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Colonia romaine à capitale gothique

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城市。公元前 38 年,科隆成为罗马殖民地,位于罗马道路的十字路口。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后来成为科隆,再后来成为科隆。为了保护其遗迹,在罗马别墅遗址上建造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著名的狄俄尼索斯马赛克、波布利修斯墓和许多其他古代物品。

在中世纪,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欧洲绘画传统的融合。在绘画方面,卡洛林王朝时期(780-900 年)发展起来的微型画艺术渗透到了日耳曼艺术中。从13世纪开始,从镀金的背景、僵硬的人物形象和没有透视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拜占庭的影响。科隆大教堂位于城市的前罗马边界,于 1322 年落成,但其工程一直持续了六个多世纪。这座建筑拥有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它的祭坛是用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灰石雕刻而成,至今仍无与伦比。它的彩色玻璃窗是14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彩色玻璃窗。唱诗班中的玛吉祭坛(1180-1225 年)是欧洲最宏伟的祭坛。对于宗教艺术爱好者来说,科隆的施努特根博物馆(Schnütgen Museum)收藏了数以千计的中世纪雕塑、绘画和礼仪用品。

École de Cologne (Kölner Malerschule)

中世纪时,科隆是德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经济繁荣,贵族和神职人员越来越多地委托创作虔诚的作品。埃克哈特大师等神学家帮助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这在科隆画派中得到了体现。该画派汇集了 1300 年至 1500 年间所有的工匠、画家、金匠、雕塑家和玻璃匠。

第一批祭坛画的灵感来源于法国微型绘画,如科隆大教堂的贫苦女修道院祭坛画(Klarenaltar,约 1350 年)。

画家 Stefan Lochner(1410-1451 年)是这一画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科隆,擅长 "柔和风格"。这种哥特式绘画的德国变体以淡雅的色彩、轻盈的造型和柔美的人物为特征。在他的科隆大教堂收藏的《城市守护者祭坛画(Altar der Stadtpatrone)和Wallraf Richartz 博物馆收藏的《玫瑰丛中的圣母》中,他发展了科隆画派的风格,画中的处女更加朴实。Stefan Lochner 还绘制了《最后的审判》 (Wallraf Richartz 博物馆)和《紫罗兰圣母 》(科隆 Kolumba教区博物馆)。

其他主要画家也在科隆地区崭露头角,如维罗妮卡大师。他的作坊的影响远及威斯特伐利亚和下萨克森。从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收藏的 1300 件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1世纪到19世纪宗教雕塑的演变过程。

弗拉芒艺术的创新渗透到科隆学派的最后阶段,被称为 "科隆学派的原始人"。这导致了由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发起的德国文艺复兴。

École de peinture de Düsseldorf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绘画史可追溯到19世纪的科隆瓦拉夫-里夏茨博物馆(Wallraf Richartz Museum),并一直延续到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和他著名的《沉思云海的旅行者》(1818 年)使德国浪漫主义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杜塞尔多夫成立了一所绘画学校。1819 年至 1918 年间,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接受过培训的画家纷纷回校任教。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浪漫主义壁画画家彼得-冯-科尼利厄斯(Peter von Cornelius,1783 年生于杜塞尔多夫,1867 年卒于柏林)和弗里德里希-威廉-沙道(Friedrich Wilhelm Schadow,1789-1862 年)。科尼利厄斯接受的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训练,他在《浮士德》插图中转向了新哥特式浪漫主义风格。弗里德里希-威廉-施道和彼得-冯-科尼利厄斯将学院派引向了拿撒勒团体。这一运动旨在按照浪漫主义的理念振兴宗教艺术。历史和宗教绘画在纪念碑式的作品中得到了美化。杜塞尔多夫Kunstpalast 博物馆展出了科尼利厄斯的艺术作品《聪慧的处女和疯狂的处女》。

从 1850 年起,杜塞尔多夫绘画学校迎来了创纪录数量的外国学生。这个与法国先锋派有联系的温床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年轻的艺术家们在这里从事舞台布景设计、歌唱、演奏和写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美妙的活力也随之终结。

Macke et l’expressionnisme allemand

画家奥古斯特-马克(August Macke,1887-1914 年)于 1904 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但在学术性不强的装饰艺术学院完成了学业。由于厌倦了所接受的教育,他于 1906 年离开学校,去探索法国印象派。从巴黎归来后,他开始在户外绘制小型油画素描。在与妻子逗留巴伐利亚乡间期间,他画了不下 200 幅画。在这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中,他的画风变得更加纯粹,显露出野兽派的特征:色彩的表现力高于素描。但他走得更远,更接近于表现主义,通过扭曲现实来加强表现力。

1912 年,他与弗朗茨-马克(Franz Marc)和瓦西里-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一起参加了在慕尼黑举办的《蓝色骑士》(Der Blaue Reiter )展览。由于对展览结果感到失望,他离开了这个团体。1913 年,他在突尼斯和摩洛哥旅行期间探索摄影艺术。在这三周中,马克创作了无数的水彩画、素描和速写,这些作品是他回国后创作 36 幅油画的基础。Macke 于 1914 年 8 月入伍,一个半月后在战斗中牺牲。

波恩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表现主义和奥古斯特-马克的作品。此外,在波恩千万不要错过奥古斯特-马克故居(August-Macke Haus),这是这位艺术家的故居和工作室。

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Ludwig Museum)会让现代(和当代)艺术爱好者大饱眼福。除了豪布里奇收藏馆(Haubrich Collection)的众多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作品,以及第三大毕加索作品收藏馆之外,该博物馆还收藏了欧洲最大的波普艺术作品。这颗璀璨的明珠还收藏了从19世纪初至今的珍贵照片。

Art contemporain

在伟大的当代德国艺术家中,格哈德-里希特是无法归类的。他尝试过具象和抽象艺术,但从未确定过自己的风格。他于 1932 年出生于德累斯顿,曾在德累斯顿美术学校接受绘画训练,后移居杜塞尔多夫。他的第一幅布面油画《Tisch(桌子)》是根据一张新闻照片创作的。里希特既是摄影师,也是日常生活画家,他用相机拍摄静物、风景、抽象题材、头骨、新闻照片甚至业余照片,并将其收集在一本图册中。他在世界各地获奖,尤其是在 1981 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上。他的作品《Ema - Akt auf einer Treppe / Ema - Nu dans un escalier》和《48 Porträts / 48 Portraits》被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 年)擅长将素描、雕塑、雕刻、事件、录像和装置艺术融为一体。他曾就读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并在那里教授雕塑。博伊斯深受神秘主义的熏陶,在德国空军服役的岁月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1965 年,他在杜塞尔多夫的 Schmela 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 "如何向死兔解释绘画"。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博伊斯创造了一种角色,一种生活,并在他的神秘装置作品中加以诠释。作为社会雕塑概念之父,他主张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1967 年,在画廊老板鲁道夫-茨维尔纳(Rudolf Zwirner)的倡议下,科隆诞生了艺术博览会的概念。从那时起,科隆艺术博览会每年都会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廊。

Art urbain

城市艺术在德国的这一地区有着坚实的基础。

在科隆,城市壁画主要集中在艾伦费尔德区(Ehrenfeld)和尼普斯区(Nippes)。整个城市记录在案的艺术作品超过 300 件。仅埃伦费尔德艺术团体(Ehrenfelder Kunst)近年来就创作了 50 多幅壁画。在该区的中心地带,"La Renaissance de Ehrenfeld "在一幅 20 米高的巨幅画作中展现了虚构和历史人物。当地艺术家希林-雷巴纳(Shirin Rebana)的抽象作品遍布整个街区。

街头艺术在互动装置中得到重塑。在众多雕塑中,一只巨大的钢铁之手伸出调色板,邀请每个人留下自己的印记。

Belgisches Viertel 区热闹的街道上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30works、KUNSt&So 和 Kunstbruder 等画廊专营街头艺术。时尚和文化爱好者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乐趣。

杜塞尔多夫街头艺术的历史始于2011年7月17日的 "隧道之光"(Licht im Tunnel)。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装饰了位于这个城市化地区埃勒大街(Ellerstraße)上的一条破旧隧道,以唤起人们的关注。杜塞尔多夫值得一游的街道?位于南弗林根的Kiefernstraße。这条街道的前身是由国家买下的工人住宅,现已成为一个正式的无固定期限的寮屋!来自 45 个不同国家的数百名居民在外墙涂上了自己的故事。整个弗林根街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到处都是独立的精品店和画廊。

在波恩,市议会向艺术家提供墙面。这些合法的支撑物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与跑酷或攀爬装置相结合。任何人都可以添加自己的模板、贴纸,或者进行城市编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