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据说中国思想有三大支柱--佛教、道教和儒教,因此文学从一开始就借鉴这些哲学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中国的南方不能以释迦牟尼、老子、子产或孔子等伟大圣人的诞生地而自豪,但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其众多深受启发的弟子而骄傲。我们可以提及定居庐山(荆溪)的山西高僧慧远(334-416 年)、在九江工作的道教诗人陶渊明(365-427 年)和儒家书法家欧阳询(557-641 年)。前两人都对各自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慧远翻译了佛经,渊明创作了诗歌,其中《桃花源记》 最为人熟知。第三位是湖南人,因撰写唐代著名的百科全书《艺文类聚》和雕刻多块御碑而闻名。柳宗元(773-819 年)被迫流放永州期间开始撰写游记,但他最著名的作品仍然是诗歌--《唐诗三百首》选录了他的作品--而且他还是最热心的古文捍卫者之一、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古代作家的明晰和精确(与汉代的平话相对,后者更为华丽,但受制于严格的格律)。

然而,直到欧阳修,古文才成为考试的必考内容,而这并非这位 1007 年出生于江西的著名作家的唯一优点,他的笔名是 "老酒鬼"(字子翁)。他是宋代的重要作家,写过历史散文和各种作品:(歌曲)、(抒情散文,尤其是描写性的)和(诗歌)。他最忠实的崇拜者曾巩(1019-1083 年)也提倡新古典散文,并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朱熹于 1130 年出生于福建尤溪县,被誉为 "十二哲 "之一,因为他和他的学生在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孔子的著作撰写了注释,这些注释直到20世纪初仍不可或缺。不过,早在此之前,福建人李贽(1527-1602 年)就曾批评儒家经典,并因此入狱自杀。他是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热爱文学,甚至是通俗文学,是一位先于时代的女权主义者,擅长小品文(短文)体裁。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浣溪沙》和《鹧鸪天》,这两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被禁止,但却在隐蔽的情况下继续流传。李贽的哲学致力于研究 "童心 "及其自发性,而汤显祖则从梦境中汲取灵感来创作戏剧,这或许是为了分散自己对并不总是善待他的现实的注意力。汤显祖的作品直到最近才被翻译成英文,他的名气可能比不上与汤显祖同年去世的莎士比亚,但他确实吸引了众多模仿者,他们聚集在汤显祖的家乡临川学派。

开幕式

两个多世纪后,林纾(1852-1924 年)出生在福建省会福州,他后来制作了几十部西方电影的中文版......所有这些都不讲外语,完全依靠口头翻译!这一壮举体现了当时遥远文化的吸引力,在澳门这个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尤为明显,不同的社区在这里交融在一起。1867 年出生于科英布拉的卡米洛-德阿尔梅达-佩桑哈(Camillo de Almeida Pessanha)将中国的挽联翻译成了自己的母语,并引进了象征主义,为这种对话做出了贡献,他是象征主义当之无愧的代表。后来,他的学生路易斯-贡萨加-戈麦斯(Luiz Gonzaga Gomes)继续他的工作,将葡萄牙语翻译成广东话。就严复而言,他仍然是这种开放性的最佳象征之一,首先是因为他是最早被派往英国或法国继续深造的中国学生之一。回到家乡福建后,他致力于改革--首先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并阅读孟德斯鸠、达尔文和赫胥黎的著作,以此宣传新思想。1921 年,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逝世,享年 67 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承认对他非常愿意相信的西方感到失望。

但是,这几代人不仅引进知识,还创造知识,比如多产的张恨水(1895-1967 年),据说他在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出版了 100 部小说。林语堂的职业生涯可以作为一个综合体,但他并不主张走这些极端。他既是翻译家又是小说家,既是基督教牧师的儿子又是中国智慧三大支柱的启蒙者,既热衷于幽默又热衷于语言和机械问题,他认同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最终选择流亡国外以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报复。在美国,他用英文撰写有关祖国的文化作品,帮助人们了解祖国,然后以小说的形式关注纽约华裔美国人的状况,撰写越来越多谴责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政治性作品,这些作品引起了争议。作为一名旅行家和完美的双语作家,他试图在他所熟悉的两个世界之间架起桥梁,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一些已由皮克基耶用法文再版:现代性也影响了戏剧艺术,田汉虽然倾向于历史题材,但也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启发,他现在被认为是中国口语戏剧三大倡导者之一。除剧本外,他还创作了剧本和歌词,包括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白话文)。事实上,他的名字早已与政治有关,因为他的名字与 1919 年 5 月 4 日运动有关,该运动是反对《凡尔赛和约》授权日本保留中国东部山东省领土的示威游行,陆隐也参与了反对日本独裁统治的斗争。陆茵还通过接受教育争取妇女地位和妇女解放,并在她的散文和小说中倡导妇女事业。冰心(1900-1999 年)是另一位在儿童文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家,她还曾担任中国文联主席。

一个政治性的二十世纪

文学是一个人向自己的民族讲述自己的媒介,因此文学走的是现实主义的道路。沈从文的小说以他的家乡湖南为背景,他还喜欢描写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少数民族,他的母亲是土家族人,他的祖母是苗族人。最后,他的职业经历使他接触到那些遭受当地民兵镇压的人。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他创作了一些作品,先是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成册出版阿尔宾-米歇尔出版社出版的《正面的城市》、《大森林》、《茶洞的过客》,加里马尔出版社出版的《湘之恋》等),不断描绘他所眷恋的中国农村,但拒绝走政治化道路,因此受到批评。相反,胡也频(1903-1931 年)因加入共产党而入狱,后被处决,与原籍福建、籍贯广东的冯铿(1907-1931 年)一起成为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之一。他们的作品中,前者的绝望小说听起来像是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呐喊,后者的诗歌则具有强烈的政治立场。胡也频的遗孀丁玲在 1934 年躲过了软禁,但又经历了历史的动荡:1952 年,她的小说《太阳照亮桑干河》获得斯大林奖,次年被任命为作协副主席,但她拒绝接受自我批评,1958 年被发配到满洲里。1976 年平反后,她于 1980 年成为中国笔会首任副会长,六年后去世。

20世纪下半叶笼罩中国的紧张局势促使一些人永远离开了中国。弗朗索瓦-程(François Cheng,1971 年)和高行健(Gao Xingjian,1998 年)这两位作家最终选择申请加入法国国籍。弗朗索瓦-程 1929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20 岁前随家人移居巴黎,而他的家人则去了美国。 高行健出于对文化的热爱留在了法国,并因此进入了法兰西学院。他是书法家、翻译家、哲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在艺术和民族之间架起了桥梁,广受赞誉:Vide et plein,Le Dit de Tianyi(Prix Femina 1998),Double Chant(Prix Roger-Caillois 2000),Cinq méditations sur la mort autrement dit sur la vie......高行健的离开要晚得多,"文革 "让他在劳教所里度过了六年。他是荒诞派和意识流作家的忠实拥护者,其中一些作品他还曾翻译过,他急忙投身先锋派,但他的剧本1983 年的《自动巴士》(Arrêt d'autobus)、1985 年的《野蛮人》(L'Homme sauvage)、1986 年的《另一种生活》(L'Autre rive))相继被禁,引起了政权的不满。1987 年,他被迫流亡。次年,他在法国获得政治难民身份。他的主要小说《灵魂之山》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而《一个人的书》则为他赢得了最高文学奖--诺贝尔奖(2000 年)。

疤痕与新生

梁秉堃(耶西)出生于广东,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香港度过,他深爱香港,香港也于 2006 年授予他荣誉勋章。他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拥有英语学位,出版了大量散文和诗歌作品,包括2001 年由 Gallimard 翻译的《岛屿与大陆,以及其他的新事物》(Îles et continents, et autres nouvelles)。薛灿是湖南长沙人,她也承认自己被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所吸引。作为一名前卫作家,她的作品也引起了法国大出版社的注意,该出版社于 1992 年出版了《天堂对话》(Dialogues en paradis),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时而梦幻般,时而噩梦般。大跃进给整整一代作家留下了印记。韩少功(Picquier:Femme, femme, femme, Pa Pa Pa,Séduction)也于 1953 年出生于长沙,他与 "伤痕文学"(Literatureof Scars)有关,"伤痕文学"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是对 "文化大革命 "的一种宣泄。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他成为另一场名为 "寻根"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这场运动将中国传统题材与西方前卫风格相结合。1984 年抵达法国后,戴思杰首先在一部名为《Chine ma douleur》(1989 年获得让-维戈奖)的电影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随后出版了《巴尔扎克与中国小尾巴》(2002 年)和《Le Complexe de Di》(2003 年获得费米娜奖)。最后,韦唯还选择了法国,甚至采用了法国的语言:2001 年和 2006 年由 Editions de l'Aube 出版的《中国花》和《庄姑娘》就是用法语写成的。

1958 年出生的林白毫不犹豫地公开谈论女性同性恋问题,巧妙地将自传和小说融为一体,并在此过程中打破了一些禁忌。丑闻的气味推迟了某些作品的出版,但并没有阻止它们:林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从未停止过出版一个人的战争》、《阳台上的座位》、《女人闲话录》等)。同样,黄碧云--一位重要的作家和多个奖项的获得者--经常坚持描写爱情和丧亲之痛这样的普遍主题,但她也不忘在书中提及香港(她于 1961 年在香港出生)于 1997 年回归中国。在卡尔曼-莱维出版社出版的《告别母亲湖》(Adieu au lac Mère )一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在云南海拔 2700 米山区的摩梭族群中度过的不平凡的青春岁月。新一代决心打破最后的障碍。出生于 1967 年的朱文已经在呼吁为作家提供更大的言论自由,而来自广州、比朱文小十岁的妹妹穆子美显然也是地下文化的一部分,她在博客中讲述了自己的私生活,现在已成为一部小说。譚偉業選擇探索科幻領域,這有時會給人警示;而韓麗珠則鑽研心理學,他的故事據說像卡夫卡的作品一樣令人不安。无论今后何去何从,中国南方作家肯定仍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