小屋还与水泥和波纹铁皮制成的新建筑并存。村子的中心点是牛圈。辛巴人的村庄也是如此,所有的木屋都围绕着象征财富和繁荣的牛圈围成一圈。在辛巴人中,妇女负责建造房屋,房屋的锥形屋顶非常显眼。屋顶多为茅草结构,有时也会加入塑料布等现代元素,以提高防水性。屋顶由木质结构支撑,墙壁则由混合了沙子、泥土和粪便的鹅卵石砌成。在卡曼贾布村或该国西北部的前考科兰(Kaokoland),可以看到这种住房的实例。另一方面,纳马人开发了一种类似蜂巢的居住方式,再次展示了当地材料的建筑特性。这些小屋的框架由手工弯曲的木头制成,而覆盖物则由辫状苇席制成。芦苇以其隔热和吸水性能而闻名,是这些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理想伴侣。正是这种古老的乡土建筑赋予了这个国家独特的个性。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开发新的项目来帮助游客发现这些建筑,例如位于祖梅布(Tsumeb)的露天博物馆,该博物馆提供了原住民栖息地的广阔全景,以及翁古拉(Ongula)村的家园小屋。这家旅馆创建于 2011 年,旨在向游客介绍奥万博人的生活方式。您一定会喜欢这里色彩斑斓的小屋和现代化的舒适设施!
殖民时期的遗产
德国人在纳米比亚的影响与其存在时间成反比。在短短三十年间,德国人在纳米比亚留下了持久的印记,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纳米比亚先是一个保护国,后成为殖民地,是德属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的象征,从 1890 年起,定居者和传教士纷纷涌入这个世界尽头的小帝国。德国人希望将他们的日耳曼生活方式移植到非洲土地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房屋和建筑都是在德国预制,然后运到纳米比亚,比如沃尔维斯湾的路德教会教堂就是在汉堡建造的。这些教堂是殖民时期存在的重要象征,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们位于城镇的中心,或者相反,位于较为偏僻的位置,通常位于俯瞰城区的岩石岬角上,就像信仰的堡垒。浅色的墙壁、白色的门框和窗户、高高的屋檐和整体的庄重感都非常引人注目。这种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吕德里茨的费尔森教堂(Felsenkirche)。该镇以其创始人阿道夫-吕德里茨的名字命名,是日耳曼建筑的集大成者。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华丽的多层别墅,这些别墅通常采用半木结构,白色或浅色的高坡墙壁在红色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外墙通常装饰有弓形窗和类似木廊的阳台。在镇中心,沙质街道(只有主干道铺设了柏油路面!)两旁是单层或单层房屋,通常色彩鲜艳,其排列方式在尖锐的屋檐和圆润的屋檐之间呈现出令人惊讶的透视效果。其中一些建筑融合了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甚至还有德国新艺术风格(Jugendstil)。斯瓦科普蒙德拥有巴洛克风格的霍亨索伦大厦、长长的木质栈桥、半木结构的海滨房屋和一排排色彩斑斓的房屋,独具古色古香的魅力。这座城市的矿业遗产也见证了这一殖民历史。津梅布是该国最大的矿业城镇之一......但鬼城科尔曼斯科普(Kolmanskop)才是其最不寻常的代表。这座完全被风沙侵蚀的小镇在 1908 年曾是最繁荣、最现代化的城镇之一:工厂、商店、医院、发电站,甚至还有剧院和赌场......非洲心脏地带的一个工业小德国!温得和克市也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殖民遗迹,特别是两座具有鲜明欧洲风格的天主教堂。砖砌的基督教堂是新哥特式风格,而圣玛丽大教堂则是新罗马式风格。这座城市也是前总督官邸Tintenpalast 的所在地,它曾被一流的花园环绕。这些花园显然是这个沙漠国家财富和繁荣的象征。温得和克的前李比希故居被昵称为 "鬼屋",它曾被带喷泉的巨大花园环绕......但如今,这些粉刷华丽的墙壁已被涂鸦所取代。1948 年,成立了东南非古迹委员会,但该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前德国殖民者,他们选择主要对德国建筑进行分类,这使得纳米比亚人民很难对自己的过去和历史拥有自主权,尤其是在德语人口仍然非常存在和活跃的情况下。围绕拆除温得和克歌颂第一批德国定居者的马术雕像(Reiterdenkmal)的争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德国人之后,轮到南非人强加他们的标准,特别是种族隔离制度及其种族隔离主义的城市规划。南非的城镇就是这种种族隔离政策的产物。卡图图拉(Katutura)镇被形容为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社区,但它的居民却对它不屑一顾,它的名字的意思是 "你不想住的地方"。20 世纪 60 年代,赫雷罗人就是这么称呼它的。在此之前,不同种族的人一直相对和谐地生活在城市中被称为老城区的地方,但后来他们被迫搬到了这个新区,在那里他们不得不租住自己永远无法拥有的房子。卡图图拉(Katutura)是黑人居住区,霍马斯达尔(Khomasdal)是有色人种居住区,而温得和克市中心则是白人居住区。尽管种族隔离制度已经结束,但这些分隔依然存在。
当代建筑
自种族隔离结束以来,纳米比亚的城镇和城市一直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这一现象导致棚户区和危房区激增,城镇郊区的金属板堆积如山,毫无秩序。与此同时,城市中心不断扩大,办公楼、玻璃和混凝土房屋拔地而起。然而,与其他非洲国家不同的是,纳米比亚(尚未)参与高度竞赛,也没有摩天大楼重新勾勒城市的天际线。另一方面,纳米比亚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纪念碑。方尖碑、不朽的雕像、专为阅兵设计的广场、政府或军事建筑顶端的雄鹰或自豪地挥舞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英雄形象......这些极具苏联特色的意象非常引人入胜。朝鲜对此负有责任。朝鲜资助了纳米比亚的大量项目,使用和滥用宣传性建筑,这在独立英雄纪念碑,甚至在 2014 年新建的独立博物馆中都能看到。联合国曾多次访问纳米比亚以澄清情况,但这种关系继续让纳米比亚感到尴尬。幸运的是,新的项目正在展示纳米比亚的另一面,一个为自己的遗产和专有技术感到自豪的国家,一个将建筑作为传统与创新之间纽带的国家。特威费尔方丹游客中心(Twyfelfontein Visitor Centre)因其与环境和谐融合的乡土风格建筑而荣获 2018 年全球可持续建筑奖。这一点在该国的许多旅舍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狩猎旅舍(Game Lodge)的水泥地面、灰泥和天然红砂墙壁以及面向周围自然的大落地窗;卡拉哈里阿尼布旅舍(Kalahari Anib Lodge)的装饰突出了当地的技艺,尤其是织工的技艺,例如用卡拉库尔羊毛制作的窗帘和帷幔。但这些旅舍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索苏斯弗莱沙漠旅舍(Beyond Sossusvlei Desert Lodge)。它的亭子和主楼全部采用玻璃、岩石和钢材,几何线条与周围沙漠的浮雕形成和谐的对比。酒店的既定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开发可持续能源。这是一个在生态和美学方面都很成功的案例,无疑会给其他人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