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60多个民族拼凑而成

"拼接"、"马赛克"、"万花筒 "等不同的族群和民族:不乏突出科特迪瓦社会文化结构多样性的名称。虽然人们通常说有60个民族,但没有一个官方数字能给出一个精确的比例,数字总是在50到80之间,包括各民族家庭的子群体。然而,在这一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背后,可以区分出四个主要的种族和语言群体,它们构成了一个框架,简化了对科特迪瓦不同定居点的解读:阿坎人、古尔人、曼德斯人和克鲁斯人。

阿肯家族

根据科特迪瓦国家统计研究所的统计,阿坎人集中在科特迪瓦东南部,是科特迪瓦的多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38%。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他们从现在加纳的阿散蒂王国陆续移居到现在的科特迪瓦,当时正是阿散蒂王国的鼎盛时期。
阿坎人主要有三个族群。

所谓的边疆阿坎人,包括 Abrons 和 Agnis-Bafrés,他们在17世纪末建立了桑维王国,是最早定居下来的人。

18世纪,中部的阿坎人(或 Baoulés)在波库女王的带领下,为躲避阿散蒂王国的继承战争,从加纳渡过科莫埃河来到这里。

居住在泻湖中的阿坎人由几个小族群组成,他们大多来自东部,也来到了这里,不过他们的来源更加多样,时间也不同。因此,他们的存在更为分散。他们包括 Adioukrous 人和 Abidjis 人(来自西部)、Attiés 人、Abbeys 人、Alladians 人、Ébriés 人、Abourés 人、Éhotilés 人和 N'Zimas 人(又称阿波罗人)。

社会模式。阿坎人的社会组织结构是母系世系,分为若干氏族,这些氏族组成王国,其影响力延伸到周围的村庄和省份。年龄组制度保证了和平、政治稳定和对价值观的尊重,并支配着阿肯泻湖的社会运行。这种制度通过建立政治平等和政治机构的定期更新,在有限的时间内轮流掌权,实现了村庄和部落民主。

国王行使合议制权力,与王太后共同统治,并由其部族家族首领组成的枢密院和王国主要省份首领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协助其行使权力。权力的象征是象征国王政治和宗教权威的凳子(或bia)、装有称量黄金重量的砝码(或dja)的包裹(象征在位君主的经济权力)以及象征军事力量的礼仪用军刀(弯刀)。战败的民族及其首领就是通过向这把剑宣誓效忠的。
阿坎农业基本上是自给农作,以山芋、大蕉、木薯和其他副作物为主。在泻湖居民中,捕鱼仍然是主要活动。在手工艺方面,阿坎人以木雕、编织大方格图案的 baoul 或 bassamois 缠腰布(这也来自阿散蒂王国)以及非常精致的音乐和舞蹈传统(会说话的鼓、入会舞)而闻名。最后,与许多民族一样,宗教信仰的基础是对单一神灵的信仰,这种力量与次要神灵和人类的意志和力量息息相关。

来自北方的古斯或沃尔塔克人

Gours 或 Voltaïques(源于布基纳法索前殖民地名称 "上沃尔特")主要分布在该国东北部,是科特迪瓦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他们占总人口的 21%。他们分为三个小族群:塞努福斯人(Sénoufos)、洛洪斯-库朗戈斯人(Lorhons-Koulangos)和洛比斯人(Lobis)。但各族群的分布也非常广泛:Gbin、Niarafolo、Ténéwéré、Nafana、Tiembara、Degha、Lohon、Tagouana、Djamala、Djimini、Birifor、Samassogo、Djafolo、Camara......

塞努福人 占据着科特迪瓦北部的中部地区,并延伸到邻近的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主要分布在科霍戈(Korhogo)、费尔凱塞杜古(Ferkessédougou)、本贾里(Boundiali)、马迪亚尼(Madiani)、塞盖隆(Séguélon)、卡蒂奥拉(Katiola)...... 塞努福人是最早在科特迪瓦定居的人。他们的祖先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 Pallaka 人(或 Falafala 人)和 Myoro 人。他们是半游牧民族,十一十二世纪时从猎物较多的马里向南迁徙,后被雨林阻隔。马里帝国灭亡后,曼德人很早就来到了该国北部,这意味着两个民族相互影响,共存了几个世纪。

洛洪-库朗戈斯族("不怕死的人")是塞努福斯族的近亲,主要分布在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和马里三国交界的东北角,目前居住在邦杜库。洛洪人是库兰戈人的祖先,被认为是该地区最早的居住者之一,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根据口头传说,17世纪初,母亲是洛宏人、父亲是达贡巴人(现在加纳北部的一个民族)的邦卡尼勇士建立了库兰戈人的布纳王国。库兰戈人最初信奉万物有灵论,在曼德-迪乌拉文化的压力下,他们大规模皈依伊斯兰教,但并没有放弃对自然之灵的崇拜。

洛比斯人 他们最初来自现在的加纳北部,主要集中在布纳地区。科莫埃国家公园内有几个洛比人村落。他们是优秀的游牧民族,生活在科特迪瓦和邻国布基纳法索之间。据说他们从18世纪开始陆续进入科特迪瓦。他们是凶猛的战士,以出色的农民和天生的猎手而闻名,这些没有首领的农民很快就征服了土著库兰戈人,使他们沦为奴隶。

社会模式。 在古尔人中,社会是由母系血统的群体组织起来的,这些群体通过父系通婚结合在一起,但在库兰戈人中,这一许多伏尔泰人共有的特征被源自达贡巴的王朝所掩盖,该王朝在建立布纳王国时引进了父系继承制度。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将各世系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负责入会仪式的大型秘密社团(如塞努福斯人的 poro 和洛比斯人的 dyoro)得以延续。古尔人在农业和手工艺方面发展了同等的技能,这也是乡村生活的基础。

北部和西北部的Les Mandés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他们占总人口的 28%。他们主要分布在科特迪瓦的西北部和东北部,他们在科特迪瓦的存在与曼丁世界的一些极端进步相对应,主要集中在马里、上几内亚和上尼日尔。北部的曼德人(Malinké、Bamana、Dioula、Bambara、Koyaka、Mahouka 族群)和南部的曼德人(Dan,又称 Yacouba、Toura、Gouro、Gagou 等)是有区别的。

占据整个西北部的马林克人数量最多。马林克人分为 "东部 "马林克人和 "西部 "马林克人(人数最多),"东部 "马林克人主要集中在孔、布纳和邦杜库地区,"西部 "马林克人主要集中在塞盖拉、图巴和奥迭内。

迪乌拉人(Dioulas)则历史上位于孔(Kong)、布纳(Bouna)和邦杜库(Bondoukou),他们过去在这些贸易城市建立了重要的殖民地。由于从事贸易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北部(科霍戈附近)和西部(马恩附近)。

科亚卡人最初集中在沃罗杜古(Worodougou)地区,曼科诺(Mankono)和塞盖拉(Séguéla)镇周围,有时甚至远至图巴(Touba)。科亚卡人的神圣舞蹈是 "多"(Doh),在斋月(穆斯林斋戒月)期间表演。

社会模式。曼丁哥社会由父系世系组织而成,父系世系分为不同的氏族,氏族又由村落组成,村落又分为不同的屯。社会分层传统上将贵族与工匠种姓(格里奥特人、铁匠、鞋匠)和奴隶区分开来,但这一制度看似严格的等级制度却因一系列纵向关系而变得矛盾,这些纵向关系缩短了社会职业分类的时间。专门从事贸易的迪乌拉人与猎人组成了专业协会,在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方面,曼丁哥人从事木雕,但最擅长的是打铁和编织。他们的传统宗教以祖先崇拜和入会仪式为基础,在与伊斯兰教和谐共存的同时,他们还设法保留了这些习俗。另一方面,南部的曼德人居住在中西南部的森林地区:其中包括位于西部山区的丹斯人(或雅库巴斯人)和图拉斯人。与库鲁什人一样,他们的特点是基本上是森林文明,没有中央政府。他们的社会组织以世系结构为基础,原则上人人平等。村落是主要的政治实体,各种仪式和/或政治职能由各世系分担,村落创始人的世系通常享有优先权。他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采集以及种植水稻和块茎作物为主。他们的宗教信仰基于对全能神的信仰,神通过大自然和祖先的灵魂来表达自己,这体现在许多面具上,所有面具都制作精良。

中南部和中西部的克鲁斯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他们占总人口的 11%。克鲁族可分为两大族群,由 21 个部落组成,使用相关语言,其中利比里亚境内有 6 个族群,科特迪瓦境内有 15 个族群。在科特迪瓦,他们分布在中南部和西南部,卡瓦利河两侧,从几内亚-科特迪瓦山区一直到海洋。它们是在1314世纪马里 "曼丁哥人推进 "的联合压力下建立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有:贝泰族(Bété)、韦族(Wé)(又分为盖雷族(Guéré)、沃韦族(Wobé)和南博阿族(Gnamboa))、艾齐族(Aïzi)、巴克韦族(Bakwé)、瓦内族(Wane)、库亚族(Kuya)、戈迪埃族(Godié)、迪达族(Dida)、科迪亚族(Kodia)和尼亚布瓦族(Nyabwa)。克鲁语是尼日尔-刚果语的一个分支,是非洲最复杂的声调系统之一。

贝泰斯人是该族群的主要人口。他们最初主要居住在加尼奥阿、达洛亚和苏布雷等大区,但现在主要居住在阿比让,与该族群的其他民族保持着密切的社会和文化联系。 迪达族、韦族人和克鲁门族人是克鲁族中最著名的民族。

社会模式。克鲁人的特点是以森林文明为主,社会由父系世系组织,父系世系控制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由于该地区地势低洼,加上其社会组织的特点是 "头领制"(没有中央权力、行政机构和司法组织),因此他们的居住地往往很分散,除极少数例外情况外,政治单位的形成很少超出作为主权社区的村庄。除了沿海地区和一些受可乐贸易路线影响的北部地区外,克鲁人长期与世隔绝,不为世人所知。经济生活以狩猎、农业(水稻、木薯、玉米等)和刀耕火种为主,而在手工艺方面,库鲁人,尤其是韦斯人,保持着非凡的木雕(面具)传统。该民族还擅长音乐和舞蹈。至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其基础是存在一个遥远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并由许多次级神灵、精灵和其他神灵转述。

丰富的语言

为了体现民族多样性,该国的语言也多种多样,大约有 70 种语言,其中只有 17 种超越了村庄和/或民族的界限。由于迪乌拉语是一种商业通用语,它占据了有利地位,有 700 多万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尽管只有 15%的人口以其为母语。大多数科特迪瓦年轻人至少会说两种当地语言,包括迪乌拉语、巴乌莱语、贝泰语和阿格尼语。法语是国家采用的官方语言,在学校教授,在行政部门使用。据估计,6 岁及以上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二会说 "某种形式的法语",近一百万人仅会说 "蹩脚的 "法语。由于居住在科特迪瓦的外国人很多,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几内亚的语言也被广泛使用。

外国人,占科特迪瓦人口的四分之一

科特迪瓦有许多外国人,在 2 400 万总人口中,外国人有 600 万,占总人口的 25%。其中 75% 是穆斯林,这扭转了科特迪瓦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平衡,后者现在占多数。人数最多的是布基纳法索人,他们自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来到了科特迪瓦,当时来自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的莫西人、博博人和塞努福人被强行带到科特迪瓦修建铁路,并在该国的农工种植园工作。他们的人口目前估计超过 200 万。此外,还有大量马里人和几内亚人。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ët-Boigny)号召外国契约劳工到该国蓬勃发展的可可种植园在艰苦条件下工作,从而加速了来自这些邻国的移民。几十年来,"科特迪瓦奇迹 "吸引了大量外国人。20 世纪 80 年代可可大危机来临时,国家紧张局势使这些外国人变得更加固化。尽管这些外国人已在科特迪瓦生活了几十年,但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科特迪瓦人 "的概念一直是这个处于经济危机阵痛中的国家争论的话题。在这个国家,加纳人、利比里亚人、波尔人、图瓦雷人、塞内加尔人、贝宁人、多哥人、尼日利亚人(尤其是约鲁巴人)、喀麦隆人、来自布拉柴维尔和金沙萨的刚果人,尤其是在阿比让的黎巴嫩人、欧洲人、美国人、中国人、印巴人等,都是这个国家的国际大都市的居民。

黎巴嫩社区

散居在科特迪瓦的黎巴嫩人目前是非洲最大的。据估计,该社区有8万至10万人,其中90%居住在阿比让,大部分拥有科特迪瓦国籍。2017 年,在当地运营的约 3000 家黎巴嫩公司为该国贡献了 8%的 GDP。当时,当地人称他们为 "半白人",因为他们热情好客,生活方式更接近非洲人而非欧洲人。他们最初专门从事当地贸易,在村与村之间兜售商品,然后开设商店和杂货店,并迅速发展壮大,垄断了小规模零售贸易。大量移民的涌入--主要是来自黎巴嫩北部的马龙派基督徒(1880-1914 年),随后是来自黎巴嫩南部的什叶派教徒(1918-1960 年)--一直持续到 1960 年独立。新一轮移民潮主要是由于黎巴嫩内战(1975-1990 年)的恐怖和以色列军队从 1982 年起对该国南部的占领,导致许多黎巴嫩人寻求流亡。他们以什叶派为主,受教育程度不如前辈,但他们扩大了自己的业务,专门从事房地产、林业、小型工业和分销。这个黎凡特社区经常被描绘成腐败、种族主义和内向型社区,但在困难时期,他们总是会出现在那里,并会尽力忍受科特迪瓦人这种 "我爱你,我不爱你 "的关系。十多年来,我们看到新一代黎巴嫩人比他们的父辈更加 "科特迪瓦化",也更加 "西方化"。2004 年事件发生后,西方人大量离开,使黎巴嫩社区得以自由扩展其商业活动。在科特迪瓦出生并在国外学习过的新一代比他们的前辈对世界更加开放,与黎巴嫩的联系往往较弱。他们鼓励通过通婚、掌握法语和采用当地习俗来密切社区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