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主义革命
"如果你来到旧金山,别忘了在头发上插花......"。1967 年夏天,斯科特-麦肯齐(Scott McKenzie)演唱的这首嬉皮士歌曲伴随着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来到旧金山,反抗六十年代美国的循规蹈矩。运动的中心是海特-阿什伯里(Haight-Ashbury),这是一个宁静的街区,两旁是廉租的维多利亚式房屋,附近还有金门公园宽阔的草坪。这一切都始于一月份,当时有三万人聚集在小镇上参加人类Be-In节,其中许多人来自奉行自由主义的伯克利大学。感恩而死乐队举行了一场免费音乐会,"垮掉的一代 "创始人艾伦-金斯伯格朗诵了他的诗歌。心理学家蒂莫西-李瑞(Timothy Leary)是迷幻药的拥护者,他在台上说:"走出你的思想,进入你的感官",用这句隐晦的话鼓励观众服用在观众中流传的著名的迷幻药,以及来自邻国墨西哥的大麻和佩奥特。当时,"快乐恶作剧者"(Merry Pranksters)正乘坐一辆红色巴士在该地区巡回演出,提供这种物质以及酸试验文凭......如果说迷幻文化的中心在加利福尼亚,那也是因为迷幻剂在那里大量生产。早在 1964 年,前伯克利文学系学生奥古斯都-欧斯利-斯坦利(Augustus Owsley Stanley)就率先合成了这种药物。在他的实验室里,他生产出了第一百万剂迷幻药,而这种迷幻药直到 1966 年 10 月才成为非法药物。
旧金山之声
在精神药物的影响下,被称为 "旧金山之声 "的嬉皮士音乐家们创造了 "爱之夏 "的背景音乐,打破了摇滚乐的标准。他们的歌曲偏向于民谣和爵士乐,延伸为长长的、史诗般的即兴器乐演奏,远远超出了电台热门歌曲规定的三分钟时间。至于歌词所传达的信息,则围绕着爱、享乐主义、团结、旅行和智慧,其中多次提到 "垮掉的一代 "作家,包括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和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等湾区作家。除了以二人鼓而闻名的感恩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之外,旧金山之声的主要代表还有杰斐逊飞机乐队(Jefferson Airplane)及其原声蓝调版、热吞拿乐队(Hot Tuna)、卡洛斯-桑塔纳乐队(Carlos Santana)、史蒂夫-米勒蓝调乐队(Steve Miller Blues Band)、查拉坦乐队(The Charlatans)、流星信使服务乐队(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以及由大型铜管乐队组成的更具灵魂乐风格的黑人组合斯莱与家庭石乐队(Sly & the Family Stone)...在这些乐队中,有一些以女性为主,如杰斐逊飞机乐队(Jefferson Airplane)的主唱格蕾丝-斯利克(Grace Slick),以及与 "大哥与控股公司"(Big Brother & The Holding Company)首次合作的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所有这些乐队都在菲尔莫尔(Fillmore)和温特兰(Winterland)演出,通常由制作人比尔-格雷厄姆(Bill Graham)主持,他聘请了许多当地艺术家设计迷幻音乐会海报,灵感主要来自20世纪初的装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还蔓延到了东海岸,出现了 "血、汗、泪"(Blood, Sweat and Tears)和 "芝加哥"(Chicago)等乐队。在大洋彼岸,人们推测迷幻药在披头士乐队于 1967 年 6 月发行的专辑《佩珀中士的单身俱乐部乐队》(Sgt. 无独有偶,5 月份,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借用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的飞机,在海特-阿什伯里(Haight-Ashbury)的巢穴里给杰斐逊飞机公司(Jefferson Airplane)试听了这张唱片。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
1967 年 6 月,在海湾地区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小镇蒙特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音乐节,专门纪念新摇滚浪潮,尤其是旧金山之声。组织者包括制作人卢-阿德勒(Lou Adler)、艾伦-帕里瑟(Alan Pariser)和德里克-泰勒(Derek Taylor)、披头士乐队和海滩男孩乐队的成员,以及妈妈与爸爸乐队(The Mamas and The Papas)的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音乐会在约 8 万名观众面前接连上演。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在他的 " 狂野之歌"(Wild Thing )中,先将吉他浇上汽油,然后点燃,这是摇滚史上最著名的画面之一。杰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的史诗般的表演让她一举成名;杰斐逊飞机乐队(Jefferson Airplane)的名曲《Somebody to Love 》和《White Rabbit》;谁人乐队(The Who)从英国赶来,在大西洋彼岸一举成名;奥蒂斯-雷丁(Otis Redding),R'n'B 乐坛的一颗新星,几周后死于飞机失事;拉维-尚卡尔(Ravi Shankar),刚刚与披头士乐队合作成名,并举办了长达一个下午的西塔琴独奏音乐会。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也隐姓埋名参加了音乐节,同行的还有他的助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和滚石乐队的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后者甚至上台为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做了介绍。艳阳高照,气氛热烈,参加演出的乐队有时还会在露营地即兴举办第二场音乐会。主流媒体对这次活动视而不见,但乐迷杂志和独立广播电台却在美国地下音乐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次年,纪录片《蒙特雷流行音乐》(Monterey Pop)的上映让这场音乐会成为传奇。该纪录片的导演 D.A. 彭内贝克说:"没有任何排练,没有任何准备或精心策划。对我来说,这是拍摄纪录片的唯一方式。如果埃特纳醒来,你就必须在那里,仅此而已,并找到一种观看的方式。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非常迷人,他们完全沉浸在对蓝调的热情和当时的重要性之中。这次活动为一系列和平主义音乐节树立了榜样,包括 1968 年在英格兰怀特岛举行的音乐节,当然还有 1969 年在纽约州举行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斯科特-麦肯齐(Scott McKenzie)演唱的这首歌曲在广播中反复播放,吸引了整个夏天的美国年轻人来到湾区,随后在世界各地巡演,甚至被约翰尼-哈利戴(Johnny Hallyday)用法语翻唱。
爱的信息
蒙特雷流行音乐节一结束,旧金山就再次成为嬉皮士革命的中心。在印度教歌曲和摩托车轰鸣声的背景下,嬉皮士革命以一种非正式集会的形式出现,人们怀着善意,渴望一个更加博爱的世界。挖掘者 "是一个前卫的戏剧团体,他们在金门公园和海特-阿什伯里组织音乐会、分发食物和免费医疗。免费商店是一种二手商店/集市,也捐赠衣物。在音乐会期间,人们公开质疑美国生活方式中的过激行为:消费社会、宗教保守主义、种族隔离、对大自然的破坏,当然还有越南战争,每周约有一百名美国年轻人死于越南战争。所有这些都以自由恋爱为背景(避孕药的广泛使用鼓励了自由恋爱),自由恋爱有时会在公园的灌木丛中进行试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包括舞蹈家鲁道夫-纽瑞耶夫,都参与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活动。诗人艾伦-科恩(Allen Cohen)创办的火热报纸《旧金山甲骨文报》(The Oracle of San Francisco)对这一狂欢进行了报道,该报高峰时期在全球拥有 50 万读者,但这并不符合清教徒美国人的口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电视频道急忙谴责这一丑闻。加利福尼亚州新任共和党州长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感叹道:"嬉皮士就是穿得像泰山、留着珍妮的头发、闻起来像猎豹的人"。
嬉皮士的死亡
随着全国各地的人涌入,情况最终恶化。毒贩、乞丐和飞车党与 "花朵力量 "的孩子们一起流落街头。海洛因开始出现,犯罪率上升,强奸案时有发生。警察一打一打地抓捕无证件的未成年人,假定他们是离家出走或拒绝服兵役,而服兵役本应将他们送往越南。1967 年 8 月 7 日,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携妻子帕蒂(Pattie)抵达旧金山,在海特-阿什伯里(Haight-Ashbury)散步时,他鼻梁上架着心形眼镜,身后跟着成千上万的人,就像哈梅林的'魔笛手':他在《披头士选集》中回忆道:"我本以为那里会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到处都是热爱艺术的波希米亚人,""但那里挤满了面目可憎、满脸疙瘩、嗑药的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嬉皮士们开始离开这里,前往太平洋沿岸的社区,最后,在习惯了组织活动之后,1967 年 10 月 6 日,他们自己组织了一场葬礼,以纪念 "爱之夏 "的结束。一部名为《嬉皮士之死》的无声电影短片(可从位于传教士街的加利福尼亚历史学会获得)展示了当时的场景:棺材钉在后院,白兔在其中穿行,旗帜在队伍的前方,最后的火堆。葬礼最终被真正的消防员打断......与此同时,警方在附近地区进行了一次毒品突袭,一直搜查到感恩而死位于阿什伯里街 710 号的房子。
乌托邦只持续了几个月,但其冲击波却在地球上传播了几十年。如今,海特-阿什伯里仍保留着熏香店、色彩斑斓的二手服装店、印度布料店和一些唱片店的民俗风情,在这些店里,你还能找到那个时代音乐会上的华丽迷幻海报。五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嬉皮士学徒们纷纷来到这里,囤积装饰学生寝室的用品,或在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或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的旧址前,在主题导游的带领下,或在海特-阿什伯里街集市上,试图重温那年夏天的激情岁月......
除了怀旧风潮,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还促进了生态学、有机农业、女权主义、和平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和仇视同性恋以及 "火人节"(Burning Man)的出现。爱之夏 "还推动了人文主义和精神价值观的发展,这些价值观至今仍影响着加利福尼亚人的意识。唯一不同的是,昔日的嬉皮士已逐渐让位于潮人,后者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消费导向。不过,这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