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泻湖上的一个埃布里埃村庄

科特迪瓦百科辞典》(Dictionnaire encyclopédique de la Côte d'Ivoire)称,根据埃布里埃人的口头传说,阿比让(原名 Abijean)这个名字是一场误会的结果。当时,探险家、士兵、传教士和地形学家在该地区纵横驰骋。一位探险家在森林中遇到一位满身树枝的老人,便用法语向他询问他们要去的地名。这位老人不会说殖民者的语言,但他对这位陌生的白人印象深刻,当然也相信他必须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理的。 他跑开时大喊:"N'tchan m'bidjan!n'tchan m'bidjan!",在埃布里埃语中的意思是 "我刚砍完树叶回来"!随后,探险家在他的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了这句歪曲的感叹词,然后在他的报告中宣布这个村庄叫阿比让。传说并非没有魅力,但事实似乎更为复杂:阿比让实际上是 "比德让之国 "的名字,在第一批定居者到来之前,比德让是 "天命之子 "查曼族的一个分支。埃布里耶(Ébrié)泻湖之所以得名,是因为 Moossou 的阿布里(Abouré)人嘲笑他们的泻湖邻居自称是 "被选中的民族",他们用埃布里耶(Ébrié)取代了查曼(Tchaman)这个词,在他们的语言中,埃布里耶的意思是 "肮脏的民族"。这个词后来被殖民当局采用,并延伸到泻湖的名称上。查曼人称之为N'Doupé:"有温水的泻湖"。

选择阿比让作为未来的首都

早在 1897 年,大巴萨姆地区长期不卫生,黄热病流行几乎成了当地的地方病,这促使殖民当局考虑将殖民地的主要城镇迁移到一个更合适的地方。当时考虑了两个地点:德鲁因(现萨桑德拉)和阿比让-桑泰(或桑泰)。最后,选择了第二个地点,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商业扩张的机会,而且靠近大巴萨姆,尽管那里地势险要,但却是年轻殖民地的经济中心。此外,它也是建立内陆港口和横贯全境的铁路线的最合适地点。1899 年 8 月 30 日,内政部正式宣布打算将阿比让作为科特迪瓦的永久首都,而在殖民地具备持久定居所需的所有基础设施之前,首都暂时设在宾格维尔。这样,殖民地就以一个首都的价格拥有了三个首都:经济首都(巴萨姆)、过渡首都(宾格维尔)和未来首都。

第一批城市发展

铁路线和港口建设工程于 1904 年开工,但弗里迪运河(在海与泻湖之间的沙地上开凿的连接内陆港口的通道)的挖掘工作因多次淤塞而进展缓慢,这给管理部门造成了困难,并严重影响了阿比让作为未来首都的地位。宾格维尔拥有许多自然资源(砂石场、众多饮用水源、比阿比让-桑泰更高的海拔等),因此殖民者有理由在此永久定居,而刚刚清理过的大巴萨姆则拥有完善的水路网络、1901 年建成的码头和新的行政服务设施。这些优势甚至促使一些殖民者要求将该镇归还给他们,而总督昂古万特和非洲法语国家组织代表路易-巴特则支持将宾格维尔作为殖民地新首府的决定。阿比让的城市发展始于 1903 年的铁路建设。占据今天高原位置的查曼人村庄被迁走,以便在中间地带逐步建立服务和商业设施,高原逐渐成为一座白人城市,南面受到埃布里耶泻湖的 "保护",东面和西面受到班科湾和科科迪湾的 "保护",北面受到芒金军营和加利埃尼军营(现为司法宫)的 "保护"。

将首都从宾格维尔转移到阿比让

1912 年,在此之前一直驻扎在巴萨姆的拉古恩司令将其官邸迁至阿比让。从 1920 年起,官方决定将阿比让作为科特迪瓦的首都,这加速了公共建筑的建设。1927 年,随着布埃港码头(1931 年与铁路相连)的启用,这座年轻的首都最终取代了大巴萨姆。
1928 年,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公布。1931 年,一座浮动金属桥(1957 年被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桥取代)将当时还是工人阶级住宅区的 Plateau 和 Treichville 连接起来。
1933 年,主要的行政、社会和宗教建筑竣工,1933 年 8 月 10 日的法令将阿比让定为殖民地的首府。 1934 年 7 月1 日,阿比让获得了它的最终地位:"阿比让是铁的女儿,铁给它带来了埃伯内和伏尔泰土地上的所有财富,阿比让也是海的女儿,弗里迪运河给它带来了大海,阿比让占据着一个宜人的、命中注定的地方。1893 年,胡代勒(Houdaille)传教团的先驱们选择了这个泻湖半岛,他们确实是具有非凡远见的人。反过来,大巴萨姆和宾格维尔因其地理位置而注定要向新来者低头。阿比让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都,未来将越来越多地证实这一宣传的成功"。(Alphonse Couson, Abidjan, la perle des lagunes, inLes Capitales du monde, Éditions encyclopédiques européennes).

从1950年开始的惊人的扩张

当时,城市的发展以严格的空间划分为基础,一边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阿贾梅原住居民区,另一边是特雷什维尔及其按民族亲缘关系划分的不同社区,另一边是高原及其定居者,他们主要来自郊区,在这座蓬勃发展的城市寻找工作。另一方面是高原及其定居者。白人和黑人之间是严格的职业关系。白人本身仍然相对孤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在大饭店和巴东饭店(原公园饭店,现为同名购物中心)聊天和讨论事情,巴东饭店是非洲法语区第一家装有空调的饭店,其雄伟的建筑风格是年轻首都现代化和优越性的象征。1950 年,随着弗里迪运河的竣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放缓的城市发展达到了第二个高潮,时任法国海外部长的弗朗索瓦-密特朗为运河举行了落成典礼。

1951 年 1 月,阿比让深水港落成,码头终于可以停靠深水船只。
1954 年 12 月,上诉法院正式落户阿比让,标志着从大巴萨姆转移的行动结束。 1955 年,连接阿比让和瓦加杜古的 1150 公里铁路竣工,为大自然慷慨提供的腹地和勤劳人民开发的腹地提供了服务,最终确立了新首都的霸主地位。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它是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骄傲,其人口在 1950 年至 1959 年间增加了两倍。

独立后的建筑垂直性

在独立后时期(1960-1980 年)的模范发展激励下,这座 "热带小曼哈顿 "逐渐被装饰得华丽而气派:行政城的塔楼、金融城及其火刻皮乌尔葫芦形状的圆顶、阿尔法 2000 大楼及其倾斜的拱廊和邮政总局 2001 大楼......。独立后,城市的社会分布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殖民 "飞地"--高原,变成了完全以商业为导向的行政、政治和金融中心,也是各大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在特雷什维尔以南,沿着向机场和海滩延伸的工业区,欧洲人和阿比让中产阶级的住宅区得到了发展,而科科迪则成为了使馆所在地,同时也是一个高档住宅区,豪华的科特迪瓦酒店(Hôtel Ivoire)彰显了它的声望,该酒店与国际级酒店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还有一个溜冰场。另一方面,非洲居民区的面貌几乎没有改变:大片的棚户区,来自次区域的移民不断涌入,尤其是在布埃港周围。阿比让城区最初由六个市镇组成:阿博博、阿贾梅、阿泰库贝、科科迪、库马西、马科里、高原、布埃特港、特雷什维尔和约普贡。鉴于 "泻湖明珠 "自 1999 年以来面临的污染和人口问题,2002 年该地区成为阿比让自治区(DAA),包括阿尼亚马、宾格维尔和松贡三个专区。

欲了解更多信息: 请参阅由埃德加-戈兰(Edgar Goran)和阿涅斯-里布通(Agnès Ribouton)拍摄的纪录片《阿比让,城市复兴之路》(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