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357758018.jpg
shutterstock_78039463.jpg

Les origines

正如波罗的海三国通常的情况一样,口头传统--传说、故事和神话--让位于书面宗教文献。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分别于 1525 年、1535 年和 1547 年印刷了教义。第一部慕道书没有已知的副本,但据说是在德国印刷的,第二部慕道书也是如此,由西蒙-万拉德(Simon Wanradt)编纂,然后由约翰-科尔(Johann Köll)从低地德语翻译成爱沙尼亚语,现存一份残缺的副本。而第三本则奇迹般地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洗礼:现在仍可欣赏到两本分册,一本在维尔纽斯,另一本在托伦(波兰)。这本《教理简言》( Catechismusa Prasty Szadei)是一位多产作家兼编辑马蒂纳斯-马兹维达斯(Martynas Mazvydas,1510-1563 年)的作品,他可能与另一位重要作家斯坦尼斯洛瓦斯-拉波利奥尼斯(Stanislovas Rapolionis)合作过,据说后者在完成波兰语版本的工作后,开始将《圣经》翻译成立陶宛语。根据更可靠的资料来源,约翰-恩斯特-格吕克(Johann Ernst Glück)在17世纪将《圣经》翻译成了拉脱维亚语。

下个世纪,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民族文学受到德国模式的强烈影响,或以德国语言写作,如《Die Letten》(1796 年),该书为赫尔维格-默克尔(Helwig Merkel)赢得了成功,并因谴责本国农奴的命运而被流放;而在立陶宛,克里斯蒂约纳斯-多内莱蒂斯(Kristijonas Donelaitis)于 1714 年在拉斯迪内赫伦(东普鲁士或小立陶宛)秘密创作了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Metai(《四季》)。这部诗集由路德维希-雷萨(Ludwig Rhesa)教授编纂,在作者于 1780 年去世近四十年后出版。虽然第一版被大幅删节,但其完美的节拍使其成为立陶宛语写作的第一部杰作。它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也是一位在简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未来牧师的珍贵见证。

1801 年 3 月 14 日,克里斯蒂安-雅克-彼得森出生,他是另一位生前未被承认的天才诗人。他的生日被选为爱沙尼亚的母语生日,尽管他出生在里加,而当时里加正处于俄罗斯的统治之下。 事实上,这位年轻人正是用他父母的语言写下了他最美丽的诗篇,但不幸的是,由于肺结核在他 21 岁时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诗作寥寥无几。摆脱了诗歌创作的束缚,他将自己的颂歌献给了大自然和人类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德国前浪漫派的影响--但他也对芬兰诸神产生了兴趣,将芬兰人克里斯弗里德-加南德(Cristfried Ganander)的《芬兰神话》(Mythologia fennica)翻译成了德文。这反过来又启发了爱沙尼亚文学的 "歌曲之父 "弗里德里希-莱因霍尔德-克鲁茨瓦尔德(Friedrich Reinhold Kreutzwald,1803-1882 年),他在有生之年见证了爱沙尼亚人民的 "觉醒"。在寻找民族身份的过程中,他开始收集口头传统的残余,也许是为了发现被遗忘的史诗。1850 年,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罗伯特-费尔曼(Friedrich Robert Faehlmann)去世,克鲁茨瓦尔德继承了费尔曼的工作,完成了《卡勒维波格》这一重要文化古迹的写作。在近两万节的诗句中,它讲述了卡列夫和琳达的故事,琳达生下了一个力大无比的男孩。拉脱维亚的同类作品是安德烈斯-普普尔斯Andrejs Pumpurs)在大约二十年后创作的《屠熊者》(Lāčplēsis),因为拉脱维亚从1850年起也经历了一场由年轻知识分子领导的复兴,因此也一直在寻找参照物。Krisjānis Valdemārs(1825-1891 年)是一位民俗学家,他收集了传统的戴纳歌曲,还有 Krisjānis Barons(1835-1923 年)、Juris Alunāns(1832-1864 年)、他的侄子 Ādolfs(1848-1912 年)被认为是拉脱维亚戏剧之父,还有 Kārlis Baumanis(1835-1905 年),他创作了Dievs 国歌Sveti Latviju

L’époque contemporaine

不幸的是,这三个迄今为止被视为 "没有历史 "的民族对自身特性的追求逐渐被19世纪打断,而19世纪已经预示了下一个世纪对整个波罗的海国家的破坏性。1832 年,维尔纽斯大学被迫关闭,1864 年,用于书写民族语言的拉丁字母被西里尔字母取代。全国各地的局势都很紧张,但独立的想法逐渐占据了上风。然而,独立的代价是高昂的,例如,参与了1905年拉脱维亚革命的亚尼斯-普利克萨恩(Jānis Plieksāns,1865-1929年)(人称雷尼斯)就被流放到了瑞士。这位多变的作家在瑞士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一些剧本:1909 年的《Cheval d'or》、1915 年的《Je joue, je danse!1918 年宣布独立后,他最终回到了家乡。

之后是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1934 年 9 月签署了《波罗的海协约》,该协约尊重各签约国的多元文化,同时也承认兄弟般的相似之处。许多文学天才崭露头角,特别是爱沙尼亚诗人玛丽-安德尔(Marie Under),他于 1935 年出版了《一块从心中移走的石头》;他的爱沙尼亚同胞安东-汉森-塔姆萨阿雷(Anton Hansen Tammsaare)凭借其在 1926 年至 1933 年间出版的五卷本《真理与正义》一书创造了历史。在拉脱维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亚尼斯-阿库拉特斯早在 1905 年就以其诗作《Des cris de guerre sur les lèvres》引起轰动,而卡里斯-斯卡尔贝则以其不只是为儿童创作的童话而令人惊叹。最后,立陶宛在巴黎有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代表,他就是唤醒诗人 Oscar Vladislas de Lubicz-Milosz,而他的妹妹 Sofija Kymantaitė-Čiurlionienė 则四处旅行,进行实验,尤其是作为剧作家获得了认可。然而,战争再次打断了这种模仿,俄国的吞并意味着流放、审查......甚至驱逐,就像爱沙尼亚人亚安-克罗斯Jaan Kross)在西伯利亚遭受的多年苦难一样,罗伯特-拉丰(Robert Laffont)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他的《沙皇的傻瓜(Le Fou du tsar)。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波罗的海国家获得独立,文学才开始重新繁荣起来,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名字也逐渐为我们所熟悉:安德鲁斯-基维拉克(Andrus Kivirähk)、托努-Õnnepalu、英格-阿贝尔(Inga Abele)、埃琳娜-塞莱娜(Elena Sel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