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重建工作

1990 年德国统一几十年后,东西方之间的鸿沟依然十分明显。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关于德国统一状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前东德和前联邦德国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并未消失。主要差距之一是工资。东部的平均工资仅为西部的 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西方的 79%。毫不奇怪,人均 GDP 最高的州都在前联邦德国,其中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居首位,高度工业化的鲁尔区大部分位于该州,其次是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相反,除微型州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州位于东部,包括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图林根州。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东部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工业和大公司,如勃兰登堡州的特斯拉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英特尔。

东德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口问题。从柏林墙倒塌至今,有 400 万东德人(主要是年轻人)移民到了西方,而相反方向则有 280 万人。由于共产党的生育政策,东德妇女的人均子女数要高得多,但柏林墙一倒,这一数字就低于联邦德国。因此,虽然整个德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但这一问题在东德更为严重,那里的劳动人口不仅因为出生率下降而减少,而且还因为人口流动而减少。在前东德,65 岁以上人口目前占总人口的 22%。因此,尽管有大量移民涌入,许多东德州仍在努力寻找熟练劳动力。

不过,除了经济和人口问题,东部各州有时在社会问题上也做得更好:男女工资差距不那么明显,房价更实惠,托儿所等家庭设施更多......总之,人们通常认为东部的生活质量更高。

总体而言,尽管存在这些明显的差异,但所有的统计数据都表明,东部和西部各州的距离正在拉近。一些前东德州的失业率现在与前联邦德国的失业率非常接近。然而,许多东部人认为,与西部的同胞相比,他们已经落后了。在民意调查中,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最为强烈,他们的工资竞争力较低,而且据统计,东欧人担任高级职位的可能性较小,这让他们士气低落。这也是极右翼政党在这些地区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极右翼政党 AfD(德国选择党)因其民粹主义承诺而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它的成功并不局限于东部地区,以至于有些人担心它可能会在联邦选举中获胜。2024 年 1 月,德国爆发了反对极右翼崛起的大规模示威游行。本月,在媒体揭露该党阴谋让数百万外国人移居国外引发又一起政党政治丑闻后,超过一百万人走上德国街头,高呼 "不要让历史重演"。

欧洲领先的经济体

到 2023 年底,德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超过日本。在欧洲,德国是领头羊,2023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 41 210 亿欧元。因此,其国内生产总值是欧盟平均水平的 1.2 倍。这种稳固的经济是以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工业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占劳动人口的 16%。如今,德国主要生产汽车、化工、机械制造、IT 或技术产品。中西部地区在当代德国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成为德国经济的一大特色。莱茵河畔的邻居们用这个词来指那些稳定、可持续发展并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家族企业。它们可以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者,也可以是在当地拥有上千名员工的稳固企业。它们在德国战后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德国的许多大型工业企业都被摧毁。在冷战时期,大工业无法满负荷运转,而中小型企业却在此时扎根并发展壮大。如今,绝大多数德国公司都被认为是中小型企业,它们贡献了德国约一半的经济,甚至被视为德国的支柱。

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但其经济目前更侧重于服务业,服务业雇用了 75% 的劳动人口。当今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国际化。进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然而,德国经济尽管稳固,却面临着重大困难。利率上升和需求下降削弱了中小型企业。同时,自默克尔执政期间放弃核能以来,由于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能源成本上升也使工业受到打击。最后,全国出生率的下降也严重减少了劳动力。2024 年 2 月,联邦经济事务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甚至宣称:"德国经济状况极度糟糕"。

德国与移民危机

自 2015 年以来,叙利亚内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影响欧洲的移民危机,德国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德国是收到庇护申请最多的欧洲国家。事实上,默克尔很快就为以人为本的难民欢迎方式进行了辩护。2015 年 8 月 31 日,总理宣布"Wir schaffen das!",这句话如今已载入德国史册。通过这句 "我们会成功的",她正式宣布愿意接受难民。仅在 2015 年 8 月,就有 10 万移民抵达德国,此后又有约 200 万移民抵达德国,他们主要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厄立特里亚。虽然这一数字在2015年后开始下降,但现在又在上升,2023年将有30万份避难申请,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数字。

在众多慈善机构的支持下,德国为这些新人口的融入做出了巨大努力。2016 年,36 家公司(现在已有德国电信、德意志银行和汉莎航空等 200 多家公司加入)发起了"我们在一起"(Wir zusammen)倡议,鼓励雇用移民。德国邮政(德国邮政服务)的快递市场不断扩大,仅此一家就接收了近 5000 名难民。大众汽车(Volkswagen)等其他公司则组织了德语课程,并提供融入支持。这些举措也是出于德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到 2021 年,约有一半处于工作年龄的移民将找到工作。

然而,移民政策在德国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部分民众的不满部分解释了反对移民和欧盟的主要极右翼政党 AfD 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面对这种批评和非法移民的卷土重来,奥拉夫-肖尔茨总理自 2015 年以来首次背弃了"Willkommenskultur",即德国的欢迎文化。因此,在 2023 年底,他开始实施驱逐非法移民的政策,甚至重新实行临时边境管制。

能源转型

当今德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能源转型,即所谓的 "能源新政"(Energiewende)。这项政策始于 2000 年代初,在 2011 年福岛核灾难后得到加强,旨在减少对化石燃料和核能的依赖,转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德国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 2030 年实现 80% 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到 2045 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主要依靠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到目前为止,这场赌博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到 2023 年,50% 以上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最后,同年 4 月,德国关闭了最后三座核电站。

然而,乌克兰战争凸显了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严重依赖,并导致能源价格急剧上涨。除了对能源的影响,放弃核电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德国争论的焦点。核电厂通常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也成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争论的焦点,前者反对这些改造,而后者则出于生态和经济原因支持这些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