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的起源

十六世纪中叶,巴拉圭不再是探索新大陆的基地,而成为一片农业生产的土地。瓜拉尼人和其他土著人受到了殖民地佃农制度的统治。西班牙人负责对印第安人进行 "文明化 "和传教。作为回报,他们要做家务(lamita),并要纳税。虽然这种半奴役制度在古代印加帝国的安第斯社会中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加帝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这种制度,但在巴拉圭建立这种制度却比较复杂。许多瓜拉尼人拒绝接受这种强迫劳动,他们在一夜之间就被强迫劳动。为了避免混乱加剧,西班牙国王向宗教团体发出了呼吁。向 "异教徒 "传教与 "野蛮人 "的文明化同步进行。必须让印第安人皈依宗教,才能让他们回归平民生活,接受殖民者的管辖。15 世纪 80 年代中期,方济各会建立了第一批传教会,或称 "还原"。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reductio, 意思是 "带回"(回归公民生活和教会),也来源于 "réduit "一词,意为孤立和保存的宇宙。在方济各会的传教团中,瓜拉尼人仍受封地的约束,但受修道士的监督。耶稣会士则利用方济各会的经验,在殖民行政体系之外完善了裁减制度。

从无邪的地球到天堂般的乐园

耶稣会是 1540 年由伊格内修斯-罗耀拉与他的同伴皮埃尔-法夫尔和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创立的一个天主教男子团体。该修会以严格的纪律和高标准的智力和体力为基础。该修会成立后不久,来自欧洲各地的传教士们便踏上了前往世界各地,尤其是美洲传播天主教信仰的征程。远征队横跨大西洋,溯河而上,深入丛林腹地。在亚松森,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学者学习瓜拉尼语言和文化。他们了解并改编了当地的救世主信仰,以接近他们。图帕,这位 "至高无上的神",光明和宇宙的创造者,被认定为基督教的上帝。为了让瓜拉尼人远离创始神话,耶稣会士巧妙地将只有少数被选中的人才能到达的 "无恶之地 "替换为所有信徒都有权到达的天堂。瓜拉尼人欣然接受了耶稣会教父,他们被视为先知(karaïs),同时也是面对奴隶主和奴隶猎人暴力的盟友。

耶稣会瓜拉尼共和国

1603 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授权耶稣会在与巴西接壤的地区建立独立于殖民统治之外的传教会。除了宗教使命外,这些传教会还旨在建立一个缓冲区,抵御葡萄牙人的强势。同时,这也是对抗当地酋长势力的一种方式。与方济各会的传教区不同,耶稣会传教区对印第安人免征 "米塔"税。耶稣会士不纳税,但要向国王缴纳贡品,贡品与 "男性 "印第安人的数量成比例。方济各会的传教所相对对外开放,而耶稣会的传教所则远离殖民地生活、西班牙人的恶习甚至卡斯蒂利亚语。他们教授瓜拉尼语、医学、建筑和艺术。这些社区完全自治,以独创的社会组织为基础,旨在持久发展。

乌托邦社会的日常生活

每个缩减区都由两名耶稣会教父负责,并由大约 50 名土著卡西克协助,他们管理着 2 000 至 8 000 名瓜拉尼人。总督(corregidor)、议会(cabildo)和警察、司法、财政等多个部门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刑法特别进步,排除了死刑和酷刑,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传教会设立在离西班牙城镇较远的地方,地点是与乡绅们一起选择的,靠近河流。其布局遵循合理的规划,围绕着一个长方形大广场(130 x 100 米),广场上装饰着守护神的雕像。教堂、回廊、孤儿院、墓地、车间和父亲的住所占据了广场的一侧;广场的其他两侧则是土著人的房屋(casas de indios)。瓜拉尼人最初居住在可容纳 200 人的大房子(oga guazú)里。这种过度拥挤的状况给父亲们带来了麻烦,因此印第安人之家由几个用厚厚的墙壁隔开的房间组成。房间周围有宽阔的走廊。传教所的周围是饲养牲畜和生产棉花、玉米、甘蔗或耶巴马黛茶的农场。这些庄园的工作是集体的,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自留地。集体劳动的成果由大家分享,或卖到传教区外向国王进贡。其中一部分捐给孤儿、病人和残疾人。印第安人每天工作六小时左右(比其他地方少一半)。闲暇时间则用于按照欧洲教规教授的宗教和艺术活动。

耶稣会-瓜拉尼神圣艺术

传教会是非凡的知识和艺术中心。例如,拉普拉塔河地区的第一台印刷机就出自耶稣会的缩印机。它在各传教会之间巡回印刷宗教书籍,如瓜拉尼作家兼音乐家尼古拉斯-亚普盖(Nicolás Yapuguay)的作品。建筑也令人肃然起敬。用坚实的横梁、石墙和砂岩块制成的柱子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取代了最初用树枝和泥土建造的教堂。教堂的装饰将瓜拉尼人想象中的图案(花朵、植物)和基督教符号和谐地融为一体。参观特立尼达传教区和耶稣传教区的遗址是欣赏当时建筑才华的好方法。至于在圣伊格纳西奥-瓜苏圣玛丽亚 -德菲圣罗莎-德利马圣地亚哥博物馆中可以欣赏到的多色木雕,则是瓜拉尼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自己的敏感性再现了从欧洲带来的圣像(雕像通常具有更多的本土形状和特征)。这种风格现在被称为 "瓜拉尼巴洛克"。在音乐方面,欧洲人被印第安人的歌声和音质所吸引!瓜拉尼人还用自己精心制作的乐器创作和演奏长笛、琵琶、小提琴、大提琴、管风琴和竖琴,技艺高超。

班迪兰特人和马穆鲁克人

这种丰富而训练有素的印第安人劳动力吸引了葡萄牙奴隶猎人的觊觎之心。1630年代,班迪兰特人在他们的本土雇佣兵 "马穆鲁克人 "的帮助下,洗劫了几个传教所,俘虏了数千名印第安人。然后,传教士们向西移动,进入今天的米西奥内斯和伊塔普阿省。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新的攻击,耶稣会士从王室获得了武装瓜拉尼人的权利。瓜拉尼军队装备了弓箭,然后是枪和大炮,多次击溃了班迪兰特人

瓜拉尼战争

这个 "基督教共产主义共和国 "运作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耶稣会士把大约 15 万瓜拉尼人聚居在三十多个地区,这就是著名的特林塔普韦洛(Treinta Pueblos),分布在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北部和巴西西南部。但在 1750 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的《马德里条约》标志着耶稣会传教团开始衰落。该条约重新划定了《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1494 年)的边界,将新的领土割让给葡萄牙,西至乌拉圭。这些荒芜的土地是七个耶稣会传教区的所在地。西班牙勉强同意驱逐这些居住者。这些传教士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令殖民政府和教会感到不安。以 "上帝的旨意 "为名,瓜拉尼人不得不离开这些土地。他们中的许多人拒绝放弃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在一些叛军父亲的支持下,他们拿起武器。与葡萄牙和西班牙军队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但抵抗持续了漫长的三年(1753-1756 年)。据传说,酋长塞佩-蒂阿拉尤(Sepé Tiarayú)在被西班牙子弹和葡萄牙长矛击中倒下之前,高喊着 "Kouvy ore mba'e"("这片土地是我们的")。罗兰-乔费的电影《使命》(1986 年金棕榈奖),配以埃尼奥-莫里康内令人难忘的音乐,再现了 "瓜拉尼战争 "中这一悲惨的插曲。

探险结束

与耶稣会的政治和宗教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耶稣会被逐出葡萄牙(1759 年)、法国(1764 年)、西班牙(1767 年)及其殖民地(1768 年)。耶稣会在全世界拥有 23000 名成员、700 所学院和 300 个传教所,最终于 1773 年被教皇下令解散(直到 1814 年才重新建立)。葡萄牙境内的传教团被摧毁,而西班牙统治下的传教团则一度由殖民政府接管。但面对新管理者的贪婪,印第安人纷纷逃离。传教团随后遭到掠夺,被遗弃在植被中长达近两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