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摩日瓷器的瑰宝

起源:对白金的追求

利摩日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当时法国试图探索硬质瓷器的秘密,因为这种瓷器在中国非常珍贵。多亏了来自利摩日的传教士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德恩特科尔(François-Xavier d'Entrecolles),才最终解开了这个谜团。在中国传教期间,他观察了瓷器的制造技术,并将详细的信件寄回法国,揭示了瓷器的秘密。这些信息至关重要。但要在欧洲发展瓷器,就必须找到著名的粘土,没有粘土,一切都无从谈起......1768 年,在圣伊利耶拉佩尔切(Saint-Yrieix-la-Perche)发现的高岭土矿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使利摩日得以开始生产瓷器。1771 年,第一家皇家瓷器制造厂成立,利摩日迅速成为法国的瓷器生产中心。

瓷器的黄金时代

19世纪,利摩日的制瓷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厂数量增加,生产多样化,包括餐具、装饰品和艺术品。世界博览会是各工厂效仿和发展的因素。因此,从 1851 年开始,他们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标记,以便让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认出自己的产品。利摩日制造商的精湛技艺和专业技术毋庸置疑。正是从那时起,公司开始提出 "Blancs de Limoges "的概念,以标榜高岭土的质量和制造工艺的完美。

20世纪初,利摩日瓷器向新艺术和装饰艺术开放。在瓷器制造商与著名艺术家合作的推动下,这些潮流对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这一发展势头,但 20 世纪 50 年代工业复兴开始,利摩日成功实现了自我革新。现在,有三十多家工厂在利摩日运营。20 世纪 70 年代是该行业的一个转折点,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来自国外的竞争,生产商转向设计师,使他们的产品系列更加现代化。

今日瓷器

哈维兰(Haviland)、贝尔纳多(Bernardaud)和皇家利摩日(Royal Limoges)等著名瓷器公司继承了这一传统。利摩日瓷器忠实于其卓越的形象,继续吸引着奢侈品和国家元首。对传统的坚守不仅没有阻碍创新,反而激发了当代创作。今天,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继续充分利用这种高贵的材料:"Blancs de Limoges "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Esprit Porcelaine 协会、Bernardaud 基金会和 CRAFT 中心等组织积极鼓励传统技术与现代创作之间的对话。年轻的公司,如 "无理由"(Non sans Raison),正在以大胆的创新和精湛的技术重新创造形状、装饰和用途。

位于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歇国家博物馆是保存瓷器的主要中心。馆内收藏了从最早的瓷器到当代创作的瓷器,追溯了瓷器的历史。博物馆还为希望进一步了解制瓷技术的游客提供精彩的工作坊和演示。

利穆赞珐琅彩:非凡的中世纪艺术

植根于中世纪的传统

早在瓷器问世之前,铜胎珐琅早在12世纪就已在利摩日声名鹊起。珐琅艺术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根深蒂固,几个世纪以来,这种罕见的技艺被简单地称为 "利摩日珐琅"。

最古老的掐丝珐琅工艺早于中世纪,在拜占庭帝国和西方中世纪早期就已使用。珐琅是一种用金属氧化物(钴、铜、铁等)着色的玻璃粉末,被放置在由薄金隔板划分的小室中,隔板连接在薄金属板(通常是金)上。十二世纪初,西方发展出一种成本较低的工艺:内填式珐琅工艺,即将珐琅置于相当厚的金属板(通常为铜板)上掏空的小室中;未上珐琅的部分用水银镀金。这种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利摩日的僧侣和工匠们擅长内填珐琅工艺,到12世纪时,利摩日已成为宗教金匠的主要中心。利穆赞地区珐琅的特点是数量多、质量高。得益于大量的金属矿藏(铜、金、金属氧化物)、非常纯净的水(不含白垩)和大量的木材(用于烧窑),珐琅彩绘的所有要素都已准备就绪。

欧洲分布

自1169年起,利摩日的珐琅作品被称为 "利摩日作品"(Opus lemovicense),在1215年第四届拉特兰大公会议批准在圣器上使用内填珐琅的鼓励下,利摩日的珐琅作坊的生产遍布整个欧洲。利摩日跨界共享的作品通常是礼仪用具(神龛、十字架、灵位),在欧洲各地的大教堂中都能找到。这些作品远销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并通过十字军东征和朝圣之路远销耶路撒冷和西奈半岛。它们色彩丰富、光彩夺目、经久耐用,是罗马式神圣艺术的瑰宝。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18世纪,利摩日专门从事珐琅彩绘。工匠们将色彩直接涂抹在白色珐琅金属板上,就像画布一样。这些微型艺术品有时由真正的艺术家签名,介于绘画和金工之间。

博物馆和活动:珐琅成为焦点

位于利摩日的美术博物馆(Musée des Beaux-Arts)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纪珐琅收藏馆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珐琅装饰的灵位披肩,色彩鲜艳,描绘了圣经场景或圣人形象。这些神龛是这门艺术丰富内涵的最杰出见证。贝拉克(Bellac)、吉梅尔(Gimel)、马尔瓦尔(Malval)和安巴扎克(Ambazac)等地都有杰出的作品。

每两年在利摩日举办一次的珐琅艺术节(Impertinente)是对珐琅艺术的弘扬。它包括展览、会议和工作坊,汇集了著名的艺术家,展示利穆赞地区的这一标志性技艺。

如今,珐琅作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珠宝、装饰品、现代作品......利穆赞珐琅被公认为是一种稀有的手工艺,是一种充满激情的传承技艺。

奥布松挂毯:活的遗产

古老而鲜活的历史

马尔凯(Marche)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包括奥布松(Aubusson)、费莱坦(Felletin)和贝勒加德(Bellegarde),自中世纪以来,马尔凯地区的挂毯就以其卓越的品质享誉全球。从14世纪起,这些位于克勒兹南部的小镇就成为了主要的生产中心,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纯净的水源是染色的理想之地,饲养绵羊所产的利穆赞羊毛极具传奇色彩,而纺织业的发展则使纺织技术日臻成熟。

传统甚至将这一艺术的诞生归功于中世纪早期在该地区定居的萨拉森人。但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真正的繁荣始于马尔凯伯爵路易一世-德-波旁,他在14世纪初与玛丽-德-埃纳特(Marie de Hainaut)结婚后,从挂毯之乡佛兰德斯带来了佛兰德斯挂毯和工匠。1331 年,奥布松的特权得到了确认,这标志着有组织、受认可的艺术生产的开始。

利穆赞织工的鼎盛时期

15世纪到17世纪,奥布松和费勒坦的手工作坊迎来了黄金时代。人们编织巨大的挂毯来装饰城堡和宫殿的墙壁,起到装饰、御寒和讲故事的作用。最初的产品是 "绿藤":带有动植物图案(鸟、鹿、理想的森林)的挂毯。随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织工们开始制作神话、历史和圣经场景的挂毯,并引入了更多复杂的叙事手法。

亨利四世时期,皇家法令(1601 年)禁止进口外国挂毯,转而支持国内生产。这进一步巩固了奥布松的地位,甚至可与巴黎的戈贝兰(Gobelins)挂毯厂相媲美。但到了十八世纪,灵感枯竭,手工作坊只满足于复制巴黎的模式,利穆赞挂毯慢慢走向衰落。

20世纪的复兴

直到20世纪,利穆赞挂毯才出现了惊人的复兴。从 1940 年起,在奥布松避难的艺术家让-卢尔卡(Jean Lurçat)将这一艺术形式恢复到了昔日的辉煌。他设想了一种新的挂毯构思方式:更自由、更具表现力、更有纪念意义。他与当地的工作室合作,并鼓励其他大牌艺术家也这样做:毕加索、勒-柯布西耶、唐-罗伯特、考尔德......

当代艺术家和经验丰富的织工之间的协同作用为奥布松的壁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挂毯不再满足于模仿伟大的绘画:它们成为了自己的作品,专为编织而设计,探索新的主题、形状和质地。

如今,2016 年在奥布松开业的国际挂毯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Tapisserie)体现了这一双重抱负:保护我们的遗产,激励当代创作。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 年,奥布松挂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列入该名录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该地区拥有完整的手工艺生态系统:五个多世纪以来,当地拥有制作挂毯所需的所有行业--从纺纱到染色、制卡、编织、修复和生产车间。此外,织工的专业知识也是创作过程的核心。织工在高综或低综织机上工作,精确地诠释艺术家设计的模型(称为 "纸板")。这项用羊毛或丝线手工完成的细致工作,需要对手势、材料和细微差别有超凡的驾驭能力。有些作品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编织完成。这种工艺得到了该地区专门培训课程(Bac Pro、DNMADE 等)的认可和推广,并成为利穆赞地区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