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整个大陆多样性的独特国家

人口和城市化。 印度尼西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是继印度、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居民的平均年龄为 29.9 岁,女性和男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 75 岁和 70 岁。从群岛目前的面貌来看,正在发生显著的人口结构转型,其特点是城市扩张占主导地位,目前 60% 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群中,农村生活只占 40% 的少数。该国历史上根植于乡村农业传统,生育率显著下降,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已降至每名妇女 2.6 个孩子。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该国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年龄中位数约为 30 岁,这意味着未来有相当大的潜力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的劳动力队伍。然而,尽管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工作,但年轻人对农业职业的兴趣却呈下降趋势,这给祖传农业技术的保护和农村地区劳动力的管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正在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到 2030 年人口超过东京。包括雅加达及其周边地区茂物、德波、丹格朗和勿加西在内的整个大都市区目前有 3000 多万人口,而这一数字在未来十年内可能会上升到 3500 万。将首都迁往加里曼丹岛的建议可能会对社会和就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影响到居住在雅加达及周边地区的数百万工人。

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多样性也非常突出,完美地体现了其座右铭 "多样性中的统一"。这里有 1100 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向不同的神灵祈祷,吃不同的食物。

两次决定性的移民潮。 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人口由来自两次不同移民潮的两个民族组成: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Australo-Melanesians)和奥斯特罗尼西亚人(Austronesians)。

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是非洲人后裔,在大约 17000 年前第一个冰河时期结束之前就已分散到整个地区。在这一时期,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使亚洲大陆与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岛和爪哇岛等印尼群岛主要岛屿之间建立陆地联系成为可能。这种地质状况为人们前往这些岛屿提供了便利,使他们能够跨越相对较短的海程,在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其他地区和澳大利亚定居下来。今天,这些民族的后裔居住在巴布亚以及塞拉姆岛和帝汶岛。

大约 6000 年前,南岛民族从中国南部开始向印度尼西亚进行第二次大迁徙。这些移民途经台湾和菲律宾,几千年来在印尼所有主要岛屿及其他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存在,甚至将他们的影响延伸到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覆盖了从新西兰到夏威夷群岛和复活节岛的地理区域。今天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都是这些民族的后裔。

今天主要民族的分布。 印尼群岛由三个主要民族组成:南岛民族、巴布亚民族和华人。

爪哇人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近 45%,超过 9500 万人,尽管爪哇岛只占印尼总面积的 7%。事实上,爪哇人是东南亚最大的民族,主要集中在爪哇岛,但也分布在印尼其他地区,是印尼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民族。虽然 93% 的爪哇人信奉穆斯林,但仍有一些人保留着印度教和佛教的传统和信仰。爪哇文化丰富多样,体现在他们的习俗、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爪哇人尤其以他们对蜡染的热爱、精心制作的瓦扬木偶表演和独特的加麦兰音乐而闻名。

就人口而言,爪哇人紧随其后的是印尼第二大族群--苏坦人。他们主要居住在西爪哇省,包括万隆、茂物和勿加泗等大城市,人口约为 3,000 万。印尼语是他们的主要语言,他们丰富的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元素,如来自巽他地区的传统竹制乐器Angklung,以及传统舞蹈jaipongtari topeng(面具舞)。

马都拉人是仅次于苏旦人的最大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马都拉岛(东爪哇省)和爪哇岛东部,人口约为 1,300 万。马都拉人讲马都拉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他们还是著名的印尼沙爹的发明者。斗牛(被称为"Karapan Sapi")是一种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当地文化,每年 6 月至 10 月都会在马都拉各城镇举行,至今仍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传统。

此外,还有华人普通话、闽南语和广东话社区。尽管华人在印尼存在已久,但他们仍被视为外国人。从历史上看,华人一直是印尼人不满情绪的替罪羊,在 1998 年 5 月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中,华人遭到了恐怖袭击。尽管许多华人采用了印尼人的姓名和生活方式,但他们仍设法保留了一些传统,尤其是在建筑和语言方面。2000 年,儒教被正式承认为印尼的第六大官方宗教。

巴布亚人是最后一个主要群体,由阿斯马特、达尼、比亚克、雅利等多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传统和社会结构。巴布亚大约有 255 个土著群体,其中一些仍然与世隔绝。高地人种植甘薯、山芋和甘蔗,低地人通常以西米棕榈为主食,同时还从事捕鱼和适度种植。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巴布亚人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边缘化状态。采矿、伐木和种植园的土地特许权都是在没有补偿或不考虑对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的情况下授予的。在宗教信仰方面,巴布亚人既信奉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也信奉较新的宗教,特别是 19 世纪 50 年代荷兰人带来的基督教。

除这些主要群体外,印度尼西亚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苏门答腊岛的亚齐人、巴塔克人和米南卡巴人,婆罗洲的达雅克人,苏拉威西岛的米纳哈萨人、马卡萨人、布吉人、巴焦斯人和托拉贾人,以及努沙登加拉的巴厘人和萨萨克人。

语言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也是一个民族和社区的大集合。目前,印度尼西亚有 700 多种方言,包括各岛屿的地方语言(爪哇语、声汶语、巴厘语、米南卡保语、托拉贾语、曼达尔语、萨萨克语、马都拉语、马卡萨语等),这些语言是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母语。

有五种语言的使用人数超过 1000 万:爪哇语(使用人数超过 8000 万)、声望语、佩西迪尔语、马都拉语和马来语。但是,每个现代国家都需要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交流方式。印尼马来语(巴哈萨印尼语)赢得了这一天,因为它与任何特定的族群都没有关联。这种语言用罗马字符书写,没有声调,语法也相当简单,因此相对容易学习。印尼语主要源于马来语,与马来语关系密切,但也夹杂着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荷兰语、葡萄牙语以及最近的法语和英语。这些不同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融入印尼语,印尼语于 1928 年成为该国的官方语言。第二届印度尼西亚青年大会鼓励形成统一的国家语言:"Satu nusa, satu bangsa, satu bahasa"("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印尼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同意使用一种共同语言将他们团结起来。这种新语言象征着民族团结。这种语言非常简单,可以很快学会;它没有语法或变位。
在印度尼西亚,印尼语只是继母语之后学习的第二种语言。印尼语是学校的必修课,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并非所有当地人都会说印尼语,这给印尼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造成了困难。每个村长或 "镇长 "都要讲印尼语,这是担任这一职务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