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熔炉

人口的交融、帝国在该地区的兴衰以及几个世纪以来沿着丝绸之路的不断迁徙,造就了哈萨克斯坦与中亚其他国家一样,由众多少数民族组成的异质人口,他们或分布在国家的某一地区,或分布在整个国土面积上。独立时,俄罗斯人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近 30%,而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乌兹别克人则占总人口的 3%,即近 400 万人。乌克兰人、朝鲜人、维吾尔人、塔塔尔人和伏尔加日耳曼人是哈萨克斯坦百余个民族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在20世纪和21 世纪之交,少数民族仍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的 46.5%。

行政部门的思考

与邻近共和国一样,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保留了莫斯科制定的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 14个州或地区,其中最大的是位于中部的卡拉干达州。但是,这些的面积与人口数量之间的不平衡非常明显。仅卡拉干达州就占地 4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伊拉克的面积!),但人口仅有 130 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 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州之一,仅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一半。

此外,有三个城市具有特殊地位,被单独作为地区管理:阿拉木图(苏联时期的首都)、阿斯塔纳(1998 年以来的新首都)和拜科努尔(苏联在征服太空期间建造的航天发射场所在地)。仅阿斯塔纳和阿拉木图就有 32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6%。人口分布也显示出一定的南北差异。俄罗斯裔人口集中在国家北部,而哈萨克人则居住在南部。正因为如此,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独立后不久就决定离开位于该国最南部的阿拉木图,将首都设在阿斯塔纳,以避免出现要求回归俄罗斯的分裂主义思潮。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该国南部的奇姆肯特州和阿拉木图州,以及东北部的巴甫洛达尔州。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是阿克托别地区的大草原和里海沿岸的阿克套周边地区。

统一化趋势

独立后的几年里,该国北部大部分俄罗斯人返回了俄罗斯。这也是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将首都迁往阿斯塔纳的原因之一,因为阿斯塔纳离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地区更近。然而,俄罗斯人在 20 世纪中叶占全国人口的 50%以上,1991 年独立时仍有 950 万人,但在20世纪末只占哈萨克斯坦人口的 30%,到 2023 年不到 20%,而哈萨克人占 68%。这是哈萨克文化和身份标准化的结果,尽管国家官方倡导多样性和尊重所有民族。实际上,自独立以来,民族偏好一直在发挥作用,现在已反映在人口构成中。在公共领域、行政部门和负责岗位上,非哈萨克人知道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晋升或找到一席之地。这种情况对俄罗斯人来说尤其困难,虽然他们是少数民族,但人数仍然很多,他们感到在社会中没有代表。

两种官方语言

哈萨克斯坦与其邻国吉尔吉斯斯坦一样,保留了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只是给予哈萨克语同样的地位。因此,哈萨克斯坦拥有两种官方语言,但实际上,直到 2010 年代,俄语在国家经济、政治、媒体等各个领域的使用率仍然居高不下。哈萨克语的语言变体导致全国各地的发音不同,而在使用俄语时,这些变体基本上都被消除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长期以来俄语的理解能力一直高于哈萨克语。2010 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学都使用哈萨克语,电视频道和互联网也广泛使用国语。在该国南部和东部,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乌兹别克语、朝鲜语、德语等)相互交流。虽然其中一些属于突厥语系的语言可以或多或少地与哈萨克族人打成一片,但用俄语交流往往还是更容易一些。

自 2010 年底以来,哈萨克斯坦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在学校,以确保尽 可能多的人尽早学习英语。

尊重多样性

尽管存在这种非官方的民族偏好规则,但一些少数民族认为哈萨克斯坦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维吾尔族就是如此,他们在哈萨克斯坦约有 2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维吾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靠近他们的故乡新疆地区,地位特殊,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的存在受到了故乡汉化的威胁。阿拉木图甚至还有一个维吾尔剧院。这个流亡在中国的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代表现在是其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因此,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有时会受到这个少数民族焦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