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宗教,多种宗教。

在同一个国家里,有一百多个民族毗邻而居,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征服和再征服从未停止过,你怎么可能只服从一种宗教呢?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和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国家大多是遥远的西方或东方大国的附庸;它们位于帝国的边缘,享有更大的政府和宗教自由。此外,索格迪亚纳和巴克特里亚往往是中央政权认为不受欢迎的人的驱逐地,也是景教、摩尼教和伊斯玛仪教等受迫害宗教的避难所。这些在阿拉伯征服之前共存的邪教大多已经消失,但与伊斯兰教的融合却留下了印记......

根深蒂固的原宗教。

公元前两千年起,中亚西部和伊朗的雅利安部落开始信奉马兹德教。这种多神教承认胡拉-马兹达是最强大的神。祭祀仪式由魔法师举行,他们奉行净化之火和动物献祭仪式。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查拉图斯特拉改革了马自达教,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并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成为国教。

琐罗亚斯德教反对祭祀和对豪马神的崇拜,豪马神是一位通过醉酒给人以力量的神。它颂扬善神、智慧之主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以及圣灵 Spenta Manyu 和毁灭者 Ahriman 之间的斗争。他还认为宇宙是二元对立的:善和恶这两个原则就像白天和黑夜、热和冷一样相互对立。琐罗亚斯德教虽然是一神教,但保留了马兹德万神殿,其神灵密特拉和阿纳希塔在中亚最为著名。

圣典

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典集中在《阿维斯陀》中。这些经文被认为是在公元前二千年用阿维斯陀语写成的,长期以来由法师们口口相传,后来可能在萨珊王朝末期才被抄写下来。

火、水、空气和土都是神圣的元素,不得污染。因此,死者既不被埋葬,也不被焚烧,而是必须陈列在达赫马dakhma)中,达赫马有时是被称为纳乌斯(naus)的小型建筑,如在蓬吉肯特(塔吉克斯坦)发现的那样,有时是山坡上的封闭空间,如在伊朗或卡拉卡尔帕克(乌兹别克斯坦)看到的 "寂静之塔"。最重要的骸骨包含死者的灵魂,它们被集中放置在称为 "osteotheques "的陶制容器中,或被放置在称为 "ostadan "的封闭空间中。

拜火教是萨珊王朝的官方宗教,在索格底亚那和巴克特里亚广为流传。塔吉克帕米尔和卡拉卡尔帕克(Karakalpakia)(今努库斯附近)有拜火教寺庙遗址。在当地的传统和手工艺中,琐罗亚斯德教体现在地毯和苏扎尼图案的象征意义中。

铁尔梅兹的佛教(1-2世纪)

丝绸之路也是佛教的传播路线。商人是佛教的第一批皈依者和第一批传教士。佛教约于公元前5世纪在北印度创立,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传入了巴克特里亚,但直到贵霜帝国时期才真正兴盛起来。公元世纪在位的色迦(Kanishka)皇帝的宽容使佛教得以在整个中亚地区传播,并远达中国,公元六世纪,佛教成为中国皇帝的官方宗教。

巴克特里亚最大的佛教遗址位于阿富汗的巴米扬,2001 年塔利班炸毁了那里的两尊巨大佛像,成为头条新闻。塔吉克斯坦南部的 Adjina Tepe 也发现了一座大型寺院。在乌兹别克斯坦,佛教在该国南部的铁尔梅兹(Termez)一带留下了最多的痕迹,在苏尔汉-达里亚(Sourkhan-Daria)的佛塔周围仍有大量发掘工作。

撒马尔罕的摩尼教(3 世纪)

公元3世纪,先知摩尼遇刺身亡,这一新宗教的众多信徒被赶出波斯萨珊王朝,到中亚和中国突厥斯坦避难。被中国人称为 "光明教 "的 "二元论 "在索格底亚那站稳了脚跟,10世纪,撒马尔罕成为摩尼教牧首的居住地。摩尼教崇尚自然之美,崇拜"在他们眼中表现出美的一切,灯光、流水、树木、动物,因为在每一个生命中,在每一个美丽的物体中,光的神性都占据了位置"。摩尼教反对物质和精神,主张独身、分享财富和禁止流血。最虔诚的教徒拒绝生育,拒绝治疗疾病,甚至拒绝进食。在欧洲,其追随者保加利亚的博戈米尔人和阿尔比的卡萨尔人在中世纪遭到了无情的追杀。

景教(5世纪)

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利否认基督的神性起源和圣母玛利亚的神圣性。他在 431 年的以弗所会议上被定为异端。他的追随者遭到追捕,并在波斯、中亚和中国找到了避难所。在巴格达天主教主教的领导下,建立了几个主教区,包括梅尔夫(位于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和撒马尔罕主教区。

景教在突厥和蒙古部落中非常流行。11世纪,凯烈特人和奈曼人皈依了景教,中世纪的传教士访问可汗宫廷时,惊讶地发现东方有如此多的基督徒......他们恼怒地发现他们是景教教徒。直到14世纪,景教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犹太教(6世纪)

我们知道,在塔梅尔兰统治时期,犹太人在中亚建立了殖民地,但犹太人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可能是在6世纪。他们通常是商人或银行家、金匠或织工。他们是很好的医生,并以制作最有效的护身符而闻名。Arminius Vambery 描述了布哈拉的犹太人在19世纪所享有的令人惊讶的地位。这种地位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但其好处是使他们免于沦为其他异教徒的奴隶:"只有犹太人被认为是'无能力的',即不配做奴隶,他以自己的身份逃脱了他们的强暴,他的这种特权归因于对他的厌恶,而他是这种厌恶的对象,但这种特权的好处完全弥补了它在以色列子孙眼中的起源"。

12世纪时,撒马尔罕的犹太社区有 5 万多名成员。虽然 1990 年仍有约 10 万布哈拉犹太人,但他们几乎都在苏联解体后移居国外,不过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犹太区仍在,犹太教堂也对游客开放。

穆斯林的征服(7世纪)

伊斯兰教由萨曼德时期的塔吉克传教士传入突厥斯坦南部和北部。主要由于苏菲兄弟会的改变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得以幸存。今天,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混合了拜火教、摩尼教、佛教和泛灵论信仰,仍然深受苏菲兄弟会的影响。

生活在12世纪的苏菲派阿赫马德-亚萨维是泰米尔兰的精神之父。他是用土耳其语(当地人的语言)撰写的神秘诗歌《希克梅特》的作者。这种伊斯兰教在游牧部落中广为流传,充满了萨满教传统;如今,它在大众伊斯兰教中已逐渐淡化。

苏菲兄弟会由巴哈-丁-纳克什班德(Baha al-Din Naqshband)创立于14世纪,在特兰索瓦尼亚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的陵墓距离布哈拉几公里,至今仍是人们朝圣的主要地点。纳格什班迪用学者的语言波斯语写作,代表了一种博学的伊斯兰教,即定居者和建设者的伊斯兰教。他们为伊斯兰教的实践确立了许多仪式。对圣人的祈祷通常是祈求治愈或生育。与在麦加一样,朝圣者要绕陵墓三圈,但有些仪式来自其他宗教,有时是异教:撕下一件衣服挂在树上许愿,爬到撒马尔罕比比-卡努姆清真寺巨大的讲台下,绕着亚萨维陵墓中巨大的大锅转圈,或把头放在纳克什班德陵墓的黑石头上。

独立后伊斯兰教的回归

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伊斯拉姆-卡里莫夫考虑到了伊斯兰教在社会中的持续存在。尽管他主张政教分离,但他还是对《古兰经》进行了宣誓。独立后重新成为国教的伊斯兰教从未完全消失。从 1932 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斯兰教一直受到严厉镇压:顽固不化的穆斯林被送往西伯利亚,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被改造成仓库或工厂。但在随后的岁月里,乡村毛拉得以继续谨慎地传授《古兰经》,而不必过于担心。

独立后,许多伊斯兰学校(古兰经学校)得以恢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清真寺恢复了礼拜活动。人们再次庆祝宗教节日,但在过去三十年里,乌兹别克斯坦一直面临着从沙特阿拉伯引进的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瓦哈比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其最凶残的成员助长了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