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半岛和东马
虽然该国公民被称为马来西亚人,但其国名来自多数民族马来人的名字。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0 年该国人口将达到近 3250 万。自 1970 年以来,人口增长了两倍多。政府大力鼓励人口增长,因为马来西亚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邻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该国人口每年增长约 1.5%,而且非常年轻:44% 的人口在 20 岁以下,60 岁以上的人口仅占 6%。该国是亚洲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93% 的人口会读写。超过 70% 的人口居住在半岛的城市地区,但在东马来西亚,这一比例仅略高于 55%。半岛有 2250 万马来西亚公民,东马(沙捞越和沙巴)有 570 万。其余为非马来西亚公民。此外,沙捞越州和沙巴州的马来西亚公民身份有别于马来西亚半岛的公民身份,以便更好地控制移民潮。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马来西亚估计有 300 万移民工人。非政府组织估计,沙巴州 375 万居民中有 200 万是非法移民,主要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不同的民族群体。 沙巴州的人口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马来语 "土地之子"(Bumiputeras)占总人口的 69.7%。他们主要是马来人(62%)和土著民族(主要是半岛的奥朗阿斯利人和东马的达雅克人),占总人口的 7.7%。华人(或称华裔马来西亚人)占总人口的 22.8%,印度人(或称印裔马来西亚人)占 6.8%,他们的祖先主要来自南印度。虽然所有这些族群似乎都和睦相处,但有时也会出现政治和宗教矛盾。马来西亚民族身份的概念日益增长,但每个族群都希望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总的来说,马来西亚人热情好客,令旅行者倍感愉悦。
马来人 (Orang Melayu).这是一个南岛民族宗教群体,起源于现在的马来半岛、婆罗洲沿海、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东部(印度尼西亚)、泰国南部部分地区(北大年、沙敦、宋卡、也拉和那拉提瓦)、新加坡和文莱。马来西亚有许多小族群,在语言、文化和社会方面具有很大的多样性,这主要是由于数百年来各民族和土著部落的移民和同化造成的。根据马来西亚宪法,马来人的定义是:信仰穆斯林、讲马来语、遵守马来习俗、父母至少一方在 1957 年 8 月 31 日独立前出生于马来亚联邦的个人。马来人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东马来西亚,马来人仅占沙捞越州总人口的不到 25%,仅占沙巴州总人口的 7%。马来人是穆斯林,不吃猪肉,食用清真食品,遵守每日祈祷(尤其是周五祈祷,因为此时大多数企业都关门了)和斋月。受 20 世纪 70 年代政府推行的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马来人现在都属于中产阶级。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受过教育的马来人仍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经常回到自己的村庄(kampungs)与家人一起庆祝宗教节日。男性主要穿西服,祈祷时戴小骷髅帽(songkok)。马来妇女戴头巾(tudong),遮住头发,但不遮脸。在农村地区以及官方和宗教节日,人们更多穿着传统服装。马来人能说流利的英语,而且非常热情好客,因此在旅途中很容易与他们交谈。马来妇女还喜欢与西方游客聊天,并向他们询问许多有关其生活方式的问题。
马来西亚华人(Orang Cina)。 马来西亚华人属于汉族,最初来自中国南方。在整个马来西亚,他们占人口的 22.8%,在沙捞越占 23.3%,在沙巴占 7.8%。汉族人抵达马来西亚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1292 年,当时忽必烈汗(成吉思汗的孙子)率领的蒙古远征军在婆罗洲登陆,为第二年入侵爪哇做准备。在这次战役之后,一些中国商人和大汗的追随者在京那巴达干河(现属沙巴州)沿岸建立了一块小飞地。中国人带来了陶器、罐子和丝绸等商品,使当地人受益匪浅。15世纪初,航海探险家郑和多次远征东南亚,在马六甲(马来西亚海岸的一个城市)崛起期间建立了持久的贸易联系。这些联系在马六甲和文莱王国的伊斯兰化过程中得以延续。穆斯林苏丹和中国王朝联手抵御强大邻国--暹罗大城王国和爪哇马扎哈比的入侵。14世纪末,公主 Hang Li-Po 被派往马六甲与苏丹联姻,并在马六甲和中国之间建立了持久的联盟关系。这就是娘惹文化的起源,至今仍存在于马六甲、槟城、古晋,甚至泰国的普吉岛。除了京那巴丹干和马六甲的飞地外,中国人还在特伦甘奴和槟榔屿建立了另外两个贸易站,以巩固这些地区的海上贸易路线。1511 年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后,大多数中国商人都避开了这一地区,但这并没有削弱大量中国移民的流动。1641 年,荷兰征服马六甲后,马六甲的华人被征召建造荷兰建筑。19世纪初,英国人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以及婆罗洲北部各州殖民,当时的婆罗洲北部包括今天的沙捞越、沙巴、文莱和纳闽领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英属马来亚。英国殖民统治带来了最大规模的中国移民潮,尤其是采矿、建筑和运输业的劳工。华人在这里定居了很长时间,在适应马来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如今,华裔马来人在马来西亚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控制着贸易和工业。他们主要居住在吉隆坡和槟城等主要城市地区,也居住在东马来西亚婆罗洲的两个州府古晋和亚庇。
印裔马来西亚人(Orang India Malaysia)。大部分印度人是19世纪中叶以后移民到英属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的后裔,其中 80% 是泰米尔人,他们的祖先来自泰米尔纳德邦,其余的是来自喀拉拉邦的马来亚人、来自现在的安得拉邦和特兰加那邦的泰卢固人以及少数旁遮普人的后裔。印度人目前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 6.8%。长期以来,古印度在东南亚一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从七世纪起,殖民前的马来西亚就已经是印度化王国的一部分,特别是 Srivijaya 和 Majapahit 王国。葡萄牙人于 1511 年征服马六甲后,葡萄牙政府鼓励探险家携带他们的印度天主教妻子,主要来自果阿和孟买。主要是在英国征服马六甲、槟榔屿和新加坡后,从印度引进了大量劳动力:商人、茶叶和橡胶种植园工人、警察、士兵(cipayes)等。印度人常常被其他族群看不起,但他们却是马来西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其他文化非常开放,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和信仰,无论是印度教、佛教、锡克教、穆斯林还是基督教,并在自己的社区内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们一般经营小企业或在油棕种植园工作,但也有一些来自上层社会的人在商界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这也是他们的一项优势。印度人在马来西亚半岛比婆罗洲人多。
东马来西亚的原住民。 土著部落在沙捞越州和沙巴州占多数。婆罗洲岛上的原住民通常被称为达雅克人(Dayak),这是英国人和荷兰人对原住民的称呼。不过,对于东马来西亚的居民来说,达雅克一词更具体地指土著伊班族和比达尤族。
在沙捞越州,原住民约占该州人口的 48%。主要族群包括依班人(占沙捞越人口的 28.8%)、比达尤人(8%)、美拉努人(4.9%)和其他布米普特拉人(6.3%,主要是乌鲁人)。根据伊班人的传说,他们最初来自卡普阿斯河畔,在 17 世纪 50 年代移居到现在的沙捞越。他们被英国人称为 "海上达雅克人",是沙捞越州最大的部落。伊班人身上的纹身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经历,他们是婆罗洲丛林中传说中可怕的砍头人。英国人到来后,这种习俗逐渐消失,伊班人也皈依了基督教。不过,他们保留了万物有灵论的习俗、传统和语言。如今,他们身上的纹身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他们居住在内陆地区,通常沿着艾河、拉让河和卢帕河及其支流,居住在被称为长屋的传统集体房屋中。这些住宅以前是用当地材料搭建在高跷上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将一个村庄的所有成员集中在一个长形结构中。如今,出于舒适和安全的考虑,大多数长屋都已现代化,并使用耐腐蚀材料建造。比达尤人集中在岛屿西部,主要在古晋附近。与伊班人一样,他们皈依了基督教,但仍保留着万物有灵论的习俗。他们以热情好客和当地米酒Tuak 而闻名。美拉瑙人主要是渔民,居住在高跷大木屋中。皈依伊斯兰教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马来人相似。Orang Ulu 族群,即 "河上人",是沙捞越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艺术才能而闻名:精雕细刻的木制长屋、丰富的墙壁装饰和图案复杂的纹身。沙捞越还有其他民族:卡扬族(Kayan)、比萨雅族(Bisaya)、伦巴旺族(Lun Bawang)、凯拉比族(Kelabit)、肯雅族(Kenyah)、槟南族(Penan)、普农巴族(Punun Bah)等。
在沙巴州,土著部落占人口的 50%以上。沙巴州有 33 个不同的原住民族群。该州总人口的 30% 以上是卡达赞-杜逊族(Kadazan-Dusun)。他们信奉基督教,传统上以种植水稻为生。他们的特色是由女祭司 Bohohizan 主持宗教仪式。他们的传统祖传舞蹈 Sumazau 舞也很有名。巴焦人主要生活在沿海地区。他们在内陆因擅长马术而被称为 "东方牛仔",在沿海则因擅长潜水而被称为 "海上吉普赛人",他们基本上都是渔民。穆鲁特人(Muruts),即 "山丘上的民族",由居住在岛屿北部内陆地区的大约三十个族群组成。他们是最后一个放弃砍下敌人头颅习俗的民族,而这是他们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州的其他原住民还包括隆古族、伊纳伦族、比萨亚族、塔塔纳族、伦达耶族、苏鲁克族、锡诺族、伊达安族、布吉族、卡加延族、丁达尔族、托比隆姆洛布族等。
文莱达鲁萨兰国
据估计,2023 年这个小苏丹国的人口为 450,500 人,而且还在稳步增长(每年约增长 0.85%)。人口以马来人为主(65.8%),另有大量华人(10.2%)、印度人和土著人(23.9%)。马来人属于七个族群之一:文莱马来人(Melayu Brunei)、克达延马来人(Kedayan)、杜顺马来人(Dusun)、杜通马来人(Tutong)、贝莱特马来人(Belait)、穆鲁特马来人(Murut)或比萨雅马来人(Bisaya)。这七个族群各有其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母语、习俗和传统。妇女占总人口的 47.2%,约为 212 800 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大家庭制度,平均每户 6 人。苏丹国公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 78.8%),其余信奉基督教(8.7%)、佛教(7.8%)和各种教派(4.7%),包括泛灵论者。文化和法律深受非常保守的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法于 2014 年开始实施)。所有穆斯林都必须参加周五的集体祈祷。
加里曼丹
根据印尼政府机构印尼统计局(Statistics Indonesia)的数据,到 2023 年,印尼加里曼丹岛的人口将达到 1726 万左右。这些人口在加里曼丹五省的分布情况如下:西加里曼丹省 596 万、南加里曼丹省 422 万、东加里曼丹省 403 万、中加里曼丹省 281 万、北加里曼丹省 74.6 万。与东马来西亚一样,加里曼丹也经历了大量的民族融合,印尼的国家格言 "多样性中的统一"( "Bhinneka Tunggal Ika ")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印尼最大的民族群体是班查尔人(占总人口的 26%),其次是达雅克部落(22%)、爪哇人(18.2%)、马来人(11.5%)、西里伯斯群岛的布吉斯人(7.2%),然后是马都拉人、华人、库泰人和苏丹人。99.5% 的班贾人是穆斯林,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与马来人、爪哇人和达雅克人同化。在加里曼丹,"达雅克人 "一词适用于该岛内陆地区所有非穆斯林原住民,而沿海地区则主要是马来人。虽然有时很难确定准确的分界线,但在众多达雅克人分支中,最大的分支是加里曼丹东部和中部的卡扬族(加里曼丹通常称为巴哈乌族)和肯雅族、加里曼丹中部和南部的恩加朱族以及西部的比达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