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的支柱--书法和绘画

书法出现于我们这个时代之初,在台湾被视为最有成就的艺术,它并不像西方人有时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书写美丽文字的方式,而是意味着对自我的追求。要想了解这一点,只需掌握 "书法"一词的含义即可。"书法 "的意思是书写的纪律或方法。无论你是坚持一种含义还是另一种含义,书法练习都需要道德品质。所画的线条必须是个人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为什么大师们要用细腻、吸水性强的纸张书写,因为在这种纸张上无法进行任何修改。

所使用的材料也是这门艺术哲学的一部分,因为线描融合成一个宇宙整体,黑色墨水对应,白色支持。墨条、砚台、毛笔和纸张被称为 "文房四宝"。将墨条稀释在砚台上,以打圈的方式摩擦,直到达到所需的黑色浓度。最好的毛笔是用竹杆制成的,上面有貂毛或狼毫,笔毛呈圆形,笔尖非常锋利。人物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会有签名。

表意文字形式的复杂性和纯粹性自然会让人将书法和绘画相提并论,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这两门学科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因为它们都需要使用毛笔;其次,因为它们经常并列出现在同一媒介上。山水画和生活场景通常配有书法说明或诗句。王羲之(321-379 年)被认为是这一领域最伟大的大师,他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相提并论:"每一个字都会反映出风格、文化、艺术、灵魂及其激情"。

雕塑,一门逐渐彰显自我的艺术

中国文化中的四大艺术是书法、诗歌、绘画和音乐,雕塑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在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和西方影响之前,雕塑主要因其装饰和宗教价值而被认可。如今,雕塑本身已被视为一门高雅艺术,台湾涌现出一些伟大的雕塑家,如朱铭,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于 1938 年出生于台湾,创作了著名的 "太极 "系列,这些作品可以在他位于台北北部金山区的露天博物馆(朱铭博物馆)中欣赏到。

绘画,国家历史的写照

台湾绘画的演变惊人地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变迁。台湾第一批知名画家是在日本占领时期(1895-1945 年)崭露头角的。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日本 (绢本 水粉画和由日本 画家自己引进的西方油画成为 两大主流。这一时期的台湾艺术家强烈感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里:一些评论家将这一运动称为本土主义,因为它力图以一种 "返本归真 "的形式突出本岛的自然、文化和建筑遗产。这一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画家是陈澄波(1895-1947 年)、杨三郎(1907-1982 年)和廖志纯(1902-1976 年),他们用印象派的技法赞美了故乡岛屿的美景,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惊人画面。

1949 年蒋介石下野后,作为 "自由中国 "的象征,中国传统水墨画再次大受欢迎。从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开始,台湾艺术家因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与美国关系的恢复而变得更加丰富,他们开始接受抽象艺术和流行艺术--这与共产党中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截然不同。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经历了第二次 "回归本源":随着中华民国被迫退出联合国,艺术家们开始质疑自己,试图通过回归本源来塑造自己的身份。1987 年戒严令解除后,艺术热情一触即发,创作题材也呈现爆炸式增长。艺术家朱可(1931-2011 年)是台湾现代艺术的关键人物。作为诗人、画家、雕塑家和艺术评论家,他的作品对台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摄影--政治影响的核心艺术

摄影艺术深深植根于台湾的政治历史。目前已确定两个关键时期:1858 年至 1895 年的前日本时期和 1895 年至 1945 年的日本影响时期。前日本时期的许多照片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拍摄的。

张采、邓南光和李明灯,不仅以个人身份,还以三人组的形式,成为第二时期台湾摄影界的代表人物。他们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出色地记录了台湾战后的演变,拍摄了台湾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少数民族,尤其是原住民。

1945 年后,中国的影响取代了日本的影响,直到戒严令解除:这对摄影和其他艺术来说都是一场革命。从那时起,台湾的摄影艺术开始走向多元化,涌现出许多摄影明星,其中包括出生于 1943 年的张照堂,他通常被认为是战后最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以阴暗、超现实和有时荒诞的图像为特色,充满了荒凉和不安。他还是一位策展人和理论家,彻底改变了台湾摄影史,对当代摄影界影响深远。

玻璃浆糊,一种重新流行起来的技术

中国人使用玻璃的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考古学家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带有玻璃浆糊手柄的杯子,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 11 世纪。直到 1987 年,台湾的玻璃艺术家们才决定复兴这门古老的艺术。他们在杨惠姗的带领下,在岛上创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工作室--琉璃龙坊。琉璃,直译为 "玻璃作坊",是一种类似于 "珍珠 "的玻璃工艺。曾是知名演员的杨惠姗曾出国旅行,到法国、捷克和美国学习外国的玻璃制作技术。然而,无论是在制作方式还是在创作主题上,她都力求传承中国传统。她的作品系列灵感来自中国古代传统雕塑和佛教。

蓬勃发展的当代艺术

台湾的当代艺术界目前正在蓬勃发展,无论是在岛内,许多现代和当代艺术机构正在举办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展览,还是在国际上,台湾艺术家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在台北,发现这些艺术家最受欢迎的地方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华山 1914 创意园区,该园区还展示当地的手工艺品。高雄也是台湾艺术的前沿阵地,其2 号码头艺术中心拥有众多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台南市和台中市都有自己的 "艺术街",是逛逛小画廊、淘淘物美价廉的艺术品的必经之地!

台湾艺术家使用现代和传统方法,突出或批判台湾文化的许多方面。多元文化、少数民族、人权、言论和表达自由、生态和政治新闻是这些新生代艺术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们为国家的文化活力做出了贡献。他们提升了这个经常被忽视的岛国的形象,为其日益增长的国际知名度做出了贡献。出生于 1950 年的行为艺术家谢德庆(Tehching Hsieh)曾于 2017 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他只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专家认为,台湾本身也已成为一个市场,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大陆和香港--这表明台湾居民对新的艺术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街头艺术,年轻活力城市文化的象征

20 世纪 80 年代末,涂鸦在台湾的传播得益于一些以美国流行文化和嘻哈音乐为题材的电影。但台湾的街头艺术与纽约的街头艺术大相径庭,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的街头艺术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纽约大相径庭。大多数涂鸦艺术家都是受过大学艺术教育的年轻中产阶级,他们并不特别关心群岛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的作品却蕴含着同样的愿望,那就是不遵从成年人的规范,破坏社会秩序。他们选择投身艺术,尤其是非传统的艺术实践,从而拒绝了通往成功的传统道路,回击了社会对年轻人的期望,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关系--父子二元对立。虽然台北 101 大楼以其高度著称,但其周围的壁画也充满活力,为现代建筑增添了动感。

在首都,西门町(或称 "西门")是年轻都市文化的中心,这里也有一些最精美的壁画。由于这些壁画不断变化,发现它们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带着一双警觉的眼睛四处逛逛。在高雄,您可以到二号码头艺术中心(Pier-2 Art Center)一游:这座由前港口仓库改造而成的文化中心以其艺术装置而闻名,包括墙壁和建筑上的街头艺术。拱辰街因其巨型壁画而闻名,为该市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气息。在台南,台南市立美术馆虽然主要是一座博物馆,但经常举办街头艺术展,为台南的公共空间增添了新的色彩。还有安平老街地区。在这里,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将街头艺术与当地历史融为一体。最后,在台中市,该市启动了多个项目,用街头艺术点缀公共空间,包括在建筑物和公共建筑上绘制壁画,如书法绿道。沿着这条长廊,街头艺术作品为台中的绿地增添了艺术气息。

台湾的街头艺术并不局限于大城市,它也正在向农村地区和小城镇蔓延,为全岛营造出生动多样的城市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