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样的植物群

中国南方的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有数千种植物,其中许多是当地特有的。云南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橡胶树、巨竹和 1,500 多种兰花,是植物的天堂。广东和海南的红树林对沿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是红树林等植物的天堂,对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福建武夷山以野生茶树而闻名,这里出产世界上最稀有、最昂贵的大红袍茶。该地区共有约 17,000 种植物,几乎占中国植物种类的 50%,其中以与云南平行的三江流域最为集中。元阳和龙胜的水稻梯田也是人与自然共存的独特范例,这里的积水使特殊的草类得以茁壮成长。这种花卉多样性既是生态宝藏,也是环境与当地文化和谐关系的生动见证。

云南小熊猫

小熊猫,又称 "小熊猫",是云南山林中的瑰宝之一。它有着艳丽的红色外衣和富有表情的鼻子,体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多样性。它是树栖动物,大部分时间在树上活动,主要以竹子为食,但也喜欢吃水果和昆虫。小熊猫生活在高海拔温带森林中,尤其是竹子丰富的地区,这些竹子为它们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在云南,它们的数量估计有几百只,仅占世界总数量的一小部分。然而,它们的数量正在下降,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使它们的栖息地支离破碎。保护工作,如建立生态走廊和人工繁殖计划,对于稳定它们的存在和确保它们在该省的生存至关重要。

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动物的象征,它们在中国云南南部找到了最后的栖息地。据估计,亚洲象的数量约为 300 头,主要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和邻近的平原地区,那里有丰富的植被供它们取食。这些大象是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它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饮食塑造地貌,促进种子的传播,维持植物的多样性。然而,由于农业扩张和城市化,它们的栖息地正在逐渐缩小。这些压力导致大象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2021 年,一群 15 头大象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跨省迁徙。这些大象从西双版纳地区向昆明郊区行进了 500 多公里,途经村庄和城镇,毁坏了农作物,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这次旅行凸显了大象与当地社区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了全球对保护大象迁徙通道必要性的认识。为此,我们采取了紧急措施,包括使用无人机对大象进行持续监控,并提供后勤援助,确保大象返回合适的林区。这次活动还加快了关于建立生态走廊的讨论。

粉色海豚

粉红海豚又称中华白海豚,是华南地区的水生奇观之一。这些迷人的鲸类动物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沿岸水域和河口,特别是香港和澳门附近。它们因特殊的血液循环而呈现出独特的粉红色,这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也使它们成为该地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象征。遗憾的是,由于污染、海上交通繁忙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它们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估计不足 2000 只。虽然这些海豚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保护工作也在努力进行,但它们仍然极其脆弱。在香港大屿山大澳村组织的旅行中,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观察它们,为欣赏它们的美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标志性灵长类动物

中国南方的森林,特别是张家界和山区的森林,是适应不同环境的各种猴子的家园。中国南方的猴子是生物多样性的活宝藏,既稀有又迷人。广西喀斯特地貌中特有的白头叶猴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估计数量不足 250 只。白头叶猴生活在陡峭的岩石地区,远离人类干扰,其黑白相间的外衣很容易辨认。

再往北,在云南山区,金丝猴以其艳丽的皮毛和淡蓝色的口吻令人眼花缭乱。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能够抵御恶劣的气候,同时在竹林中以小群体的形式生活。由于人类的扩张,金丝猴的栖息地逐渐消失,这两个物种面临着脆弱的命运。

珍稀物种

中国大鲵和赵氏蝾螈是两个令人着迷的物种,它们展示了中国南方动物群惊人的多样性。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体长可达 1.8 米,令人印象深刻。它生活在贵州省和广西省清凉的河流和多水的洞穴中,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正受到污染和栖息地被破坏的严重威胁。

2014 年在广西发现的另一种昆虫类巨型昆虫--"赵氏蝼蛄"(Phryganistria chinensis Zhao)保持着世界最长昆虫的纪录,长达 62 厘米以上。这种巨型粘虫形似活树枝,是物种适应喀斯特森林等复杂环境的完美范例。这种昆虫极为罕见,目前已知的只有约 100 只。

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

云南省南部热带地区是中国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无论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特有物种的数量,都异常丰富。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就是这种多样性的代表。茂密的森林中栖息着亚洲象、金丝猴、印度支那虎以及种类繁多的热带鸟类,包括双角犀鸟。这里的植物也不甘示弱,有珍稀的兰花、橡胶树和野生茶树,尤其是那些生产著名的普洱茶的茶树,在这里已经生长了几个世纪。再往北,长江、湄公河和沙鲁恩河三江并流的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在这片海拔高度悬殊的土地上,栖息着小熊猫、雪豹和因羽毛颜色鲜艳而闻名于世的滕敏克角雉。

这种丰富性并不局限于云南。福建省的武夷山脉拥有古老的森林,那里生长着巨大的蕨类植物、樟树和玉兰树以及野生茶树。在江西,庐山地区是藏猕猴的天堂,它们在森林中自由漫步,而壮观的瀑布则是巨型鲶鱼等水生物种的家园。广西、贵州、湖南和云南的喀斯特地区拥有尖峰和地下河等超现实景观,是白头叶猴和赵氏巨相雉的理想栖息地。云南的滇池是包括紫苍鹭和黑颈鹤在内的数百种候鸟的重要栖息地。这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遍布中国南部,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威胁与保护

主要由农业扩张和非法伐木造成的森林砍伐,正在使亚洲象和小熊猫等许多物种的自然栖息地急剧减少。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导致土壤、水和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包括粉红海豚。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压力,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扰乱了动植物的生命周期。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加大了保护力度,增加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目前全国共有 1 万多个保护区。云南的大象生态走廊、海南的红树林保护、白头叶猴等珍稀物种的人工繁殖计划等举措,都体现了中国为恢复和保护这些自然宝藏所做的努力。

此外,2021 年,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落成,面积达 23 万平方公里。从青藏高原到海南热带雨林,这些国家公园涵盖了中国约 30% 的主要动物物种。这一举措是在认识到现有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局限性之后提出的,因为这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往往支离破碎,由地方管理,阻碍了对物种的有效保护。通过集中管理这些区域,中国旨在加强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是应对生物多样性崩溃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因为中国的动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很大一部分濒临灭绝。我们鼓励您只在尊重环境的有组织的郊游活动中观察受保护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