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一个古老的神话
该地区最早的珍珠捕捞考古证据可追溯到近 4000 年前。据历史学家考证,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英雄来到这些神秘岛屿寻找的长生不老的秘密可能就是这些著名的珍珠。在迪尔曼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石碑就已经提到了来自南方的 "闪亮的石头"。巴林利用其海床和以出产精美绝伦的珍珠而闻名的Pinctada radiata 牡蛎。这些天然珠宝是牡蛎自卫过程的结果:当寄生虫攻击贝壳时,牡蛎会形成一个珍珠母球来保护自己。这些分泌物形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很早就吸引了地中海世界的伟大文明--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后来的威尼斯人、莫卧儿人和奥斯曼人,他们抢购这些稀有的珍珠。
13世纪,马可-波罗在他的故事中提到了海湾的珍珠。几个世纪后,这些珍珠成为伊斯坦布尔和德里以及后来欧洲宫廷精英们的装饰品。20世纪初,卡地亚家族将珍珠作为其最喜爱的材料之一:雅克-卡地亚在一次海湾之旅中,在巴林停留,亲自挑选最精美的珍珠,准备用于英国贵族的项链或法国高级资产阶级的头饰。巴林的珍珠,不规则却璀璨夺目,登上了世界奢侈品的顶峰。
由海洋构建的经济和社会
从18世纪起,珍珠捕捞成为群岛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五月是捕捞珍珠的旺季(ghaus al-kabir),成千上万的人被动员起来。船只由经验丰富的船长纳胡达(nakhudas)管理,他招募潜水员(ghawwās)、划船手(saib)和助手。探险活动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马不停蹄。在船上,他们在星空下睡觉,忍受酷热、饥饿、海湾风暴或鲨鱼的侵袭。
潜水员用石头作为砝码下到海底,然后每天下潜数十次,最深可达 10 米。他们配备绳筐和皮钳,在海底刮擦,希望能找到藏有特殊珍珠的牡蛎。大多数贝壳都是空的,或者含有畸形的珍珠。只有极少数的贝壳中蕴藏着一颗 "丹娜":一颗完美的圆形珍珠,价值不可估量。
一家专注于海洋的公司
采珠社会遵循一种严格的、近乎封建的结构。每个船员,上至船长,下至最年轻的助手,都有非常具体的角色和明确的分赃。既是船长又是投资者的纳胡达通常是当地的名人,是唯一了解海洋秘密的人,他们依靠商业关系网。他们以赊账的方式招募船员,提前预支预期利润。这种制度造成了强烈的经济依赖性,尤其是对潜水员(ghawwās)而言,他们的勇敢固然突出,但往往生活在赤贫之中。
ghawwās是年轻力壮的男子,通常来自 Muharraq 或 Sitra 的普通家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力消耗极大:每天工作 10 到 12 个小时。自由潜水是一项危险的工作:晕厥、溺水、压力导致的内伤......每次下潜,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但一旦回到陆地,他们就会被当作真正的英雄来庆祝。他们的葬歌(Fijeri)被认为是海湾地区海洋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甚至有人说,一名优秀的潜水员应该像掌握潜水技术一样,掌握同样多的歌曲。这些代代口耳相传的旋律既是确保安全返回陆地的祈祷词,也是传奇故事,让人联想到大海是爱人、敌人或养育自己的母亲。
划船手一般不太受重视,但他们对航行和船上后勤工作至关重要。siyub,即通过拉绳子帮助潜水员浮出水面的人,对ghawwās 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团结往往成为船员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延伸到岸上的关系:以珍珠捕捞为生的家庭往往通过婚姻结合在一起。
每年夏天,随着捕捞季节的临近,穆哈拉格镇都会热闹非凡:工匠们修理独桅帆船的船体,母亲们编织绳索,伊玛目们诵读《古兰经》中的经文,为远征队祈福。男人们带着一把椰枣、鱼干和一罐淡水出发......他们会得到护身符,以防溺水。当他们在夏末归来时,整个社区都会聚集在码头边,欢迎那些幸运存活下来的人,并悼念那些失踪的人。
高峰和衰退
巴林的采珠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顶峰。据估计,巴林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这项活动: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有 3 万多人以此为生。巴林珍珠远销巴黎和东京,成为奢华典雅的极品。20 世纪 30 年代,阿尔伯特-朗德雷斯(Albert Londres)访问海湾时,写下了几行热情洋溢的文字,赞美这些 "潜入水底寻求宁静并带回光明 "的人。
但这一繁荣景象被两件大事残酷地打断了。首先,御木本幸吉(Kokichi Mikimoto)在日本开发了养殖珍珠,使得天然珍珠母的竞争力下降。这些工业化生产的珍珠大量涌入世界市场,品质统一,价格低廉。1932 年,巴林发现了石油,经济从海洋转向陆地。采珠模式崩溃了:独桅帆船被遗弃,造船厂荒废,技术被遗忘。
受保护的遗产
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自 2000 年代以来,巴林当局一直在努力恢复其身份的这一基本组成部分。穆哈拉格的 "珍珠之路 "于 2012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它将 17 座历史建筑、三处沿海遗址和一个古老的港口连接起来,全长 3.5 公里。游客可在此重温珍珠家庭的日常生活,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并参观为远征做准备的地方。
巴林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与这个时代有关的独特物品,包括潜水工具、古董珠宝和航海工具。其中一些珍珠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另一些则直接来自欧洲珠宝商向当地商人的订单。甚至还有法国商人注释的航海日志摘录。
一年一度的海洋节上有航海比赛、传统潜水表演和斐济歌曲。一些年轻的巴林人仍在用浮潜这种古老的方式学习潜水。
珍珠,巴林的象征
如今,巴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仍在根据许可证和严格配额合法进行天然珍珠捕捞的国家。少数珠宝商继续专门经营这些天然珍珠,它们是最后在海上收获的珍珠。珍珠在婚礼上佩戴,由母亲传给女儿,充满了情感和记忆。
不仅如此,珍珠还是了解当代巴林身份的关键。在这个处于变革阵痛中的国家,在全球化和震撼世界的剧变中,对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海底的人的记忆已成为身份认同的标志。政府正在通过文化和古迹管理局复活这段历史,使其成为巴林民族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学校的历史教科书讲述了昔日渔民的故事。孩子们参观修复后的纳胡达人房屋,聆听Fijeri录音,学习辨认传统工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政府等机构的支持和资助下,我们有责任牢记历史,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免于被遗忘:20世纪,这个岛国的人民远离了海洋。例如,在麦纳麦,Dar Al Muharraq 文化中心组织了讲习班,让曾经的潜水员向中学生讲述他们的海上生活。也许这将激励人们开始潜水。
在艺术领域,珍珠正在激发新一代创作者的灵感:珍珠母雕塑、当代装置艺术、精致的珠宝首饰以及歌颂海洋之美的诗歌都在卷土重来。就连建筑师也从珍珠中汲取灵感:在 Diyar Al Muharraq 这座海滨新城,一些建筑的形状就像半开的牡蛎,而街道上则装饰着代表古代海上航线的马赛克。珍珠还成为了一种外交物品:向国家元首赠送或在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展出,它讲述了巴林深深扎根于其历史的故事,与该地区的陈词滥调大相径庭。对许多巴林人来说,关于大海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家族记忆中:祖父曾是潜水员或船长,祖母卖过贝类或绣过水手服。阿拉伯之春 "示威者将总部设在麦纳麦的珍珠广场可能并非巧合。
如今,新一代渔民正在接过火炬。虽然现在的潜水员都配备了水肺,不再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多次浮潜,但巴林的珍珠仍像 5000 年前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