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教育的人口
巴林是海湾地区第一个引入公共教育体系的国家。1919 年,巴林开办了两所男子小学,第二年又开办了一所女子学校,这在该地区是一场革命。时至今日,中小学教育仍是免费的,公立大学则由慷慨的奖学金制度提供支持。该国的识字率很高,这是悠久传统的成果:该群岛曾是伊斯兰研究中心,在中世纪盛极一时。但这一体系与众多公立学校并存,这些学校往往受到富裕家庭的青睐,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子女送往伦敦、孟买或贝鲁特。巴林大学成立于 1968 年,如今培养出的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行各业。
妇女的独特作用
在阿拉伯半岛,巴林妇女的地位非同一般。她们可以开车、独自旅行和开设银行账户而无需男性许可--这些自由在一些邻国有时是被禁止的。自 2002 年起,她们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虽然有些人选择穿西服,但许多人仍然穿着jehaba,一种通常绣有金银的传统长裙。面纱是可选的,尼卡巴比较少见,通常由沙特游客穿戴。在麦纳麦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法国或意大利品牌服装的优雅女性。不过,尽管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她们仍主要局限于公务员系统。少数女性正在突破玻璃天花板,例如前文化部长迈-阿勒哈利法(Mai Al Khalifa)。
婚姻,社会的支柱
在巴林,婚姻仍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常被视为两个家庭之间的联盟,而不是感情上的结合。虽然包办婚姻越来越不常见,但未经父母同意的恋爱关系仍然是不受欢迎的。订婚后,双方会就嫁妆问题进行谈判,传统上嫁妆是用黄金或珠宝支付的。在庆祝活动中,男女双方要分开,只有在最后才能团聚。这些庆祝活动可在数天内聚集多达上千名宾客。不过,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年轻夫妇要求更多的自由,爱情结合越来越普遍,仪式也越来越国际化。
国际化社会
巴林自古以来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和商人。印度商人、葡萄牙定居者以及后来的西方侨民塑造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并以其宽容而自豪。与其他海湾国家不同,巴林人并不都居住在封闭的社区,他们在从出租车到餐馆的各个行业工作。与外国社区,特别是来自印度次大陆和菲律宾的社区同居,一般都很和谐。英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商业和高等教育领域。
文化多样性还体现在饮食习惯上:在麦纳麦,您可以找到印度、菲律宾、泰国和黎巴嫩餐馆以及西方品牌。巴林人喜欢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外出,购物中心既是购物场所,也是散步场所。周末,许多家庭会聚集在购物中心共享美食、购物,或者在这个夏季气温接近 45 度的国家享受空调。时髦的咖啡馆、奇查酒廊和星巴克等国际连锁店与传统的咖啡馆交相辉映,人们在这里喝奶茶或豆蔻咖啡。这种新旧并存的现象正是巴林社会的写照:既扎根于传统,又对世界充满好奇。
礼貌守则
热情好客是巴林人的基本美德。但它遵守严格的规则。当男性遇到女性时,必须等到她伸出手。如果她不伸手,他可以把手放在她的胸前以示尊重。关系密切的男士会在对方脸上轻啄一下以示问候。如果应邀去别人家做客,进门时要脱鞋,双腿交叉,不要把脚指向餐桌,用右手吃饭。接受别人请你吃的一切,即使是为了表示礼貌而在盘子里留下一点。带点小礼物,比如巧克力,但千万不要带酒。不要忘了,主宾通常会得到最高贵的食物......比如羊头。
在传统与开放之间
巴林的社会生活以伊斯兰价值观为基础,但也在不断变化。开斋节和阿舒拉节等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既有社区精神,也有多元化精神。教堂、印度教寺庙甚至犹太教堂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的相对宽容。受过教育的新一代人正在逐渐重新定义传统习俗的轮廓。这样,巴林在忠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向世界开放之间、在部落传统和追求更高的个人主义之间取得了平衡。
年轻人在这一演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与外界联系紧密,在社交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大胆讨论政治、宗教和性别问题,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YouTubers、艺术家、生活方式影响者和女权活动家都在巴林找到了自己的受众,有时甚至是散居国外的人。尽管当局对批评性内容进行监控,但人们仍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尤其是在涉及社会问题时。关于妇女权利、性教育和环境的辩论表明,文化变革正在进行。
最后,巴林社会的结构仍然以部落和社区纽带为中心。虽然家庭纽带非常牢固,但代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要求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尊重他们的长辈。在不破坏传统团结的前提下,个人主义正在兴起。星期五是每周的休息日,但仍用于家庭聚餐、探亲和社区聚会。巴林以这种方式将现代性、对长辈的尊重和对世界的开放性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