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遗产

巴拉圭的建筑始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尤其是在巴拉圭河畔今天的亚松森地区。最初的防御工事很快就变成了一座结构严谨的城市,一排排砖砌的教堂、宫殿和房屋在欧洲风格的启发下拔地而起。

巴拉圭的殖民时期建筑大量借鉴了西班牙的传统,特别是外廊和阳台,同时融入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建筑技术,以适应该国的实际情况。最初,殖民时期的房屋与这一时期常见的石头建筑毫无关系:最初的建筑是用棕榈树和泥土砌成的墙,用动物的血加固(estaqueado 墙),并覆盖稻草或棕榈树屋顶。

直到十六世纪中叶,才出现了第一批土坯墙和瓦片屋顶的房屋。今天,当您漫步在首都亚松森时,仍有几座建筑见证了这一建筑遗产:建于 17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独立之家、卡斯特尔维之家及其花园,以及曼萨纳-德拉里维拉建筑群(Manzana de la Rivera)。

殖民时期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将色彩作为某些住宅的基本元素。许多房屋仍以粉色、蓝色、绿色或黄色为主色调,应用于砖墙或灰泥墙上,窗户则由精美的铁栅栏保护。

耶稣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团

巴拉圭的历史有一个独特的插曲:1609 年至 1767 年间,耶稣会在瓜拉尼耶稣会传教区建立了一种以社区组织为基础的神权国家。在这些 "教区 "内,土著居民享有与西班牙殖民者同等的保护和权利,同时还接受了来自欧洲的艺术--音乐、雕塑和建筑等。耶稣会士借鉴欧洲模式,使用石头和木材建造拱门、门廊和外墙。在拉普拉塔河流域建立的三十多个传教会中,保存最完好的是圣特立尼达德巴拉那传教会和耶稣会塔瓦朗格传教会,这两个传教会于 1993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壁画和浮雕反映了传教士圣像的美学规范。虽然不同时期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所有传教所都独具匠心地融合了土著和基督教元素,其象征意义借鉴了巴洛克、罗马式和希腊的影响。尽管特立尼达和赫苏斯耶稣会传教区具有特殊的遗产价值,但仍鲜有人前往参观。相比之下,耶稣会传教区之前的旧方济各会传教区的建筑风格则更为内敛。除了几座经过精心修复的教堂外,如今几乎没有其他建筑保留下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 1755 年至 1772 年的亚瓜隆教堂。教堂外表朴素,线条简洁,内部装饰却非常丰富,是典型的 "瓜拉尼巴洛克 "风格。

19世纪和20世纪的建筑

从 1840 年到 1865 年,洛佩斯担任巴拉圭总统期间,巴拉圭的建筑,尤其是亚松森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委托欧洲建筑师对首都进行现代化改造。在游览历史中心时,您会发现意大利人亚历杭德罗-拉维扎(Alejandro Ravizza)的作品,他被称为 "洛佩斯家族的建筑师",负责建造了国家广场洛佩斯宫、阿杜阿纳宫议会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带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其他重要建筑,如中央车站和兵工厂,则由英国人阿隆索-泰勒设计。

三国同盟战争结束后,从 1870 年起,欧洲建筑师再次参与重建工作。建筑学从此远离了洛佩斯时代的学术主义。在加泰罗尼亚工程师恩里克-克拉里(Enrique Clari)的带领下,马西之家(Casa Massi)、弗拉塔之家(Casa Fratta)和前伊斯帕尼亚大酒店(Gran Hotel Hispania)等建筑采用了新艺术风格。建筑复兴中的其他重要人物也出现了:Juan Colombo、José Peris、Carlos Offer、Sebastián Grassi、Matéo Talia 以及安赫尔-阿尔法罗和 Tomás Remeiro Pereira 等巴拉圭建筑师也参与其中。建筑系是在斯特罗斯纳独裁统治时期建立的,当时的发展模式受现代功能主义和法西斯美学的支配,几乎没有原创空间。然而,一些建筑师,如杰纳罗-平杜(Jenaro Pindú)和卡洛斯-科隆比诺(Carlos Colombino),成功地打破了这一模式。新一代建筑师希望摆脱独裁统治的旧模式。他们包括胡安-何塞-詹克雷科、佩德罗-巴雷尔、索拉诺-贝尼特斯和哈维尔-科瓦兰,他们现在都在推广创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