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绽放
该地区曾是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之间的过境点,在第一批欧洲人到来之前一直由美洲原住民居住。位于埃文斯顿的米切尔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是为数不多的专门展示美洲原住民文化和艺术的博物馆之一。在革命战争期间(1775-1783 年),该地区变成了伊利诺伊州。聚集在 "三把火委员会 "的印第安人被迫割让了他们的土地。1833 年,该镇正式成立,人口迅速增长。受到在城市繁荣的屠宰场和炼铁厂工作机会的吸引,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爱尔兰、德国、波兰、意大利、英国、瑞典、俄罗斯和美国南部。
为满足工业家对名片和肖像的需求,商业摄影在芝加哥蓬勃发展。摄影师们很快将注意力转向风景摄影,为城市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记录。随着 1888 年柯达相机的问世,业余摄影开始平民化。芝加哥人开始将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留存下来。同样,美国的绘画也仅限于肖像画,直到19世纪才以浪漫场景或广阔全景的形式出现了风景画。当时的画家有詹姆斯-惠斯勒、玛丽-卡萨特和约翰-辛格-萨金特。
创新实验室
1871 年 10 月,芝加哥大火摧毁了这座大都市。芝加哥在钢铁骨架的基础上重建,为现代塔楼的发明铺平了道路。公园里有富裕的慈善家捐赠的不朽雕塑。作为公共艺术领域的先驱,芝加哥从未停止过将城市发展与艺术发展相结合。
1893 年在杰克逊公园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吸引了 2700 万游客。当时,以明信片形式出版的城市照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受欢迎程度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文化机构的诞生
1871 年至 1945 年间,芝加哥闻名遐迩的文化机构应运而生。芝加哥艺术学院于 1879 年开学,收藏了无与伦比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作品。原因很简单:19世纪末,一群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开始投资于那些曾被蔑视的画家。其中包括露辛-哈夫迈耶(Lousine Havemeyer),她在 1874 年买下了德加的第一幅粉彩画以及马奈的几幅作品。她后来将自己的收藏遗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而帕尔默-波特则丰富了芝加哥的收藏。20世纪初,芝加哥成为可与纽约相媲美的文化热土。
禁酒令和现代时代
1890 年至 1935 年期间,黑帮和走私活动猖獗。被称为 "疤面煞星 "的阿尔-卡彭是美国最著名的黑帮头目,在 20 年代末控制着 161 家地下酒吧。最令人难忘的禁酒令枪战是 1929 年 2 月 14 日的情人节大屠杀。
20世纪初,美国绘画主要由现实主义运动主导。在乔治-贝洛斯(George Bellows)的领导下,出现了以纪实和社会为使命的绘画运动。1913 年在纽约举办了著名的军械库艺博会之后,西方当代艺术开始渗透美国。从那时起,受立体主义启发的抽象绘画与社会见证并存。
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出现了以中西部和南部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地方主义画派。其中,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和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绘制了 1929 年大萧条时期的肖像。
本着同样的精神,新闻摄影逐渐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方式。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通过在芝加哥印刷的《生活》等成功杂志,新闻摄影达到了顶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构委托撰写摄影论文,旨在展示 "美国人的真实生活"。最雄心勃勃的项目是由农场安全管理局发起的,该局委托多萝西娅-兰格记录农村生活。她为贫困农民拍摄的凄美肖像被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至今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摄影才在芝加哥的艺术画廊和艺术学院等博物馆的收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主要公共委员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欢迎被纳粹主义驱逐出境的外国艺术家,包括马克斯-恩斯特、伊夫-唐吉、安德烈-马松、费尔南-莱热、萨尔瓦多-达利和马克-夏加尔。欧洲的这股风潮被许多人效仿,使该国成为国际艺术的温床。超现实主义运动得以复兴。富兰克林和佩内洛普-罗斯蒙特夫妇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团体。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协会、基金会和芝加哥市政府的资助下,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公共艺术。1963 年,受戴利中心建筑师的委托,毕加索的不朽钢雕于 1967 年竖立在卢普区的摩天大楼之间。在没有正式名称的情况下,它被称为 "毕加索",反映了围绕着它的所有神秘解释。
同年,第一件集体街头艺术作品在布朗兹维尔区诞生。尊重之墙》由 14 位艺术家创作,通过马丁-路德-金、妮娜-西蒙妮、约翰-科尔特兰、艾丽莎-富兰克林和马尔科姆-X 等非裔美国人代表的肖像,讲述了非裔美国人社区的故事。这幅革命性的壁画为反映芝加哥人口多样性的公共艺术铺平了道路。
毕加索的作品开启了芝加哥市中心一系列城市艺术委托的序幕。1974 年,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在大通大厦(Chase Tower)脚下创作了《四季》马赛克,四面墙壁上的无数人物、花卉、鸟类、鱼类和恩爱夫妻让人流连忘返。同年,美国人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在联邦广场安装了他的 "火烈鸟"(Flamingo ),这是 由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委托制作的一个 16 米高的红色马赛克。1981 年,轮到琼-米罗在不伦瑞克广场安装《太阳、月亮和星星》。绰号 "芝加哥小姐 "的雕塑复制品在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展出。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于 1984 年在伊利诺伊州政府脚下树立了他的 "站立的野兽纪念碑"(Monument à la bête debout)。
千禧公园,艺术之肺
与此同时,芝加哥市通过了 "艺术百分比"(Percent for Art)法律,规定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建筑成本用于支持公共艺术。迄今为止,历任市长都延续了这一传统,继续将芝加哥打造成一座卓越的露天博物馆。
这项政策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方仍然是千禧公园,它是由 1989 年至 2011 年期间负责管理这座城市的理查德-戴利设计的。公园内有一些标志性的艺术作品。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的作品 "云门"(The Cloud Gate)因其豆形而得名,其灵感来自熔融的水银。扭曲的城市倒映在银色的表面上。再往前走,在皇冠喷泉的两个巨型屏幕上,步行者可以看到一列列像石像鬼一样喷水的面孔。通过这件作品,豪梅-普伦萨在街头艺术中加入了视频元素。
皮尔森和瓦布什
位于城市西南部的比尔森区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一直是街头艺术的温床。受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的启发,这里的南美居民用色彩斑斓的壁画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市政府从未停止向当地艺术家拨款,以支持城市艺术。粉红线第 18 街地铁站由当地学生装饰而成,非常值得一看。皮尔森在第 18 街和 Halsted 街之间还有大约三十家由艺术家经营的画廊。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他们都会举办开放之夜。皮尔森还是墨西哥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exican Art)的所在地,该博物馆收藏了该国最大的墨西哥艺术品。馆内的 7500 件藏品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墨西哥艺术。
在不远处的布里奇波特区和海德公园区,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专为新兴艺术家服务的画廊。对于当代艺术爱好者来说,布里奇波特艺术中心(Bridgeport Art Center)和周乙艺术中心(Zhou B Art Center)位于西 35 街的大型仓库内。在海德公园,当地的当代艺术在海德公园艺术中心和洛根中心展出。
在海德公园和华盛顿公园之间,位于大学校园内的斯马特博物馆(Smart Museum)组织了各种令人兴奋的活动,并提供免费参观其原始档案和四个展厅的机会,展出现代、欧洲、亚洲和当代艺术作品。
自 2013 年以来,"瓦巴什艺术走廊"(Wabash Arts Corridor)计划将卢普区(Loop)南侧一个被忽视的街区改造成了一个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汇集了国际知名艺术家和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的艺术系学生。迄今为止,该计划已创作了约 40 幅壁画。世界艺术中心致力于保持这一振兴势头,并全年举办各种活动。达瑞尔-希夫(Darryll Schiff)最近创作了该计划的第一幅照明摄影壁画 "Descending to Heaven"。
北河和密尔沃基大道
以商店和餐馆闻名的河北区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四举办画廊巡展。这里汇集了各种表现形式:项目室(Project Room)展出摄影作品,理查德-尼克松画廊(Richard Nixon Gallery)展出印象派和现代绘画作品。在威克公园(Wicker Park)和洛根广场(Logan Square)之间的密尔沃基大道(Milwaukee Avenue)上,各种壁画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著名的 "来自芝加哥的问候"(Greetings from Chicago),该壁画取材于当地的陈词滥调。
在每个街角,街头艺术都在讲述着芝加哥人的故事。大多数作品都包含社会、政治或历史信息,为每个街区增添了独特的个性。
当代艺术博物馆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前瞻性精神,是克里斯托于 1967 年在美国本土首次进行建筑包覆的地点。除了 6000 件藏品外,当代艺术博物馆还在 1978 年、1977 年和 1988 年分别举办了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安东尼-塔皮斯(Antoni Tàpies)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首次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