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1949 年,当中华民国再次通过国民党统治台湾时,中国文化被强加于台湾文化(例如,普通话成为官方语言)。如今,从台湾极为普遍的中国传统音乐实践中仍可看到这一点。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学习乐器,大城市里的乐器班也比比皆是,因此许多孩子都会演奏传统乐器。乐团也非常多,音乐会也非常频繁。虽然中国传统音乐在台湾非常重要,但台湾仍在继续发展自己的民间音乐。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是北关。它起源于清朝(17世纪),被认为是昔日农业社会的 "流行音乐",有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一种是戏剧形式的 "琅珰溪",另一种 是集体表演形式"之乎者也 "。南管 是台湾另一大传统音乐,起源于泉州。这种缓慢而细腻的音乐一般用琵琶 (包括蛇头琵琶 )、三弦、笛子和二弦 (双弦弓)演奏。2009 年,南管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传奇,如果要用一个伟大的声音来概括台湾传统音乐,那无疑是陈达。陈大是20世纪下半叶反抗中国统治的重要人物,也是月琴 (中国琵琶,又称 "月琴")的杰出演奏家,他是台湾民间音乐中最受尊敬的名字。要聆听才华横溢的台湾民谣,一个好方法就是关注福尔摩沙原住民舞蹈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最新动态。这个知名组织的成员来自全国大多数原住民社区(阿美族、布农族、排湾族和达悟族),过去二十五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重建和保存原住民社区的传统歌舞,并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另一个好去处是台湾传统戏剧中心(Taiwan Traditional Theatre Centre),这里是台湾国乐团(Taiwan 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的所在地,是中国传统音乐和(纯)台湾音乐的绝佳诠释者。

流行音乐

在台湾,流行音乐是一个与台湾岛的地位和历史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 1949 年和 1987 年,当时台湾正处于戒严状态。当时的执政政府--国民党--限制在艺术或电视中使用普通话以外的语言,甚至禁止在学校使用普通话。20 世纪 90 年代解除限制后,这种习惯依然存在,普通话仍然是台湾艺术家的首选语言。然后,在 2000 年代初,民族认同感开始增强,用台语创作的民歌,如谢明裕的民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用台语创作的音乐经常被用作反对中国统治的旗帜,如最近的 "太阳花运动"(2014 年)。聆听台语歌曲不仅仅是音乐爱好者的梦想,更是一种象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台语演唱的综艺音乐(即 "T-pop")逐渐发展起来,与以普通话演唱的综艺音乐(即著名的 "Mandop")形成对立。

从风格上看,这两种音乐是孪生兄弟--浪漫的歌曲现在融入了 R'n'B 或 House,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语言。不过,T-pop 通常多了几分反叛的 "Je-ne-sais-quoi"。林炯(Lim Giong)是这一流派的巨星(也是先驱)之一。自 1990 年发行第一张专辑《向前进》以来,他一直只用台语创作,营造出一种前卫和痒痒粉的氛围。T-pop天后阿妹也是如此。阿妹以其甜美的摇滚旋律和充满力量的嗓音所创作的单曲而闻名,但她之所以成为这一类型的偶像,还有两个原因。首先,她曾与前总统陈水扁激进的台独思想关系密切(在被北京禁止登台后,她不得不放弃台独思想)。其次,作为来自卑南族的原住民艺术家,阿妹的成功是二十世纪末台湾 "原住民流行音乐新浪潮 "的一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台湾仍然是全球曼陀普音乐产业的核心。绰号 "流行音乐之王 "的周杰伦、"亚洲圣母 "蔡依林或 "亚洲舞王 "罗大佑等台湾艺人都是远东地区的巨星。他们用普通话演唱。

古典音乐

"这座奇妙的岛屿给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音乐体验"。这句话出自亨利-马泽(Henry Mazer,1918-2002 年)之口,这位著名的美国指挥家爱上了台湾。通过与台北爱乐乐团的合作,马泽让台湾古典音乐及其音乐家走出国门,大放异彩。尽管台湾幅员不大,在这一领域也缺乏传统,但在欧美一些最负盛名的音乐学院接受过培训的台湾音乐家人数众多,这意味着当地音乐界充满了金矿。首先是国家交响乐团(National Symphonic Orchestra,简称 NSO)的音乐家们,该乐团在台湾以外也被称为台湾爱乐乐团(Taiwan Philharmonic)。国家交响乐团是国家音乐厅(在其孪生兄弟国家大剧院对面)这座音乐圣殿的常驻乐团,演奏台湾委约作品以及马勒和梅西安等作曲家的作品。这里有几张熟悉的面孔:指挥吕绍嘉--一位经常在欧洲指挥的台湾人,尤其是在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和两位出色的小提琴独奏家:还有两位出色的小提琴独奏家:吴婷玉和李一青。长荣交响乐团由台湾一家大型工业集团资助,在国外也享有盛誉,为德国 CPO 唱片公司录制了多张唱片。由伯恩斯坦的门生 Eliahu Inbal 指挥的台北交响乐团与前两家乐团一样享有盛誉,以每年演出歌剧而闻名,这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音乐盛事。过去,台北交响乐团曾演出过《茶花女》、《浮士德》、《卡门》、《图兰朵 》和《阿依达 等伟大作品,并与安吉拉-格奥尔基乌、马友友和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等著名音乐家合作。

历史上,台湾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希望将本土音乐与西方音乐传统相结合。三位大师--许曾惠(1929-2001 年)、马瑞龙(1939-2015 年)和潘煌龙(1945 年生)--以将中国和台湾传统乐器融入古典音乐曲目而闻名。同样,"台湾拉赫玛尼诺夫 "萧泰森以他的巴托克作品奠定了新台湾风格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民间旋律的精髓融入了古典、浪漫、印象派和现代风格。在音乐家方面,虽然中国大陆有王羽佳和郎朗等杰出的独奏家,但台湾也有自己的演奏家。林祖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杰出的台湾裔美国小提琴家的每场演出都获得好评,并受到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青睐。另一位伟大的台湾独奏家是陈瑞彬。他是一位技艺惊人的钢琴家,经常因其高质量的演绎而受到评论界和同行的赞誉。最新的神童是 Szuyu Rachel Su。这位出生于 1998 年的年轻钢琴家从四岁起就开始演奏,并在著名比赛中屡获殊荣。

戏剧和舞蹈

中国戏曲在岛国具有重要影响,150 年来,中国戏曲一直是岛国广为流传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集说书、舞蹈、音乐、杂技和传统武术于一身,有京剧、潮剧和粤剧等多种流派,各有千秋。由于没有舞台布景,表演高度规范化(角色、手势、面部表情等),而化妆和服装则讲述着人物和人物角色的故事。音乐--同一咏叹调可用于不同的歌剧--伴随着舞台上的动作和演员。中国戏曲在北京越来越不受欢迎,但在台湾却保存得相当完好,而且不断有新作品加入剧目。国光国剧团等台湾剧团在世界各地演出,将中国戏曲的杰作带到世界各地。

更受欢迎的是,台湾歌剧通常被视为国粹,体现了国家文化的精髓。在岛国历史的影响下,每当歌剧被视为彰显民族身份的契机时(尤其是在日本占领时期),民众就会重新对其产生兴趣。诞生不到一个世纪的台湾歌仔戏,中文名为 "歌仔戏"。它完全用台湾方言演唱,编排方式与中国戏曲相同,但剧情通常取材于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最有名的剧团,如明华园,曾在日本和法国等国外演出。在台北观看这些剧目的绝佳地点是台湾水泥馆。这里每周上演三场 "台北艺文"(TaipeiEYE)演出,娴熟地融合了木偶剧、台湾歌剧和原住民舞蹈等传统艺术。 台湾也有一个优秀的现代舞蹈舞台--每年受邀参加阿维尼翁国际舞蹈节--其中有一些非常出色的舞蹈作品。云门舞集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备受赞誉的舞蹈团成立于 1970 年,是当地现代舞的先驱,为现代舞注入了亚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