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台湾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台东县卑南考古遗址就是证明。该遗址于 1945 年被发现,遗址中的片岩石碑和墓葬可追溯到公元前 5000 年至 2000 年。所使用的片岩很可能是由河流运来的,这证明当时的文化已经高度组织化。岛上的原始居民是原住民。虽然他们的文化极其多样,但在建筑上却有某些共同之处,如使用天然材料(木头、竹子、泥土等),以及根据气候和环境调整住所。例如,居住在兰屿的达悟族将房屋的地基埋在地下,以确保台风来临时房屋的稳定性。排湾族和布农族主要建造茅草屋顶的石屋,其色彩与环境完美融合。最古老的原住民住宅是蛙人住宅。巴仙洞穴遗址就是一个例子。另一种曾经很普遍的住宅是建在高跷上的房子,以防止潮湿。您还可以在卑南(Peinan)和麒麟(Qilin)考古遗址发现这些令人惊叹的遗产。

从荷兰王国到清朝

17世纪,西班牙和荷兰两大商业帝国曾对台湾产生争议。1624 年至 1634 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南市建造了泽兰地亚堡(今安平堡)。他们从爪哇岛进口砖块,并使用糖、沙子、沿海沉积物和米胶的惊人混合物作为砂浆。这是一种将西方建筑方法与当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另一个主要要塞是同样位于台南的省府要塞。原来雄伟的防御工事只剩下外墙的遗迹,现在已被纳入赤坎塔中......具有中国古典风格!荷兰人还负责重建安东尼奥堡,以取代西班牙人在淡水区修建的圣多明各堡。

欧洲定居者之后是中国东宁王国(1661-1683 年)的代表,然后是清朝(1683-1895 年)的代表。中国人来到台湾后,引进了他们的信仰和建筑传统,尤其是在寺庙方面。与自然的联系是最基本的,而寺庙的建造则受到非常具体的朝向的制约。寺庙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为了抵御风暴,神兽(如龙)被安置在屋顶的四个角上,屋顶上覆盖着瓦片。第一批瓦片由石头、粘土和依兰草混合制成,然后经过特殊处理,可以涂上各种颜色。这些瓦片被钉在框架上,通常还刻有图案,同样是为了保护建筑免受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的侵袭。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屋顶的形状,尤其是在清朝得到了发展,两端呈弧形。这种屋顶被称为 "翘尾屋顶",可以有一层或两层弧度。无论在哪个时期,最重要的元素仍然是寺庙的木质框架,这是一种高贵而有生命力的材料。建筑的框架确保了极大的稳定性,使其能够创造出许多开阔的空间,在内部和外部之间建立起联系。木质框架的所有构件都通过榫卯系统环环相扣,可以快速组装。框架位于一个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基础平台上。空间沿中轴线布置,最私密的区域总是朝内。除此之外,特别是在清朝时期,人们还不断通过装饰木工、绘画,尤其是瓷雕(甚至可以在屋顶上看到瓷雕)来进行点缀。丰富的装饰不应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从柱子的尺寸到屋顶的弧度以及装饰元素之间的空间,所有的一切在建造之前都经过了精确的编纂和固定。台南有两座东宁时期最美丽的寺庙,即妈祖庙(1664 年)和孔庙(1665 年)。嘉义市的庙宇是清朝的杰出代表。

十九世纪末,发生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变化,清朝的代表们在建造新建筑时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模式,淡水的海关官员官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座被称为 "小白宫 "的建筑建于 1870 年,采用了最纯粹的殖民地风格,周围环绕着美丽的长廊。

日本影响与中国文艺复兴

从 1896 年到 1945 年,台湾一直处于日本统治之下。日本人发展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清朝开创的:对西方形式规范的重新诠释。新竹车站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子。素雅的线条和对对称的追求见证了新古典主义的灵感。台湾国立博物馆也同样追求华丽,大量使用了希腊古代的柱廊和山墙。在台中,旧广播大楼是殖民时期住宅和威尼斯宫殿的优雅结合,而建于 1917 年的旧火车站则保留了新文艺复兴风格。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西式建筑 无疑是建于 1919 年、具有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台北总统府 。请注意其正门上的高塔、红白相间的钢筋混凝土外墙以及装饰着科林斯式圆柱的纪念性楼梯。

不过,日本人也引进了他们自己的信仰和建筑体系,深受禅宗影响的嘉义神社就是明证。1945 年,台湾回归中国。这标志着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复兴,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几乎系统性地使用了被称为 "中国古典风格 "的风格,将古老传统与现代主义创新相结合。台北大饭店就是这种风格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建筑既借鉴了中国寺庙(弧形屋顶、两端龙头)的风格,也借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尤其是整体的纪念碑式建筑和外立面上重复出现的完全对称的柱廊,使建筑呈现出惊人的规整和庄重。同样位于台北的另一个例子是国家大剧院和大音乐厅。

这两座建筑在使用上既现代又实用,但却完全是中国传统寺庙的翻版。国民革命烈士祠完美地诠释了对宏伟建筑的追求,以及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的必要性。这座祠堂建于 1969 年,其设计灵感主要来自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与这些向中国过去的辉煌致敬的建筑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座既优雅又与众不同的建筑: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斯纪念教堂,建于台中大学校园内。这座基督教小教堂因其类似帐篷的外形(科学家们称之为双曲抛物面!)和覆盖着金色瓷砖的混凝土结构而引人注目。这座建筑既是寺庙,又是礼拜堂,是对宗教建筑的绝佳诠释。

未来建筑

如今,台湾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建筑创作和创新中心之一。在台北,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戏剧艺术中心彻底改变了剧院的类型。他厌倦了封闭式、条条框框的结构,想象出了一个拥有宽敞开放空间的剧院,让参观者可以看到剧院跳动的创意之心。但是,这座被他形容为 "百年鸡蛋上的豆腐 "的建筑结构并没有获得一致认可!然而,赢得所有人支持的是对绿色、可持续建筑的不断追求。由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高雄国家体育场完全由太阳能供电。它的绰号是 "龙体育场",因为它的外形是螺旋形的,光电板也是鳞片状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的设计减少了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这要归功于能引入大量自然光的凸窗和雨水收集系统。一些建筑师尊重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毫不犹豫地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台东国家图书馆,其屋顶覆盖着青草,仿佛真的与地面融为一体;又如头城兰阳博物馆,其不对称的结构再现了周围山峦的浮雕。即使是台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摩天大楼也是可持续的。台北 101 大楼高 509 米(包括天线!),因其节能环保设计而获奖。该塔由台湾著名建筑师 C.Y. Lee 设计。该塔由台湾著名建筑师 C.Y. Lee 设计,塔身由八段组成,象征着繁荣昌盛。另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塔是文森特-卡勒博特(Vincent Callebaut)的阿古拉花园(Agora Garden)。作为 "ArchiBiotic"(建筑生物)概念的创造者,他想象出了智能建筑,比如这座螺旋塔,其 23000 株露台花园植物旨在尽可能多地捕捉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污染的影响。就像瑞士建筑师菲利普-拉姆(Philippe Rahm)设计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台中生态园一样。这个绿洲的设计精细到每一个细节,其气候模型可以在不消耗不必要能源的情况下创造不同的温度、通风和照明。

台湾最近在当代建筑领域声名鹊起。台南市文化中心集展览空间、礼堂和表演艺术设施于一体,体现了台南对文化和当代艺术的重视。为支持其充满活力的科技产业,新竹科学园区继续扩建新的创新和研究设施,包括高科技建筑和实验室。新北市最近启用了几个新的捷运站,以改善连通性,减少城市拥堵。这些建筑采用了现代技术和环保设计。高雄文化中心是一座正在开发中的综合建筑,旨在为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提供多功能场所,加强高雄作为主要文化中心的作用。

虽然新的摩天大楼项目正在进行中,但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正在转向修复,并倡导尊重环境的极简主义建筑。台湾还没有完成自我变革,还没有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