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定居点
考古学家认为,由于 "左镇人 "骨架的发现,台湾至少在公元前两万年前就开始有人定居。当时的福尔摩沙海峡是干涸的,这可能使台湾早在更新世末期就已成为殖民地。历史学家对这些史前人类的了解非常有限,因为在台湾岛南部的洞穴中发现的第一批化石和工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5000 年。 2014 年,对在台湾发现的一具 8000 年前的骸骨进行的基因分析证实,该群岛是从马达加斯加到复活节岛使用的南岛语系的发源地。基因分析使我们有可能追溯南岛民族的迁徙。他们被认为是在上一个大冰期结束时离开中国福建到台湾定居的。在随后的几千年里,由于海平面上升,台湾岛与大陆隔绝。因此,岛上居民不得不迅速掌握航海技术,这可能导致他们从公元六千年起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个岛屿迁徙。尽管这一假说现在已被许多语言学家、遗传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接受,但由于几乎完全没有考古资料,人们对此仍有许多疑虑。直到第四个千年,人们终于发现了考古遗迹,从而确定了该岛最早原住民的文化和社会框架。大笔坑文化以在台北附近发现的一个发掘遗址命名,在公元前 4000 年到 3000 年之间突然出现。 这个人口讲南岛语,可能起源于中国东南部,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以及基本的制陶技术,在菲律宾也发现了这些技术的实例,这进一步验证了台湾是南岛语族在太平洋地区迁徙的起点这一假设。
大彭坑文化
公元前 2500 年,大便坑文化从岛内北部向南部传播,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如他们的石碑,这是一种特殊宗教生活的标志。许多证据表明,这些台湾最早的居民就是今天原住民的祖先。然而,缺乏文字资料仍然是了解这些原住民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直到17世纪,他们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在中国、欧洲和日本殖民者到来之前,原住民主要生活在西海岸,那里有广阔的平原,灌溉条件良好,非常适合耕作。他们种植小米和豆类,以及糖和大米(一般用于酿酒)。
主要由妇女照料庄稼,男人则去打猎或捕鱼。这种社会组织以村落网络为基础,最多可居住 1500 人。居住在山区的部落以猎头而闻名,他们经常率领部落袭击平原地区的居民。虽然有证据表明菲律宾、台湾和中国之间存在海上贸易,但岛上荒凉的地理环境意味着各部落必须自给自足,有时为了生存还要相互开战。
台语
这种双重隔离(与大陆的隔离和部落之间的隔离)产生了福摩萨语,这是原住民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已知的 26 种原住民语言中,至少有 10 种已经完全消失,5 种濒临灭绝。这种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岛上经历的各种殖民浪潮来解释。12世纪,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导致许多汉族农民到台湾群岛寻求更好的生活。几个世纪以来,移民人数一直很少(只有几千人),因此,尽管这些新移民与当地人口混杂在一起,并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但原住民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1624 年,荷兰人在塔尤安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站,与被他们视为 "野蛮人 "的西拉雅部落发生了接触。虽然他们最初与某些村庄结盟,但 1629 年荷兰士兵的屠杀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人进行了严厉报复。1635 年,一场军事行动消灭了叛乱部落。荷兰人试图向原住民传教。部落猎取的鹿皮贸易确保了部落与殖民者之间的商业关系。但过度捕猎导致鹿存量下降。正是在这个时候,荷兰人鼓励从中国东南部移民汉人来发展农业。
中国人的到来
1662 年,柯兴阿战胜了东方航海公司,建立了东宁王国,之后,中国人大量涌入台湾,以至于新清王朝不得不禁止向该群岛移民,以阻止人口大出血。柯兴阿将原住民的土地重新分配给他的同胞(估计有 12 万人),迫使这些部落逃往山区,直到20世纪。1683 年,柯兴阿的孙子退位,台湾成为中国领土。18 世纪和19世纪,汉族人口再次开始移民,到 1860 年,汉族人口已超过 300 万。当地人经常反抗,但无法与之抗衡。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将台湾划归大日本帝国,在此之前,当地人因居住在不适合农业的山区而与世隔绝,而许多部落别无选择,只能与华人同化和杂交。中国人称前者为 "生番"(生蛮),后者为 "熟番"(熟蛮):这足以证明殖民者对本土文化的蔑视。
日本的双重政策
日本人在收复台湾时,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政策:军事镇压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新臣民。尽管大日本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多民族国家,但新殖民者仍对 1871 年日本遇难水手的大屠杀记忆犹新。事件发生后的报告将原住民描述为 "暴力、凶恶和残忍的民族,必须除之而后快"。每当原住民起义时,皇军士兵都会毫不犹豫地犯下无数暴行。1930 年的乌什起义是最可怕的起义之一:在袭击日本驻军后,644 人在报复行动中被杀害。日本人意识到仅靠武力无法控制这个国家,于是成立了几个科学考察队,以了解新居民的情况,并建立土地登记册,以便更好地开发岛上的资源。人类学家对全岛进行了考察,并会见了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是当今大多数科学知识的基础。得益于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这些遗产,最初的民族划分得以确立。日本人统计出九个民族: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和达奥族。日本的文化同化政策迅速改变了岛上的本土文化。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只用日语授课,部落纹身被禁止,各部落都采用了日本人的习惯和风俗。许多原住民的父母在镇压运动中被杀害,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日本人并肩作战。
今天的原住民
日本投降,1949 年国民党流亡,最终动摇了台湾脆弱的本土文化。蒋介石率领 130 多万中国难民登陆台湾。原住民本已是少数民族,他们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并受到中央同化政策的影响:国民党试图将他们改造成完美的中国公民。原住民地区的学校用中文授课,学童则学习中原历史。通婚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土著身份只能通过母亲传承,他们的人口正在迅速减少。20 世纪 80 年代,原住民参与了反对国民党的斗争。1983 年,由原住民学生秘密出版的《高山青 》杂志试图挑战原住民的边缘地位。其中一位作者伊桑-帕罗德(Icyang Parod)成为陈水扁总统时期的原住民事务部长。随着民主的开放,原住民在议会中获得了 3 个席位,并获得了 7 个新部落的承认。如今,有 50 万到 80 万原住民生活在台湾,他们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人受惠于平庸的教育,结果失业对他们的打击比其他人更大。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山区到城市找工作,主要从事建筑业。近年来,人们努力恢复他们的文化,如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旅游业和每年在台东举办的奥斯特罗尼西亚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