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politique des trois pays
爱沙尼亚是议会制共和国。共和国总统,即国家元首,由议会(Riigikogu)在第一轮投票中选出,必要时由选举团在第二轮投票中选出。总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他负责国防,宣布议会通过的法律,任命总理,并可启动宪法修订工作。顺便提一下,2016 年的选举将成为该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选举之一。自国家独立以来,总统首次仅在第六轮选举中当选!选择共同候选人的问题最终在秋季得到解决,克尔斯蒂-卡柳莱德(Kersti Kaljulaid)获得任命,于 2016 年 10 月成为爱沙尼亚总统。她的继任者阿拉尔-卡里斯在 2021 年当选时没有遇到同样的困难。
选举权仅限于年满 18 岁的爱沙尼亚籍公民,而且正如尖端技术(Skype 和 Bolt 均诞生于爱沙尼亚)通常所做的那样,公民可以在网上进行选举投票。从 1991 年独立到 2008 年,爱沙尼亚收获了新政策的成果:经济增长强劲,通货膨胀得到控制,预算井然有序。国际金融机构将爱沙尼亚的成果评为中欧和东欧最好的国家之一,使其成为波罗的海之虎的典范。与拉脱维亚一样,爱沙尼亚与俄罗斯的关系仍以俄语少数民族问题和乌克兰战争为主。
拉脱维亚的现行体制直接基于 1918 年宪法,该宪法自 1991 年起生效。因此,拉脱维亚实行的是一院制议会制度,与我国的第三共和国非常相似。单一议会(Saeima)有 100 名议员,由他们选举共和国总统。中央一级没有地区或地方代表,基层民主仅限于市政选举。政府由 13 名部长组成,由总理任命和领导。议会和总统可通过 "信任问题 "程序解散政府,尤其是在预算问题上。总统可以解散议会,但其权力相对仅限于外交和否决权。自 2023 年 7 月 8 日起,自由保守派埃德加尔斯-林肯维奇(Edgars Rinkēvičs)开始执政。
拉脱维亚奉行极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仍然存在严重的经济政治腐败。拉脱维亚民众在政治上似乎普遍处于被动状态:直到2004年,Ūdre夫人(农民和生态学家联盟旗下的议会发言人,据说其政党获得了大量秘密资助)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被任命为欧盟专员,才首次发生了针对政府行为的示威活动。2009 年 1 月,一场近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引发了社会骚乱,这是一场真正的震撼:这是该国正在经历的严重危机的直接后果,也是多年宽松信贷后许多家庭难以正常生活的直接后果。
由于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口众多,与俄罗斯的关系依然微妙。俄罗斯利益集团控制着相当大比例的地方财政,有时还垄断着物资供应(石油、天然气),因此拉脱维亚幽默用 "俄罗斯财政控制着拉脱维亚政治的钱包 "来概括这种情况。此外,非公民待遇问题经常被俄罗斯外交部门放大--往往是过度放大--作为在欧洲开放俄语(进而开放政治)的一种施压手段。拉脱维亚的许多街头示威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莫斯科指导和资助的 "自发 "行动所垄断(反对加入北约、反对拉脱维亚语教育改革等)。
俄罗斯与拉脱维亚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对莫斯科来说,拉脱维亚与其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一样,是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通过加入欧盟和北约,拉脱维亚成功地减少了俄罗斯对其国内和外交政策的影响,这让其强大的邻国非常懊恼。自乌克兰危机以来,拉脱维亚政府公开表示支持乌克兰,并直言不讳地批评莫斯科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敌对政策。
立陶宛是议会民主制国家。与姐妹国家一样,立陶宛议会也是一院制。议会由 141 名议员组成,议员经选举产生,任期四年,但有一个特点:其中 71 名议员在地方选区选举产生,其余议员根据全国选区的固定名单选举产生。共和国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五年。自 2019 年 7 月 12 日起,吉塔纳斯-瑙塞达开始治理国家。他于 2024 年 5 月再次当选连任。
2020 年 8 月,立陶宛政府接收了白俄罗斯总统的反对者斯维特兰娜-季哈诺夫斯卡娅(Svetlana Tikhanovskaya)为难民。立陶宛外交部门负责人认为,"所有在立陶宛避难的人都可以感到安全,他们不会被送回[追捕他们的]政权,无论是因为他们争取民主和言论自由,还是因为他们的信仰"。立陶宛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一样紧张。
Côté économie
在苏联时期,波罗的海各加盟共和国被苏联其他国家视为繁荣和优越(拥有尖端工厂、先进技术、较高的生活水平)。作为苏联向西方世界展示的窗口,波罗的海各加盟共和国享有战略和中间地位。然而,与苏联其他地区一样,那里的生活也很艰难。尽管苏联解体带来了明显的改善(西方产品的到来、国营商店门口不再排长队、言论和行动自由等),但独立后的最初几年还是困难重重。2000 年代,三国经历了稳定和增长。
随着加入欧盟,外国投资和欧洲资金加速涌入,该地区经济欣欣向荣。工资迅速增长,尽管仍远低于欧洲平均水平。房租飙升,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8 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这三个国家,由于其服务业的重要性,它们直接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
随之而来的是:物价飞涨、大量失业和房地产项目冻结。2009 年,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甚至发生了骚乱,以抗议这种情况和部分人口的不稳定状况。2010-2012 年,这三个国家都实施了强有力的紧缩政策,使它们得以摆脱危机,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如今,波罗的海三国经常被称为 "波罗的海之虎",因为它们自独立以来已实现了重大的经济现代化。然而,后科维德时期的经济复苏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后果导致波罗的海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成为欧盟成员国中最高的:2022 年,拉脱维亚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 17.2%,立陶宛为 18.9%,爱沙尼亚为 19.4%(目前爱沙尼亚的物价几乎与西欧国家持平)。2023 年,通货膨胀率将回落到 10%以下。
连接三国的主要经济发展项目之一是波罗的海铁路。这条铁路将在几年后把华沙与塔林连接起来,并最终通过一条隧道把赫尔辛基连接起来,从而结束三国与欧洲其他铁路网的隔绝状态。
L’Estonie, un pays libéral
独立后,爱沙尼亚成功地从中央管理经济体过渡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历届政府在成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严格遵守正统财政政策,实现了自由化。2000 年至 2007 年间,爱沙尼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8%,这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外国投资和工资上涨,同时失业率也大幅下降。
由于高度依赖外国投资,爱沙尼亚受到了 2008-2009 年经济衰退的沉重打击,平均工资下降了近 5%。但从 2010 年起,爱沙尼亚经济开始恢复增长。这一趋势在随后几年中得以延续和加强。然而,危机过后,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结构相当脆弱,尤其是在东部讲俄语的地区。由于经济原因,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芬兰和瑞典的医生、美国的 IT 专家)。爱沙尼亚 1995 年有 150 万居民,现在已流失了 20 多万。爱沙尼亚政府正试图通过一项旨在鼓励移民回国和提高出生率的计划来解决这一人口危机。
不同的经济部门。 爱沙尼亚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运输、贸易和旅游业。虽然农业已大幅衰退,但工业仍围绕着一些增长部门进行多样化发展,如电子和电信分包,以及木材和自然资源。
信息技术是爱沙尼亚经济的主导部门。爱沙尼亚的程序员开发了 Skype、移动电话支付系统、网络投票和多功能电子身份证;他们还在网络安全领域做出了努力。
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之一。 旅游业占爱沙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近 10%。自 2004 年 5 月爱沙尼亚加入欧盟后,就不再提供有关跨越爱沙尼亚边境的外国公民人数的统计数据。不过,这一指标一直在稳步上升。2023 年,来爱沙尼亚旅游的游客人数将达到 400 万,而爱沙尼亚人口为 130 万。
到爱沙尼亚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芬兰(超过一半),直到最近还来自俄罗斯,但也有来自瑞典、德国、意大利、拉脱维亚的游客,而且由于廉价航空公司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自英国。塔林是该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数在爱沙尼亚逗留不到一天的游客都是芬兰人,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购买廉价商品的:啤酒和其他酒精饮料、食品、护肤和美容产品、服装和家庭用品。
La Lettonie, entre stabilité et croissance
拉脱维亚摆脱了近五十年的共产主义,其产出急剧下降并经历恶性通货膨胀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 1999 年到 2007 年,拉脱维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平均增幅超过 8%。拉脱维亚的生活水平赶上了欧洲同行。但在 2008-2009 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拉脱维亚遭受重创,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 18%。当时实施的特别严格的紧缩措施导致工资总额和公共支出大幅减少。失业仍是一个主要问题,主要影响最不发达地区以及未受过培训和流动性差的人口。在经历了三年的衰退之后,拉脱维亚经济在 2011 年的增长率在欧元区名列前茅。除了占出口 33% 的木材外,拉脱维亚没有自然资源或工业设备。其经济并不十分多元化,与欧盟的贸易仍然有限。拉脱维亚是俄罗斯石油的重要通道,俄罗斯石油是拉脱维亚的重要收入来源,但也增加了拉脱维亚对俄罗斯这个大邻国的依赖,拉脱维亚发现很难与俄罗斯达成政治平衡。如上所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改变了局势。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和渔业)目前仅占拉脱维亚国内生产总值的 4.1%,而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则占 20%。不过,第一产业仍然很重要,因为它雇用了 11.6% 的劳动人口。第一产业在创造农村和地区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拉脱维亚农村的失业率有时高达 25%。独立后,渔业产量下降,肉类生产也是如此。
独立后,农业部门进行了重大重组:以前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被私有化,归还给以前的所有者或其继承人。前苏联的人民公社被解散,以前共同拥有的机械和土地被分享出去。如今,农业部门因农场规模小、国内需求下降以及本地生产在进口面前缺乏竞争力而受到影响。
森林覆盖了拉脱维亚45%的国土。拉脱维亚的森林资源仍是该国的主要资产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拉脱维亚的林业活动已经多样化,目前木材业包括从原材料(伐木)到中间产品(锯材、胶合板等)和成品(如家具)的广泛行业。
业。 最成功的产业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信息和通信技术及电子、机械工程和冶金、纺织和成衣以及化工/制药。如今,在前苏联企业集团的工业荒地上,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包活动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纺织业。拉脱维亚已成为丹麦、瑞典和德国公司搬迁的首选之地。
如今,农业食品业是加工业中最重要的分支,目前雇用的劳动力最多。最重要的行业是乳制品业、肉类加工、鱼类加工、谷物加工和饮料生产。本地生产占市场的 60%,但超市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模式的改变,促使消费者寻求新产品,并使食品行业的需求多样化。
服务业。 在短短几年间,服务业已在拉脱维亚占据主导地位,远远超过制造业和第一产业。2017 年,服务业占拉脱维亚国内生产总值的 73.7%,这表明拉脱维亚已迅速向西方国家典型的经济结构调整。贡献最大的子行业是贸易(22.4%)、运输、仓储和通信(13%)、房地产(11%)和公共管理(7%)。服务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通信和运输部门,特别是港口运输。但这些部门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将会下降。在外国公司的竞争推动下,其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和商业--的份额正在强劲增长。
拉脱维亚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该国首都现在一到夏天就会被斯堪的纳维亚、英国和意大利游客围困。2019 年,830 万游客访问了拉脱维亚,远远超过了该国的人口数量,到 2021 年(科维德年)将下降到 34 万人。拉脱维亚旅游业正缓慢但稳步地回升,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游客人数将超过 200 万,2023 年 7 月将超过 100 万。然而,旅游业目前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8%,因为大多数游客只在拉脱维亚逗留几天。
其中波罗的海游客(立陶宛人和爱沙尼亚人)占绝大多数(58%),主要是出于过境和探亲的原因,其次是俄罗斯人、德国人和芬兰人。拉脱维亚政府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旅游业发展计划,旨在将拉脱维亚打造成为西欧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并在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中脱颖而出。拉脱维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国际网络上开展了广告宣传活动,并加入了世界旅游组织(WTO)。
国家资源和能源问题。 2021年,拉脱维亚42%的电力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水电是主要来源)。然而,这些能源不足以满足当地的所有能源需求。拉脱维亚目前没有开采或提炼石油。
立陶宛 Mazeikiai 炼油厂是拉脱维亚的主要燃料供应商(80-90%)。因此,拉脱维亚在能源方面依赖邻国:在禁止天然气进口之前,拉脱维亚 70% 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这使得天然气消费量减少了 30%。挪威、美国和卡塔尔已取代俄罗斯成为拉脱维亚的天然气供应国。
La Lituanie, le tigre de l’Est
2009 年,立陶宛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 14.5%。为应对危机,立陶宛政府从 2009 年起采取了严厉措施。与邻国拉脱维亚不同,立陶宛决定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是选择紧缩政策,大幅削减公共部门支出,尤其是公务员工资。自 2011 年以来,由于政府采取了经济和财政整顿措施,该国经济恢复了增长(+5.9%)。立陶宛拥有技术熟练、竞争力强的劳动力,出口产品多样化(主要出口到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德国、波兰和白俄罗斯),私人消费充满活力,因此经济得以复苏,增长率在欧盟国家中名列前茅。该国于 2015 年 1 月1 日加入欧元区。
独立的 困难。 苏联解体后,该国面临着与经济重组相关的危机。首先,能够抓住独立带来的经济机遇的人与靠打零工为生的新穷人之间出现了鸿沟。
重新采用本国货币,强调打击恶性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物价飞涨,对小人物来说都是无情的。他们无法进入 1991 年后出现的西式超市,住在苏联式的低收入住宅区,与其他家庭挤在一起。
艰难的转型 在经济方面,立陶宛人必须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过渡。他们必须进行改革,重新制定经济和贸易的法律法规框架,以打击不受控制的腐败和征税不力的现象,适应国际价格竞争,调整贸易方向,面向新的合作伙伴(前苏联除外),重建不利于商业发展的环境,并重组银行系统。
旨在减少前国家垄断的私有化将部分权力转移到了新的特权阶层手中,甚至是该地区猖獗的黑手党手中。这个年轻的独立共和国不得不处理边界问题,特别是与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边界问题。它还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力重新组建国家军队(美国顾问加入了立陶宛军队,法国 CRS 也被派了进来),重新组建驻外使馆,为其寻找馆舍,并欢迎其他国家的驻外使馆。
希望与未来。 在经历了五十年的共产主义之后,独立带来了新的前景和市场经济似乎能提供的机遇。以前主要面向俄罗斯的出口现在转向欧盟,欧盟正成为立陶宛的主要贸易伙伴。
立陶宛唯一的港口克莱佩达(Klaipėda)在冬季不结冰,这也让立陶宛受益匪浅。连接芬兰和波兰的波罗的海国家高速公路是该地区发展的源泉。
德国 通过旅游业和投资 在该地区的存在 。虽然波兰人已经超过了德国人,但德国人仍占外国游客的很大比例。紧随其后的是拉脱维亚人,分列前三位。
Les sources d’énergie : enjeux et craintes
2020 年夏天,爱沙尼亚首都决定采用绿色交通。其成果就是:新型生物甲烷公交车。经过几个月的初步试用后,该市计划用这些新巴士取代 100 辆旧巴士,目标是到 2025 年取代所有巴士。同样,爱沙尼亚的帕尔努(Parnu)和塔尔图(Tartu)也已开始尝试绿色交通。
在立陶宛,人们对距离维尔纽斯不到 50 公里的白俄罗斯新发电厂表示担忧。首先,人们担心流经维尔纽斯下游的涅里斯河水将被用来冷却反应堆。其次,核电站位于地震带,第三,2016 年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过事故。2020 年,该厂刚刚落成几天,就因变压器爆炸而被迫关闭。立陶宛的优势在于克莱佩达拥有一个大型液化天然气终端,与邻国四通八达。
在拉脱维亚,2020 年底将完成一条通往爱沙尼亚的新高压电线的建设。这条新线路将使拉脱维亚与欧洲电网接轨,并使其最终摆脱俄罗斯电网(以及对俄罗斯电网的依赖)。自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以来,拉脱维亚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其天然气需求量的 90%。
俄罗斯的入侵迫使波罗的海三国重新思考其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2023 年,三国决定禁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电力和石油。爱沙尼亚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所有电力,而立陶宛也为自己设定了 2045 年的目标。拉脱维亚则计划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
La mer Baltique : inquiétude écologique
它是地球上最年轻的海洋,可追溯到 1 万至 1.5 万年前冰川消退之后。但它也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洋之一。尤其是富营养化程度非常高。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积累,尤其会促进藻类的繁殖,从而导致海洋中氧气的耗竭。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排放物。
因此,丹麦、瑞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于 2019 年开展了一个欧洲项目。项目安装了贻贝养殖场,让贻贝摄取微小的藻类,帮助过滤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