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主义到后苏维埃时代,一个鲜为人知的电影院

1903 年至 1913 年间,乌兰巴托首次放映电影,当时在乌尔加镇(原名乌兰巴托)的纳姆南苏伦亲王宫廷组织了私人放映。俄国革命后,人民革命党成为国家电影管理机构,将第七艺术转变为大众教育工具。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永久性电影院网络,加上巡回放映。1934 年,蒙古第一家电影院在乌兰巴托开业,1935 年 10 月 11 日,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在 20 世纪上半叶,所有国家电影作品都出自该机构。这些作品通过英雄故事和民间传说传播苏联的宣传理念。1938 年,第一部蒙古电影--名为《通往诺日玛阿之路》的短片--问世,该片将蒙古社会的传统宗教价值观与现代性和社会主义进步形成鲜明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古成为躲避纳粹入侵的苏联电影人的聚集地,他们拍摄了许多作品,包括歌颂革命英雄的《他的名字叫苏赫巴托尔》(1942 年)和《措格特王子》(1945 年)。这部由蒙古人德吉丁-吉吉德(Dejidiin Jigjid)拍摄的成功作品让人想起七年前在俄罗斯上映的爱森斯坦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战后,蒙古电影继续将观众聚集在工人阶级英雄和民族主义历史剧周围。其中有几部影片尤为突出:觉醒》(The Awakening)(1957 年)是一部音乐片,灵感再次来源于诺日玛主题;巴彦德勒格-贾姆斯兰(Bayandelger Jamsran)的《Elbeg Deel 》(1960 年)是一部以六十年代为背景的乡村爱情片;《Altan Örgöö》或《金色宫殿 》(1961 年)是蒙古电影的第一部彩色片,是一部与东德合拍的奇幻寓言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维埃政权衰落,电影获得解放。Nagnaidorj Badamsuren 的《彩虹五色 》(1978 年)和 Jamyangiin Buntar 的《Garid Magnai》(1983 年)标志着蒙古电影的新青春。苏联解体打破了这一势头,许多电影院关闭。尽管如此,电影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一些电影制作人成功地在当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最近,纪录片导演 Byambasuren Davaa(《哭泣的骆驼 故事》,2003 年;《成吉思汗的两匹马》,2009 年)和 Uranchimeg Nansal(《黄金宝藏》,2016 年)、Byamba Sakhya(《卧床不起》,2020 年)等电影人为蒙古电影注入了新的动力,尽管电影网络尚未成功重建。乌兰巴托的电影院屈指可数,其中乌尔古电影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89 年。但这并不妨碍您推开影院大门,一探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