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

儿童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核心而复杂。自 1979 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2015 年放宽并废除该政策以来,儿童已成为家庭希望的承载者。毛泽东曾说过:"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两条胳膊建设社会主义"。20 世纪 50 年代,堕胎被禁止,导致人口爆炸。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展了大规模的避孕、绝育和强制堕胎运动。自 1978 年起,邓小平支持的独生子女政策颠覆了传统家庭。饱受 "文革 "创伤的父母们将不满情绪发泄在子女身上,他们的子女往往被称为 "小皇帝"。

家庭为子女的教育和幸福投入巨资,有时甚至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忙碌的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子女,而一些家庭则贷款资助子女接受教育。在农村地区,由于收入较低和放弃其他基本需求,这些牺牲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不同的世代

中国 14 亿人口分为几代,反映了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Z 世代(1995-2009 年)约有 2.6 亿人,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特征。这些年轻人通常单身,重视个人幸福,正在重新定义消费习惯。他们的消费占国民消费的 50%以上。他们被视为 "凤凰一代",在高科技小玩意和休闲活动上大肆消费,同时渴望摆脱集体主义叙事,取得社会成功。

Y 世代(1980-1994 年)是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结婚生子,成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支柱。

X 代 (1965-1979 年)说明了经济改革的成功,他们积累了财富,并在价值观的传播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婴儿潮一代(1946-1964 年)是中国深刻变革的活见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和社会剧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时期和建国初期。

教育

中国的教育以严苛和紧张著称。学校系统围绕高考(相当于中国的中学毕业会考)的准备工作而构建,从小就开始实施严格的纪律。根据教育部在 2022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在校学生平均每天要花 12 到 14 个小时进行学术活动,包括上课、做作业和私人辅导。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高强度的学业压力,78% 的学生认为考试压力是他们焦虑的主要来源。

家长们非常重视这种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他们不惜投入巨资,以确保子女能进入最好的学校。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家庭就在私人补习和课外活动上花费巨资。2019 年,中国儿童从出生到 18 岁的平均教育费用约为 48.5 万元人民币(6.2 万欧元)。许多人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四所最负盛名的大学:北京的清华(Tsinghua)和北大(Beijing University),以及上海的复旦(Fudan)和交大(Jiaotong)。能否进入这些大学取决于竞争激烈的高考成绩。

这种学业压力特别大,因为它对学生的社会经济前途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好的成绩足以进入知名大学,而其他学生则只能在二流或三流大学中苟延残喘。由于国家的政治精英都来自这些知名学府,因此这一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不太可能改变。与此同时,国际学校和提供双语课程的私立学校的出现也反映了该国对世界的开放态度。

妇女地位

中国妇女的地位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关系。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性别平等就已写入法律,但现实情况却喜忧参半。独生子女政策(1979-2015 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男女比例失衡,2014 年男女比例为 116:100,而自然比例为 105:100。这种失衡带来了社会挑战,使许多男性的婚姻前景变得复杂。

妇女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多个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然而,在政治局常委等上层权力机构中,女性的比例仍然偏低,27 位部长中只有 3 位是女性。自 1997 年以来,中国的议会代表比例已从世界第 16 位上升至第 53 位。
30 岁前结婚的压力仍然很大,以免被打上"剩女 "的烙印。然而,网上论坛和城市集体正在出现,以捍卫她们保持单身或推迟结婚的选择。

这种鄙视伴随着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雇主会质疑她们的婚姻或母亲身份。然而,新的一代正在坚持自主,并渴望重新定义传统角色。妇女权利运动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但在大城市中的能见度正在提高。

家庭结构

家庭作为中国社会的历史支柱,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传统上,中国家庭以父权制为核心,几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如今,城市化和职业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往往居住在大城市狭窄的公寓里。祖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工作时间很长。家庭团聚仍然是一大亮点,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这象征着几代人之间深厚的亲情。

结婚和离婚的趋势也说明了这些转变。几十年来,结婚率有所下降,年轻一代往往迫于经济和社会压力而推迟结婚。在农村地区,婚姻仍然以昂贵的传统为标志,如家庭要求的高额嫁妆。相反,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成本和与婚姻相关的物质期望(如购买住房),许多夫妇不愿做出承诺。

与此同时,离婚率也在急剧上升。2021 年,中国有 350 多万对夫妇正式离婚,这一数字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虽然这一趋势反映了个人自由度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但也引发了对家庭结构稳定性和夫妻经济压力的质疑。对此,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在批准离婚前规定 30 天的 "反思期",这项有争议的措施旨在限制冲动型分居。

LGBTQ+ 群体

中国的 LGBTQ+ 群体面临着重大挑战,但正在取得缓慢而显著的进展。虽然同性恋于 1997 年合法化,并于 2001 年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但歧视仍然普遍存在。然而,古代中国对同性恋并无成见。史书甚至记载了汉哀帝(公元前 7 至 1 年)生活中的一个著名插曲:为了不吵醒熟睡的情人,汉哀帝割下了自己的衣袖,于是就有了 "断袖之癖 "这一说法,长期以来,人们用它来形容同性之间的恋情。

在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大城市,活动团体组织了上海骄傲(Shanghai Pride)等活动,这是中国 LGBTQ+ 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时刻(这一大型活动始于 2009 年,虽然已于 2020 年停止,但仍为该群体创造了巨大的知名度)。这些活动都是在严格的法律和政治环境下开展的,活动往往受到严密监控。

对许多人来说,出柜仍然是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在观念较为保守的农村地区。不过,以拍摄 LGBTQ+ 权利纪录片而闻名的电影制片人范-波波(Fan Popo)等人正在提高公众意识,帮助改变人们的态度,尤其是年轻人的态度。

电话的统治

在中国旅行,你很快就会意识到电话是不可或缺的。付款、翻译、叫出租车或在餐馆用餐都离不开电话。甚至你遇到的少数无家可归者也会用二维码向你讨钱。无论你身在何处,现金几乎是不存在的。在中国,手机已成为现代化和互联互通的象征。

到 2023 年,99% 以上的城市居民将拥有智能手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尽管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但微信和支付宝等应用程序已经彻底改变了消费和行政服务。例如,到 2021 年,88% 的城市居民通过手机应用获取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只有 47%。此外,豆瓣(TikTok)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网络也对文化创作和趋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将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结合在一起,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