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在全世界的心目中,有一种乐器象征着整个印尼文化:加梅兰。这种旋律优美的打击乐由木琴、锣和鼓组成,是印尼的典型乐器。据说它起源于8世纪的寺庙。每个村庄都有自己不同的加麦兰。加麦兰的演奏方式与古典乐器不同:需要几个人才能演奏,而且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来布置!在印度尼西亚,从小就学习演奏加麦兰的情况并不少见。音乐家需要了解乐器的所有组成部分,并能定期更换位置......
不过,各岛屿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爪哇,加麦兰与王公贵族的仪式有关,而在巴厘岛,根据加麦兰的种类,这种乐器可能用于乡村节日或宗教仪式。传统上,加麦兰可以作为器乐演奏,也可以为戏剧伴奏。有时,加麦兰还伴有歌声,不过歌声在音乐演奏中处于次要地位。
加麦兰还产生了 "Gambang Kromong",这是一种融合了中国、巽他、Betawi(雅加达文化)和西方声音的音乐美学。音乐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演奏曲目既有经典名曲,也有流行音乐。
由于加麦兰乐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加麦兰乐器表演和音乐会在印尼各地屡见不鲜。苏丹的宫殿(kraton)里有一些非常古老且保存完好的加麦兰。多年来,每年夏天都会在爪哇岛的日惹举办国际加麦拉艺术节,让人们有机会发现更多的加麦拉变化。一些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演奏在巴厘岛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被誉为巴厘岛最伟大的加麦兰演奏家马德-苏班迪(Made Subandi)。
声乐 被称为 "sekar",有多种风格,其中大部分在巴厘岛和爪哇岛。具体来说,sekar agung是一首典型的长歌,Sera alit则较短,令人想起爱情故事,sekar rara是一首儿童摇篮曲,而 sekar madya则是一首仪式歌曲。
在巽他地区(包括苏门答腊、婆罗洲和西爪哇),音乐更具表现力,歌声也更加诗意。歌声唤起了人们对美丽风景的向往,声音震撼人心,曾让19世纪的贵族们为之动容。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tembang sunda或cianjuran。
在婆罗洲,印尼人(聚居在一个叫加里曼丹的地区)也熟悉kendau,这是一种多层面的歌曲,根据场合的不同而不同:kendau alaq layug是男子采摘时唱的,kendau kancet是跳舞时唱的,而 kendau sabai则是由合唱团唱的。
现代音乐
20世纪出现了几种更为流行的美学,其中包含了除加麦兰以外的其他乐器。克朗孔(kroncong)就是其中之一,它被认为是一种诞生于雅加达街区的城市音乐风格。专家认为,这种音乐风格受到葡萄牙、非洲和印度的影响。这种早期的流行音乐从某些角度看会让人奇怪地联想到探戈、夏威夷民间传说甚至蓝调。Krontjong Orchest Eurasia 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团体之一,当时录制在一张在国内销售的 78 转唱片上。歌词唤起了植根于雅加达的贝塔维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朗聪"变得更加纯正,并从外国音乐中解放出来,以至于在 20 世纪 60 年代,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首任总统苏加诺将 "克朗聪 "提升为国家音乐。现在,在印尼的一些迪斯科舞厅和乡村节日里,您仍然可以听到这种音乐。例如,歌手恩尼-库斯里尼(Enny Kusrini)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行的歌曲 "雅加达加多加多"(Gado gado Jakarta)就被认为是克朗聪歌曲。
虽然苏加诺政府对高棉音乐情有独钟,但以 Koes Plus 为名的 Koeswoyo 五兄弟所演奏的音乐却并非如此,他们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盎格鲁-撒克逊流行乐和摇滚乐中汲取灵感。苏加诺甚至宣布禁止任何模仿西方音乐的行为,尤其是披头士的曲目,这完全是非法的。Koes Plus 的成员在违反禁令后,在监狱中度过了几个月。由于政变在即,他们才得以获释。他们的歌曲《Di Dalam Bui》讲述了他们的监狱经历,唤起了他们的政治观点。
dangdut 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与穆斯林青年有关的流行音乐,曾多次成为头条新闻。这些政治抗议歌曲通常受到伊斯兰价值观的启发,是根据 kendang(一种类似印度塔布拉的打击乐器)的节奏编排的。罗玛-伊拉玛(Rhoma Irama)是这一流派的真正代表,被誉为 "dangdut之王"。
20世纪初,爵士乐也在印尼慢慢兴起。由木琴、锣、双弦中提琴、竹笛和其他西方乐器组成的 "Gambang kromong"与爵士乐在美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爵士乐发展势头强劲,该国现在拥有许多不同程度的爵士乐俱乐部。出生于东爪哇的钢琴家布比-陈(Bubi Chen)等艺术家是第一批登上国际舞台的印尼爵士音乐家。为了促进爵士乐艺术家的流动,将国际舞台带到印尼,并让印尼艺术家向广大观众传播他们的才华,各种节日也应运而生。这些活动包括爪哇爵士音乐节(Java Jazz Festival)、古农爵士音乐节(Jazz Gunung)和巴淡岛亚细安爵士音乐节(Asean Jazz Festival Batam)。
印尼的摇滚乐也是不容错过的:印尼人对摇滚乐情有独钟。事实上,近年来当地的摇滚乐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尽管它很少走出国门。造成这种热潮的主要原因是,印尼年轻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接触到任何受西方音乐启发的音乐。20 世纪 90 年代,艺术家们终于开始通过流行摇滚、朋克摇滚和金属音乐来表达自己。有人说,"铁娘子"、"深紫 "和 "Metallica "等国际乐队的到来为演唱会创造了巨大的粉丝群体。很快,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体育场,金属乐在印尼蔚然成风。
在印尼崭露头角的乐队包括黑星(实验流行乐)、NTRL(朋克摇滚)和直回答(硬核)。最近,一支来自西爪哇的全女性三人乐队在激流金属乐坛大放异彩。这三个信仰穆斯林的年轻女学生以 Voice of Baceprot 为名,已经引起了一些宗教保守派的愤怒,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三人的歌曲更关注宗教宽容、气候变化和他们国家的教育状况。
虽然加麦兰音乐至今仍在广泛流传,但其传统的演绎方式也激发了浓厚的实验氛围,舞台上合成器的出现,以及更可能来自日本的噪音影响,都为这种氛围增色不少。
加麦兰还在现在所谓的 "融合音乐 "或 "前卫音乐 "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传统舞蹈
与传统音乐一样,印尼各岛屿的传统舞蹈也各不相同。传统舞蹈通常与庆典、文化和宗教仪式甚至皇宫礼仪有关。
在印尼南部,由妇女手持扇子表演的迎宾舞pakarena 最受欢迎,而在北部,同样作为迎宾舞表演的kabasaran 最初是男子在战斗前表演的战争舞蹈。在不远的地方,卡特里里舞(katrili)的灵感来源于西班牙殖民者带到岛上的四人舞(quadrille)。
在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萨曼舞是由男子跪着表演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打击乐器来演奏节奏。这种近乎杂技的舞蹈极富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加里曼丹的马来人也有许多符合其习俗的舞蹈。其中,用刀和盾牌表演的 "曼达乌"(Mandau)舞蹈无人能及!
历史学家对爪哇舞蹈和巴厘舞蹈进行了比较,在爪哇成为穆斯林之前,这两个地区有着相似的文化。爪哇和巴厘长期以来都深受印度教的影响,他们从印度的神传史诗《Râmâyana》和《Mahâbhârata》中汲取灵感,在舞蹈中讲述各种传说。在爪哇,舞蹈是在王宫里教授的:贝多约-凯塔旺(bedoyo ketawang)和斯里姆皮(srimpi)是最受欢迎的舞蹈。这些舞蹈由年轻女孩表演。在巴厘岛,legong kraton 是传统宫廷舞蹈中的佼佼者。身着相同服装的年轻女孩表演同步动作。现在仍然可以观看legong kraton 表演。legong 还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舞蹈Baris,这是一种传统的战争舞蹈。
其他舞蹈风格也结合了戏剧和音乐,在岛上非常普遍:kebyar使用大量手势和面部模仿,barong是一种更常见的脚本风格,而joged bumbung或joged kepyak是一种由竹制加麦兰伴奏的诱惑舞蹈。
除了在日落时分,男人们围成一圈,举起手臂向天欢呼的 "kecak"之外,只有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受神话启发的 "sanghyang"恍惚舞不依赖于加麦兰音乐的伴奏。
一些舞蹈家和编舞家利用这些不同的传统美学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如 I Ketut Marya,她传播了kebyar,并创造了自己的形式,称为 kebyar duduk;Sang Ayu Ketut Muklen,她是一位杰出的 legong 舞蹈家,在巴厘岛非常有名,为这种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舞
长期以来,舞蹈一直被视为皇室舞蹈,只在宫廷中表演,是印尼精英阶层的专属舞蹈。随着20世纪新舞蹈的出现,舞蹈传播到了乡村,使各种仪式编排得以更好地传承。如今,学习舞蹈的人越来越多。
与上述20 世纪音乐体裁相呼应的 Dangdut 和 Poco-poco 被视为民族舞蹈。这两种舞蹈都反映了该国文化的现代化。前者受到印度电影的启发,而后者则是一种起源于西里伯斯岛的混合舞蹈,以行和列的形式跳舞。
在爪哇岛,一项舞蹈活动几年前就已引起轰动:在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宗教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普兰巴南,上演了一部回溯《罗摩衍那》历史的芭蕾舞剧。
剧院
印尼戏剧与舞蹈密切相关,其中最著名的是爪哇皮影戏--"瓦扬库利特"(wayang kulit)。手工剪裁的皮革人偶由称为 "达朗"(dalang)的木偶师在舞台上协调表演。与巴厘岛舞和爪哇舞一样,所讲述的也是《罗摩衍那》(Râmâ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âbhârata)中的故事,目的是在爪哇仍受印度教影响的时期,将这些故事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大多数情况下,瓦扬古力特由加麦兰管弦乐队伴奏。乐队跟随达朗讲故事和唱歌,达朗为角色配音并讲述故事。达朗隐藏在幕后,因此看不见,但他的光环往往备受印尼公众的尊敬。20 世纪 70 年代,艺术家曼特布-苏德哈索诺(Manteb Soedharsono)以达朗的身份一举成名。自 2008 年以来,瓦扬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瓦扬,包括瓦扬戈勒克(木偶不再由皮革制成,而是由木棒制成)、瓦扬奥朗(没有木偶的舞蹈剧)、瓦扬克里蒂克(木偶更为精致)和瓦扬贝贝(木偶由画在皮卷上的图画取代,展示给观众)。皮影戏还传播到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老挝等邻国。
印度尼西亚人仍然经常观看皮影戏表演,这一传统代代相传。苏腊卡尔塔的 Sri Wedari 和雅加达的 Bharata 等皮影剧团会教授许多儿童皮影戏。一些大学甚至将皮影戏或传统戏剧作为学位课程的一部分。
在巴厘岛和爪哇岛,蒙面戏剧也与瓦扬剧并驾齐驱。印尼人称之为topeng,集歌曲、舞蹈和戏剧于一体。它的灵感来自当地的传说。Topeng 只由男性表演,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Topeng 的艺术不在于它的故事性(除了一些价值观的传播),而首先在于这些不同角色的体现。即兴表演是当下的主流:主角在后台选择一个故事,舞台外的人则负责协调各个角色的出场。加麦兰乐器经常出现在舞台上,以确定节奏。演员选择的手势与音乐相协调!I Made Djimat 是一位生于 1947 年的巴厘岛艺术家,他在巴厘岛传统文化的摇篮巴端村学到的技艺尤其精湛。
这种面具戏剧是仪式或节日的一部分。除了以精湛的表演而闻名外,面具也常常吸引观众,并使这种艺术形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些面具由木头制成,经过雕刻并涂上天然颜料,眼睛下方有缝隙,有时嘴巴也有缝隙。有些还睁着眼睛。完整的面具没有嘴孔,描绘的是哑巴角色。这些角色通常是国王、暴力角色或宫廷长老。
印尼还流传着其他形式的戏剧:Arja(爪哇夜间舞蹈的滑稽戏)、barong(萨满教舞剧)、calon arang(以巴厘岛女巫 Rangda 为主角的仪式戏剧)、mak yong(苏门答腊皇家歌舞剧)和gambuh(古代巴厘岛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