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施工原则
日本的大多数建筑材料都源自植物。传统建筑和房屋最常用的材料是软木:松木、杉木、柏木和杉木。硬木(栗木、榛木、橡木)用于制作家具。木材加工促进了框架技术的发展。墙壁不承重,根据需要分配空间。面板可以滑动(shôji 或 fusuma)或移动。墙壁上铺满桑叶,以便采光。最后,用竹子制作木板条,然后在木板条上涂上粘土、沙子和切碎的稻草的混合物,制成房屋的墙壁。有时还使用牡蛎壳制成的熟石灰。传统房屋的另一个关键元素是榻榻米。榻榻米柔软结实,由稻草打浆压制而成,上面铺着草席。榻榻米的大小由两根柱子固定,平均为 1.86 米 x 0.93 米。两张榻榻米组成一个正方形,表面积为一坪,即 3.46 平方米。
从室町时代(1336 年至 1573 年)起,开始出现了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空间的概念,还赋予了空间美学和独创性的基础。日本各地的榻榻米大小相同,可以调节空间。榻榻米建在高跷上,一般建在事先准备好的露台上。建筑呈水平状,以便更好地融入自然。木屋是连接房屋内外世界的纽带。无论是木地板、竹地板还是阳台,"engawa "都是一个基本的过渡空间,标志着房屋从外部到内部的通道。榻榻米矗立于印川和相邻房间之间。这些滑动面板和舷梯的使用不仅将外部与内部连接起来,还能捕捉和散射光线。光线的分布增强了天然材料的质感,使它们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出纯净的光泽。虽然日本建筑在采用屋顶原则方面大量借鉴了中国建筑体系,但由于放弃了中国堪舆学中的严谨要素,日本建筑已经背离了中国建筑体系。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摆脱并创造出自己的建筑,可能正是因为新佛教的融合。日本的精妙之处在于拒绝纪念碑式建筑,以及空间和体量之间的特殊平衡。
后来的建筑
后来的改造利用横截面的不对称性,为信徒们创造一个用于仪式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原结构建造一个结构,在圣像前创造一个新空间。为了保持屋顶的对称结构,采用了两项创新:
一个双梁系统。较低的横梁靠在柱子上,而柱子现在可以自由地不符合关于纵轴的对称性。在更高的地方,梁由柱子支撑,柱子靠在下层梁上,不考虑柱子的位置。
柱子之间的连接是基于梁和柱子的尺寸,直到它们被调整。同样地,这种经验方法也被用于支撑屋檐的楔形墙角的构造方式。为了完成这些三向框架,必须对柱子进行加固。梁在两个方向上都连接着柱子。如果檩条由间隔均匀的柱子支撑,那么支撑点的网格就自由了。通过使用贯穿整个建筑的三根托梁和在两个方向连接柱子的梁,日本的框架与中国的框架不同。
后来,装配工艺使得通过管理角柱和楔子来发展角柱,并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构建屋顶的角度成为可能。祠堂、寺庙和房屋的尺寸都遵守同样的规律:Kendōnt。当地的尺寸在1.80米和1.90米之间。内部空间以Ken squared计算,如果榻榻米在1.85米处应用,大约是3.45平方米。木材被保留在其自然状态下,这使得它能够欣赏其纹理,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色,并能抵御温度变化和湿度。日本人将木材的发挥用于积极的目的:他们将柱子劈开,这样当它们膨胀时就不会变形,并能在地震时适应地面的运动。
住宅建筑
建筑元素的编纂工作从奈良时期(710至794年间)开始加强,然后从平安时期(794-1192年)开始(京东)。它被命名为新田或新田造。该住宅是为大贵族家庭保留的,由一个主楼(Shinden)组成,三面都有附属建筑(taï no ya),通过走廊与主楼相连。宅邸前面有一个池塘,池塘中的岛屿一个接一个地由桥梁连接。所有这些建筑都符合中国风水学的要求。滋养池塘的纯净水流必须沿着不变的西北-东南轴线方向。这些建筑的地板是由木头制成的,墙壁是由百叶窗(shitomido)组成的,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意放置或移动。这些设施的总面积可以达到一公顷以上。除了主要建筑外,还有由有盖长廊和岗亭连接的亭子。整个建筑群是完全封闭的,在万国宫有几个门。南门是主门。这些住宅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剩下的就是平安时代的卷轴(emakimono)形式的证据了。在这些带照明的卷轴上,绘画和文字交替出现。在镰仓时期(1185年至1333年),一种特殊的武士住宅风格发展起来,它是一种乡村旅馆的风格,主建筑位于一块封闭的土地上。两侧是厨房和马匹的简易棚。它的后面是一个新田风格的花园,但逐渐受到有利于沉思和冥想的禅宗花园的启发。
庄院风格。从室町时期(1336年至1573年)开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作为象征性凹室的tokonoma的出现以及榻榻米的标准化。茶馆(sukiya)的特色建筑也出现了。受中国的启发,shoin-zukuri风格被应用到16世纪末的贵族住宅中。正方形的规划是南北向的,主入口在南边。门口(chū-mon)通过环绕这个建筑的游廊通向主建筑。在过去,中央亭子的体积是由屏幕分割的。现在,它被滑动板分割成几个房间。取代悬空的木门,安装的是shōji(由轻质木材制成的网格图案的滑动板,其缝隙用半透明的白纸覆盖,以过滤光线并产生背光效果),用细竹制成的网状百叶窗保护其不受外界干扰。地板上铺有榻榻米。
佛教建筑
日本从韩国借鉴了寺庙建筑的各种元素。首先是供奉佛像和虔诚雕塑的亭子--"金堂"(kondō),然后是用于宗教教义和布道的讲道亭--"光堂"(kōdō)、佛塔以及作为围墙的僧舍。
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是位于奈良附近嵯峨的法隆寺。日本人改变了原始的南北中轴线,同时保留了他们的建筑体系。如今,这座寺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法隆寺的 2300 座建筑由积极传播佛教的正德太师建于7世纪初,它将游客带入了另一个时代--1300 年前飞鸟时代的日本。
之后,无论是建造东正大寺还是东大寺,都严格遵守了与中韩轴线相关的正统建筑布局。在前帝都奈良,雄伟的东大寺是圣武天皇(701-756 年)于 743 年为保护其子民免受瘟疫威胁而修建的。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最高的有顶木结构建筑。大佛殿(Daibutsu-den)内巨大的木柱(47 米高)和青铜大日如来坐像(18 米,为日本最高)令人印象深刻。东大寺几经重建,目前的面貌可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1868 年)。
京东的清水寺在 780 年建于山腰,在成为新首都之前(794 年至 1868 年),其雄伟的建筑就已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座 "大水寺 "历经九次烧毁和重建,其名称源于大户洼瀑布纯净的祝福之水,汇集了佛教遗迹和神道教神社。为了建立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建筑,建筑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利用山体的等高线、新的对称轴和新的视角。随着新都城和阿弥陀佛崇拜的发展,一些寺庙朝向东方,面向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分为三类:和洋(日本)、伽蓝洋(中国)和天竺洋。
和阳风格在镰仓时代较为常见,屋顶坡度较低,托梁水平排列,窗户呈方形,柱子之间使用支撑物加固梁的连接。
在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寺庙的布局逐渐向不对称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是强调新佛教教派的礼仪实践。这种以柱子间距为标志的不对称催生了一种新型建筑,它充分利用了屋顶结构和标准化支架的堆叠效果。1199 年,日本人建造了南大门(通往南方的大门),由东大寺的两尊仁王雕像作为框架。檐廊的支撑穿过主柱,支撑檐篷的托梁呈扇形以分散受力,檐口的骰子大小相同。在镰仓时代,这种标准化已成为一种规范。这种简约、快速的建筑风格被称为 "天筑阳"。
加罗式或中国式主要用于禅寺的建造,与和洋式结合使用。屋顶的棱角更加突出,托梁也采用扇形,连接柱子的梁采用 "夷平 "或 "小龙虾 "的形状。窗户的门楣呈弧形。
新藤建筑
在弥生时代(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250 年),随着某种类型的粮仓的建成,它的建筑基础初步奠定。支柱深埋地下,屋顶为双坡屋顶,隔墙由并列的木板制成。这种用于仓(粮仓)的建筑风格后来转变为用于建造大型神社(如伊势神宫和出云大社)的 "筑仓"(azekura-zukuri)工艺。随后,受佛教建筑方法的强烈影响,十一种不同的风格标志着空间掌握的进步。
出云圣殿的大社风格,侧门可通过楼梯进入。
下明式,入口位于伊势的长边之一。
大鸟式,入口位于前檐。
春日(Kasuga)和长日(Nagare)风格,屋顶和檐口上有遮阳篷,屋顶呈弧形。
八幡式,两间房的弧形屋顶相连,有共同的天沟。
公元风格,17世纪开始兴起,其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川家康位于日光的神社--东照宫。
瓦比和沙比
Sabi 是室町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美学。它的概念是严谨和节制优先于外观和华丽:重要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这种审美要求体现在茶道(茶之汤)和茶亭(茶室)的建筑中。使用的器具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萨比的概念中包含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早在12世纪,它就在文学和诗歌中得到了发展。诗人芭蕉将其推向了顶峰。
佗指的是超脱,一种慵懒,甚至可能是淡淡的忧郁。这种感觉与 "侘寂"(sabi)一样,产生于镰仓时代,并作为一种美学元素延续至今。它接近质朴,但要求一种孤独和简单的运动。它应该追求纯粹、无私的事物之美。
这两个概念,即 sabi 和 wabi,与 "yūgen "相辅相成。"yūgen "试图为事物披上一层神秘而美丽的精致薄膜。这种神秘感也可以在悲伤和忧郁之间摇摆。从十五世纪开始,我们在《能》中对这种暗示感的研究多于对它的描述。十六世纪的作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暗示性描写来突出这种感觉。与其说它是事物的细腻之处,不如说它是一个和谐的概念。这种暗示精神也体现在绘画艺术中,如 "阳关"。我们还谈到了 "shibui",一种隐藏在表面平庸背后的精致。在文学中,shibui、wabi 和 sabi 被称为 heitammi,是指我们成功地克服了一切无用的东西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