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杂的社会

试图了解当地人日常生活方式的旅行者,往往会被许多原则和规则所困扰,而这些原则和规则又因与谁交谈以及身在何处而不同。印度社会是如此复杂和多面,以至于很难建立共同的生活原则。如果说有一个概念让西方人感到好奇并仍然着迷的话,那就是种姓制度,它是极难掌握的。家庭的概念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差距、宗教信仰、职业、性别、种族甚至居住地区都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因素。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对于外国人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和难以克服的,它是印度的一个复杂的特殊性,在印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与人们的普遍看法相反,尽管历届政府都在努力废除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并未正式废除。然而,根据《宪法》第 15 条,对低种姓的歧视是非法的。属于最低种姓的人很难获得高等教育和 "高尚 "职业。种姓构成了社会的等级制度,每个种姓都必须完成与其等级相应的任务。种姓的 "纯洁 "程度至关重要。某些任务只能由特定种姓的成员完成;例如,任何与死亡有关的工作都由最低种姓完成。此外,一个种姓的成员通常不会与较低种姓的成员共餐。种姓通常是世袭的、不可改变的,跨种姓通婚在今天仍然非常罕见。种姓概念并非印度教独有,它广泛存在于整个印度社会和所有宗教中。有两个因素促成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是对印度教四大经书之一《梨俱吠陀》经文的尊重和应用,其次是英国殖民者出于政治目的将印度人口划分为不同等级。现代印度出现了一个新的框架:基于社会职业类别的种姓,包含西方社会阶层理论。

印度教。种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创立印度教的吠陀经文《梨俱吠陀》中。该体系根据个人在社会中的等级(瓦尔纳)进行划分:即 "瓦尔纳"(varnas)。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婆罗门,他们是祭司,通过共同的宗教确保社会的凝聚力;其次是刹帝利,包括战士、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接下来是吠舍种姓,曾经是富有的地主和农民,现在包括手工业者、店主和农民。首陀罗代表工人阶级和雇员的种姓,他们以前与土著居民(adivasi)混居或有联系。最后,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 "弃民",即不属于上述任何群体的人。他们就是著名的 "贱民"。如今,他们被称为达利特人,因为 "贱民 "一词的含义过于负面。

英国的遗产。1872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社会职业和宗教信仰对不同阶层的人口进行了分类:jatis。对许多人来说,这使得印度的种姓制度变得更加严格,而在此之前,种姓制度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英国人重新界定了种姓之间的界限,以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事实上,许多英国统治者都与当时掌权的国王、王子或祭司结成联盟。这种歧视使英国人能够对社会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统治......这套复杂的种姓体系与瓦尔纳种姓体系相叠加。根据宗教信仰、社区成员、职业等分类,有成千上万个 "种姓"。

新种姓印度的社会差距极大,社会经济阶层的分布形成了 "现代 "种姓,区分了富人与穷人、受过教育者与无知者、城市与农村。富裕阶层将使用英语作为财富的外在标志,他们的年轻一代甚至忽视了学习母语(印地语、马哈拉提语等)。

家庭

结构。家庭是印度最重要的价值观。家庭成员通常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最多可包括五代人。传统的印度家庭采用父权制结构:父亲是一家之主,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人物。尽管父亲通常会征求妻子的意见,但每一个重要的家庭决策(婚姻、教育等)都是由父亲决定的。长子是家庭责任的继承人,必须照顾家中的长辈。他通常会接替父亲的工作。妻子的主要职责是为丈夫生一个儿子,以确保家庭的延续。女儿的出生总是受到欢迎的,但未来的嫁妆问题可能会给这种感觉蒙上阴影。尊重长辈是印度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个家庭必须欢迎并供养长辈(父母、祖父母、叔伯、姑姑)。一个印度家庭可以在同一屋檐下容纳十几个人。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富裕城市家庭中,角色发生了变化,配偶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

婚姻。婚姻是印度男女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父母一般负责为子女寻找丈夫或妻子。选择的标准有很多:宗教信仰、种姓、家庭声誉、社会职业地位、教育水平等。还需要咨询占星师,以确保所选的人是正确的,并找到合适的举行婚礼的日期。包办婚姻在该国仍很普遍,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南印度禁止童婚,也不存在童婚。婚礼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庆祝活动。新娘家负责组织活动,并承担仪式的绝大部分费用(宾客住宿、食物、礼物等)。为了提高新娘及其家庭的地位,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新郎家雇佣乐队并向新娘及其家人赠送礼品,但所涉及的金额远远低于新娘家的投入。新娘还必须支付新郎家要求的嫁妆。社会地位或种姓越高,所需金额就越大。这种习俗在富裕的 "西化 "圈子里正逐渐消失。婚礼涉及所有家庭成员和众多宾客。婚礼仪式丰富多彩,有美食、音乐和宗教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娘便加入新郎的家庭,与他们一起生活。这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娘必须适应丈夫和新家庭,因为她对丈夫和新家庭通常知之甚少。在逗留期间,您可能有机会参加印度人的婚礼,因为一个家庭邀请旅行者参加庆典的情况并不少见。

显著的差异

印度无疑是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种姓和家庭不同,受教育的机会和财富也大相径庭。阶级差别极大,富人与穷人每天都在擦肩而过。在城市里,经常可以看到开着豪车的富翁从饥饿的乞丐身边驶过,而在农村地区,大庄园与用临时材料搭建的简易住房相邻。

教育。过去,印度年轻人在古鲁库尔(gurukul)接受教育,古鲁库尔是一个专门教授从宗教仪式到数学和梵文等一系列科目的地方。19世纪初,在英国人的推动下,教育实现了现代化。直到 2010 年,6 至 14 岁的儿童才开始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和国立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律要求公立学校至少有 25% 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然而,仍有一些儿童没有上学。上学的费用(校服、交通、学习用品)是最贫困家庭的负担,孩子上学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

健康。对许多印度人来说,获得医疗服务是个问题。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差距很大,私营部门一家就拥有全国 90% 的医院。最富裕的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在设备齐全、拥有合格医生的私立医院接受治疗的费用,并且有能力购买私人保险。由于缺乏资源和基础设施,大多数印度人只能去免费的公立医院,但这些医院提供的服务质量很低。世卫组织的一份报告令人担忧地指出,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买不起基本药物。医疗费用是家庭负债的主要原因。联邦政府希望引入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