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onie

爱沙尼亚社会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非常多元化。大多数爱沙尼亚人生活在城市,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农村。

爱沙尼亚前总统伦纳特-梅里(Lennart Meri)说:"当我们说到融合一词时,我们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让生活在爱沙尼亚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对爱沙尼亚的热爱和责任,仅此而已。这些责任既包括义务,也包括权利。

爱沙尼亚有超过 151 个不同的民族,根据 2021 年的人口普查,其中爱沙尼亚人占 69%,俄罗斯人占 23.6%,乌克兰人占 2.1%,白俄罗斯人占 0.9%,芬兰人占 0.6%。81% 的爱沙尼亚居民是爱沙尼亚公民,7% 是其他国家的公民,12% 是无国籍人,即在过去五十年中来到爱沙尼亚生活的来自前苏联各地区的人。

非爱沙尼亚人的比例因苏联的移民政策而增加:移民的部分原因是人口的行政迁 移,部分原因是苏联军队的建立,此外还有大量爱沙尼亚人被驱逐出爱沙尼亚。1934 年,非爱沙尼亚人的比例为 12%(包括 8%的俄罗斯人),而到 1991 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人口的三分之一。宪法》和文化自治法规定了生活在爱沙尼亚的少数民族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所有少数民族都有机会保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特点,特别是通过教育系统和以自己的语言开展活动的协会。迄今为止,已经注册了七十多个这样的协会。爱沙尼亚有近 24%的学童在俄语中小学就读,10%的高校学生用俄语学习。

在爱沙尼亚社会,融合是优先事项之一:目的是建立一个均衡的多元文化社会。自 1997 年以来,爱沙尼亚政府采取了政治和行政措施,将非爱沙尼亚人融入爱沙尼亚社会。1997 年 5 月,爱沙尼亚政府设立了人口部长一职,主要负责监测融合问题。为了推动和协调融合项目和进程,爱沙尼亚政府于 1998 年 3 月成立了融合基金会。在 1993 至 1998 年期间进行的外国人口普查中,一些无国籍人加入了爱沙尼亚国籍,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另一个国家的国籍。爱沙尼亚政府的优先事项之一是减少无国籍人的数量,让全社会越来越多地参与 社会生活。

立法也朝着这个方向有了相当大的发展。1999 年 7 月 12 日生效的公民身份法中最重要的变化是,1992 年 2 月 26 日之后在爱沙尼亚出生、父母无国籍的 15 岁以下儿童,可以应父母的要求获得爱沙尼亚公民身份。在法律通过后的五年里,有 3 200 多名儿童通过这一简化程序获得了爱沙尼亚公民身份。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因为自 1996 年以来,所有在爱沙 尼亚拥有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无论其国籍如何,都有权参加市政选举。爱沙尼亚是少数几个为其人民提供这种可能性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政党中都有非爱沙尼亚人的身影。爱沙尼亚议会(Riigikogu)中有多个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根据不同政党的名单当选。

爱沙尼亚希望建立一个爱沙尼亚模式的多元文化社会,其特点是文化的多元性、 其凝聚力的稳固性以及保护和发展爱沙尼亚文化空间的原则。至关重要的是,融合显然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爱沙尼亚人和非爱沙尼亚人都应平等地参与社会的和谐。一体化影响到整个社会:今天,一体化在生活在爱沙尼亚的所有民族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爱沙尼亚愿意分享其融合和多文化社会的经验。然而,爱沙尼亚还存在一个重大缺陷:俄罗斯少数民族的融合非常困难,而且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这种差距似乎还在进一步扩大。并非所有人都对 2022 年的法律感到满意,该法律规定爱沙尼亚语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

La minorité russe

与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爱沙尼亚不得不应对与俄语人口融合相关的各种问题。在苏联解体前,爱沙尼亚就已经有了讲俄语的人,但如今他们仍在为完全融入爱沙尼亚社会而挣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无国籍或非公民。这种鸿沟在塔林和国家东北部(纳尔瓦、锡拉梅、约赫维)之间尤为明显,在那里,爱沙尼亚语非常罕见,经济水平也低于国家其他地区。事实上,政府的政策意味着必须掌握爱沙尼亚语,以此作为就业的标准。对于许多讲俄语的爱沙尼亚人来说,学习爱沙尼亚语确实是一种折磨。因此,公共部门的工作(医生、警察、教师等)仍然不对不讲爱沙尼亚语的人开放。尽管政府在融合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需做出许多决定,以使俄语社区与爱沙尼亚社区享有某种形式的平等。

Lettonie

拉脱维亚有 182 万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拉脱维亚以农村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现在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该国是欧盟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只有 30 个居民。首都里加的人口为 614,618 人,几乎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另有四个城镇的居民超过 50,000 人:道加皮尔斯(Daugavpils)、利耶帕亚(Liepāja)、耶尔加瓦(Jelgava)和尤尔马拉(Jūrmala)。

自独立以来,人口一直在减少和老龄化。自然平衡为负数。1989 至 2007 年间,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 17.4%上升到 20.7%。自 1991 年以来,净移民人数一直为负数,主要原因是讲俄语的人口离开,但现在正趋于平衡。越来越多的年轻毕业生前往其他欧洲国家和英伦三岛。

如今,拉脱维亚不仅有拉脱维亚人,还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立陶宛人。讲俄语的人占总人口的 23.7%;他们甚至在该国的几个地区占多数,在里加(Rīga),讲俄语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几乎与拉脱维亚人持平。

早在拉脱维亚被苏联吞并之前,当它还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时,讲俄语的人就已经是拉脱维亚人口的一部分了。但在苏联接管拉脱维亚后,由于斯大林希望在拉脱维亚增加移民和士兵,更多的俄罗斯人来到了拉脱维亚。随后,拉脱维亚人被大规模驱逐到西伯利亚。据说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被驱逐。如今,虽然前苏联军队撤出时有一些人离开了该地区,但俄罗斯社区仍然是人口的一部分,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在独立时,俄语使用者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融入国家社会的情况,是与莫斯科之间关系紧张的一个问题,更广泛地说,在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国籍问题、有关语言的限制性法律等)。这个话题至今仍是禁忌,最好谨慎对待。

2018 年,拉脱维亚政府决定 80% 的学童将接受拉脱维亚语教学,而目前这一比例约为 40%。讲俄语的人反应强烈,在 6 月初举行了示威游行。然而,2004 年有更多人举行示威,要求学校加强拉脱维亚语教学。一个敏感问题!

拉脱维亚的非公民。 2021年,"非公民 "占拉脱维亚人口的8.96%,他们被同化为无国籍人士,除了投票权和服兵役的义务外,他们的权利实际上与拉脱维亚人相同。虽然从最早的斯拉夫人口开始,俄罗斯人和波罗的海人之间就有过迁徙,但没有什么能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化政策相比,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化政策导致成千上万的拉脱维亚人(人口不到300万)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几十万俄罗斯人和共产党干部 "移民 "到拉脱维亚。1944 年,拉脱维亚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占多数,而在第二次宣布独立时,拉脱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不到一半。1994 年红军的撤离部分地纠正了这一平衡,但仍有近 40% 的人口来自俄罗斯。为了保护自己的语言和民族完整,再次独立的拉脱维亚决定只给予那些能够证明自己在苏联吞并之前就在拉脱维亚或为拉脱维亚后裔的人公民身份。对于其他人:"非公民 "的特殊身份受到拉脱维亚国家的保护,并享有与公民相同的保障(护照、社会和法律保障)。现在可以通过证明掌握拉脱维亚语和了解民族文化来获得公民身份。然而,这些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俄罗斯、白俄罗斯或乌克兰裔)拒绝了这一途径,他们认为维持现状有某些好处(无需服兵役、与独联体的贸易更容易),或者认为拉脱维亚语太难。

Lituanie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 270 万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立陶宛以农村人口为主(平均超过三分之二),现在农村人口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早在该国被苏联吞并之前,当它还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时,其全国人口中已经有讲俄语的人。但在苏联接管后,斯大林希望在该地区增加定居者和士兵,于是更多的俄罗斯人来到了这里。随后,大批俄罗斯人被驱逐到西伯利亚(约 30 万人)。据说,每个立陶宛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被驱逐出境。如今,虽然前苏联军队撤出时有一些人离开了该地区,但俄罗斯社区仍然是人口的一部分。在立陶宛,俄罗斯人只占总人口的 5%,而且似乎融入得很好(波兰人更多,占 6.53%)。在人口统计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出生率较低,人口持续下降。近年来,立陶宛和其他两个国家一样,不得不面对人口大量外流的问题,这加剧了人口灾难,并使国家失去了受过教育和充满活力的人。

Les différentes langues

67% 的爱沙尼亚公民以爱沙尼亚语为母语,29% 的爱沙尼亚公民以俄语为母语,其余的爱沙尼亚公民讲其他语言。

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一样,属于一个被称为乌拉尔语(或芬兰-乌戈尔语)的语系,该语系汇集了欧亚大陆各民族的语言,起源于欧洲俄罗斯和西西伯利亚之间的某个地方。现代爱沙尼亚语是南北两组方言的综合,早在基督教时代之前就在这片土地上使用。由于丹麦、德国、瑞典和俄罗斯的文化和语言霸权,爱沙尼亚语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文学语言直到最近才出现。库拉玛 祈祷文》是第一部爱沙尼亚语文本,可追溯到 1524 年。后来,在 1535 年出现了第一本完全用爱沙尼亚语撰写的书籍。该书是路德教会教义的德文译本。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讲爱沙尼亚语的精英阶层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克里斯蒂安-雅克-彼得森(Kristjan Jaak Peterson)的诗歌标志着民族文学的诞生。1920 年,爱沙尼亚语成为国家语言。在苏联时期,爱沙尼亚语与俄语合二为一,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的语言,最终在 1991 年再次成为唯一的国语。

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关系密切,在16世纪之前是拉丁语的一个分支。最古老的拉脱维亚语文本是由里加的德国牧师尼古拉斯-拉姆(Nicholas Ramm)翻译的赞美诗,这本诗集可追溯到 1530 年。随后,拉脱维亚语不仅受到德语的影响,还受到Live、爱沙尼亚语和俄语的影响。如今,拉脱维亚语是全国近64%人口的母语,在主要城镇则占近50%。在拉脱维亚,母语是官方语言的人口超过 100 万,在国外,母语是官方语言的人口约 50 万。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获得独立的过程中,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一样,提出了防止该语言消亡的法律。

立陶宛语是一种印欧语系语言,属于巴尔托-斯拉夫语族。它与拉脱维亚语(或莱特语)和古普鲁士语(一种在17世纪消亡的语言)密切相关。立陶宛语的语法形式被认为与梵语一样古老。例如,神在立陶宛语中被称为dievas,在梵语中被称为devas,在拉丁语中被称为deus。事实上,普罗斯珀-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曾写道:"在立陶宛,人们说的几乎是纯正的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