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uanie
立陶宛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推迟了民族艺术的出现。长期受波兰和俄罗斯的影响,立陶宛文化在 1907 年的首次立陶宛艺术展上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次活动汇集了重要的艺术家,包括立陶宛第一位雕塑家 Petras Rimša(1881-1961 年),他的作品受到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启发。立陶宛的第一家艺术馆于 1921 年在考纳斯开馆,后更名为 MK Čiurlionis 国家艺术博物馆。 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1975-1911 年)是立陶宛(当时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最伟大的艺术人物之一。作为一名画家和作曲家,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近 300 幅充满梦幻般意象和象征主义的油画作品。他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
阿多玛斯-瓦尔纳斯 阿多玛斯-瓦尔纳斯是立陶宛新兴文化身份的标志。他是一位画家、摄影师、收藏家和场景设计师,生于 1879 年,百年之后死于芝加哥。出国留学后,他于 1920 年成立了立陶宛艺术家联盟。1944 年,他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开始了他多产的职业生涯。他最初的作品以浪漫主义风格的肖像画为主。独立后,他转而从事色调研究和风景画创作。瓦尔纳斯一直忠于自己的风格,没有受到他漫长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潮流的影响。在整个波罗的海国家都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阿尔斯集团。 20 世纪 30 年代的活力催生了立陶宛第一个前卫艺术家团体:Ars。该团体的成员均在巴黎接受过培训,他们放弃了古典主义,转而探索更具表现力的工艺,同时也提出了复兴流行艺术的主张。Ars 汇集了画家 Antanas Gudaitis、Antanas Samuolis、Juozas Mikėnas 和 Viktoras Vizgirda。
他们的影响在立陶宛经久不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长期的苏联占领是一段压抑时期。主题和流派被强加于人:历史和家庭场景占据了中心位置。直到 1956 年后 "解冻",自由才得以恢复。 展览场所和艺术运动应运而生:1967 年,维尔纽斯艺术展览馆开馆,并更名为当代艺术中心。1969 年,艺术摄影师协会成立,同时还成立了一所学校,继续培养优秀的摄影记者和艺术摄影师。
20 世纪 90 年代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非传统主义突然爆发。一个特别丰富和异质的场景自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具象、抽象、天真和其他类型的绘画并存。立陶宛最早的抽象画家是卡齐米埃拉-津布利特(Kazimiera Zimblytė)和库克马纳斯(Cukermanas)。
Cukermanas 出生于 1953 年,体现了非具象美学的回归。他的画作在单色和多色之间交替,效仿拉脱维亚出生的美国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她的画作描绘了有节奏的运动,以有机的方式玩弄物质和浮雕。与他同时代的 Jurate Mykolaityte 出生于 1954 年,曾就读于维尔纽斯美术学院。作为视觉世界的探索者,她的作品侧重于描绘梦境和无意识世界。
在维尔纽斯,国家美术馆(Nacionalinė dailės galerija)汇集了现代和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 苏联解体改变了局势。艺术活动成倍增加。 1992 年,国家成立了当代艺术中心(CAC)。1993 年,美国慈善家乔治-索罗斯在维尔纽斯创建了索罗斯当代艺术中心(SCCA,后并入国家美术馆)。他对新一代艺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位金融家支持当代艺术项目,并确保这些项目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传播。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运动,其中之一是 1989 年在考纳斯围绕摄影师金塔拉斯-津克维丘斯(Gintaras Zinkevičius)形成的 "后rs "运动。他们在工业区的行动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和生存问题的关注。
在维尔纽斯的其他团体中,Žalias lapas(绿叶)成立于 1988 年,他们采用了贫困艺术(arte povera)、激浪派(Fluxus)以及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 "24 艺术家 "画家的原则,具有新表现主义倾向。约纳斯-加西纳斯(Jonas Gasiūnas)等立陶宛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依然钟情于绘画。
2009 年对立陶宛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维尔纽斯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波罗的海国家首个国际艺术博览会--维尔纽斯艺术博览会(Art Vilnius)举办了第一届。2023 年,轮到考纳斯赢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
Estonie
19世纪和20 世纪之交,爱沙尼亚艺术家前往圣彼得堡、杜塞尔多夫、慕尼黑、巴黎和日内瓦学习。年轻的爱沙尼亚艺术经历了几个时期:1915 年前后的表现主义、20 世纪 30 年代的后印象主义、20 世纪 40 和 50 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 世纪 60 年代末,年轻一代用美国式的波普艺术来反击这些束缚。美国被视为自由的理想。
克里斯蒂安-劳德(Kristjan Raud,1865-1943 年)是爱沙尼亚民俗运动 的代表人物。1935 年,他创作了《牺牲》,将波罗的海国家遭受的破坏和他们向往的美好未来具体化。劳德恪守传统,对欧洲绘画的创新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他曾在圣彼得堡、德国和巴黎接受过培训,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民族风格,但在国外市场却鲜有成功。
前卫。 20 世纪 20 年代,爱沙尼亚艺术家团体汇集了马尔特-拉尔曼(Märt Laarmann)、阿诺德-阿克伯格(Arnold Akberg)、亨里克-奥尔维(Henrik Olvi)、雅安-瓦赫特拉(Jaan Vahtra)和爱德华-奥勒(Eduard Ole)。他们都追随西方革命运动发起人的脚步。
1918 年至 1940 年间,爱沙尼亚艺术界的伟大人物都曾在塔尔图的帕拉斯艺术学院接受培训或执教:画家康拉德-马吉(Konrad Mägi)、阿多-瓦贝(Ado Vabbe)和尼古拉-特里克(Nikolai Triik),雕塑家安东-斯塔科普夫(Anton Starkopf)以及爱沙尼亚最受欢迎的孩子爱德华-维拉特(Eduard Wiiralt)。生于 1898 年的 Wiiralt 常年奔波于爱沙尼亚、德国、瑞典和巴黎之间。他的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病态和怪诞的细节。他最著名的雕刻作品《地狱》(L'Enfer)是用古老的技术创作的。该作品现存于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或 Eesti Kunstimuuseum)。1954 年,他在巴黎去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爱沙尼亚艺术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压抑中恢复过来。在克格勃的监视下,受波普艺术的影响,诞生了 ANK'64 和 SOUP'69 小组。这些艺术家试图改变他们的表达方式。Leonhard Lapin、Andres Tolts、Ando Keskküla 和 Ülevi Eljand 以及 Sirje Runge 都进行了尝试。爱沙尼亚反传统主义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 Ülo Sooster(1924-1970 年)。苏斯特被驱逐到西伯利亚,经历了战俘营的恐怖。1956 年获释后,他留在莫斯科,在以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为首的俄罗斯独立艺术家圈子里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 流派的等级制度被颠覆。绘画不再是王道。摄影、装置、表演和录像取而代之。在塔林摄影博物馆(fotomuuseum),人们通过特殊的照片和设备追溯了爱沙尼亚一百五十年的摄影历史。 1995 年,爱沙尼亚首次举办了萨雷马国际双年展。
21世纪。 2006 年在塔林开放的KUMU (或 Kunsti Muuseum,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从 1944 年 3 月 9 日轰炸中抢救出来的爱沙尼亚艺术品。它既是一座国家博物馆,也是一座当代艺术画廊,涵盖了当地遗产和当前的艺术活动。与 KUMU 仅一箭之遥的卡德里奥尔格宫殿和艺术博物馆(Kadriorg Palace and Art Museum)展示了16世纪至20世纪的西欧和俄罗斯绘画、雕塑和应用艺术。2024 年,塔尔图 将成为 "欧洲文化之都",届时不仅该市,整个地区都将参与众多艺术活动。
Lettonie
民间艺术 Vilhelms Purvitis(1872-1945 年)的风景画已成为民族想象力的一部分。他对融雪和春汛的描绘甚至让他享誉海外。他是里加拉脱维亚艺术学院的创始人,后来成为一名展览策展人。他的作品命运悲惨,大部分在流亡期间被毁。参观里加的阿瑟纳尔斯美术博物馆(Arsenāls-Fine Arts Museum)可以让您深入了解波罗的海和拉脱维亚过去几个世纪的艺术。
现代主义。 里加艺术家小组汇集了拉脱维亚的先锋派艺术家:罗曼斯-苏塔(Romans Suta)和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贝尔科娃(Alexandra Belcova)、奥托-斯库尔梅(Oto Skulme) 和他的妻子、雕塑家玛尔塔-斯库尔梅(Marta Skulme)、亚尼斯-利平斯(Janis Liepins)、利奥-斯维姆普斯(Leo Svemps)、尼克拉夫斯-斯特伦克(Niklāvs Strunke)和瓦尔德马-托内(Valdemārs Tone)。他们以现代主义为目标,尝试各种美学趋势。1944 年拉脱维亚被吞并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扼杀了艺术。然而,五十年来,现代主义一直存在于私人收藏中。直到 1984 年,随着传奇展览 "Daba.Vide.Cilvēks"("自然、环境、个人"),在一座教堂中举行。
与绘画相比,平面艺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受到的审查较少。热爱自由的艺术家成为伟大的海报艺术家。拉脱维亚艺术家伊尔马尔斯-布隆伯格斯(Ilmārs Blumbergs)、 尤里斯-迪米特斯(Juris Dimiters)、莱蒙尼斯-森贝格斯(Laimonis Senbergs)和古纳尔斯-泽姆加尔斯(Gunārs Zemgals)在最大的国际比赛中获奖。
如今 自 1988 年以来,由艺术家管理的诺阿斯艺术中心(NOASS Art Center)汇集了所有活生生的艺术。包括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在内的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曾在此工作。一些拉脱维亚当代艺术家正在成功地出口他们的作品。1974年出生的谢尔盖-乔明斯(Sergejs Djomins)成为第一个在伦敦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展出作品的拉脱维亚人。
2014年,拉脱维亚举办了第一届 "空白画布 "街头艺术节。在这次活动中,里加的居民可以将自己的墙壁提供给受邀的艺术家。尽管规定了标准,但公众还是发现了这一地区鲜为人知的艺术形式。应艺术专业人士的要求,展览空间正在开放。在老城区,"里加艺术空间"(Riga Art Space)展示了知名艺术家和后起之秀的作品,"基姆当代艺术中心"(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