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在吉隆坡或婆罗洲,音乐反映了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特性。马来西亚国土面积不大,但却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泰国、菲律宾、中国、葡萄牙和印度等)。
在马来西亚,无论是在吉隆坡,还是在婆罗洲的沙巴和沙捞越,这种交叉融合所产生的交融音乐通常不会与传统音乐乐队混杂在一起。传统音乐是许多民族仪式的产物,包括马来西亚的典型乐器:kediri口风琴(或koloreh 或sumpotan,视部落而定)、odeng 犹太竖琴、鼻笛、哨子、拨浪鼓、萨普琵琶、锣等。
在所有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加麦兰。它因在印度尼西亚演奏而闻名于世。在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种乐器随处可见。在任何情况下,加麦兰都是由几种打击乐器组成的,如萨朗琴 (金属音簧)、甘邦 琴(木琴)和根当 鼓(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加麦兰演奏曲目各不相同:在马来西亚,数十年来定期演奏的曲目只有十几首。不过,最近马来作曲家们又对这一遗产进行了补充,使其能够点缀皇家仪式等庆典活动。在印度尼西亚,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加麦兰变体和用途。整个管弦乐队都是围绕着加麦兰演奏的,但有时加麦兰只是为舞蹈或戏剧伴奏。
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加里曼丹岛,肯多(kendau)是主要的音乐美学。这种多形态的歌曲由男子在收割时演唱,或由合唱团演唱,或为舞蹈伴奏。
在马来西亚,由六名乐师(演奏鼓、锣、纳菲里和一种双簧管)在皇家宫廷演奏的诺巴特(nobat)音乐;源于波斯和印度的格扎尔(ghazal)歌唱和浪漫诗歌,由古筝演奏家塞缪尔?达斯(Samuel J. Dass)和歌手卡玛莉亚-努尔(Kamariah Noor)等艺术家带来的诗歌;以及15世纪传入马来西亚的由尤克里里琴(ukulele)演变而来的卡龙孔(keroncong),它以传统歌曲为基础,用这种小吉他伴奏,还用加麦兰伴奏,有时也用小提琴、长笛或大提琴伴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卡龙孔的歌曲具有民族主义和大众化的功能。20 世纪 50 年代,Orkes Keroncong Fajar Baru Kajang 乐团在公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仍被视为马来西亚最著名的团体之一。15世纪,dondang sayang也在皇家宫廷中声名鹊起,其中包括一名小提琴手和一名歌手。最后,asli将马来歌曲和节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乐器有时是传统乐器,有时是西方乐器,有时两者兼而有之。正是这种流派的混合才是 asli 的特点,也是 20 世纪 60 年代成名的歌手 Rosiah Chik(绰号 Mal We)的拿手好戏。
在文莱,传统乐器得以保留并继续演奏,如gela(一种用鱼皮制成的小提琴变体)和kledi(一种用竹子和椰子制成的小号)。在苏丹国的传统美学中,Adai-adai(海上渔民之歌)是该国的象征。
在吉隆坡的 Istana Budaya、古晋的热带雨林世界音乐节、婆罗洲岛上的沙捞越,都能听到传统音乐。
古典音乐
在马来西亚,爱乐音乐在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人们甚至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是钢琴和小提琴。当代音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比古典音乐的发展势头更猛:许多马来西亚艺术家纷纷出国发展。其中包括 Chong Kee Yong、Yii Kah Hoe 和 Adeline Wong。来自吉隆坡的 Ng Chong Lim 也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赛达-拉斯塔姆(Saidah Rastam)创作了从歌剧到传统乐曲的众多作品。如果说马来西亚的许多音乐界领军人物都能声名鹊起,那也是因为马来西亚有许多机构能让年轻人才崭露头角并进行表演。马来西亚爱乐乐团(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位于吉隆坡双子塔(Petronas Towers)的双子星爱乐音乐厅(Petronas Philharmonic Hall)就是这样的机构。
在文莱,文莱音乐协会举办古典音乐会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
现代音乐
印尼的摇滚乐风靡全国,而在婆罗洲,你也能听到kroncong(一种印尼嘻哈音乐)或dangdut(一种非常独特的流行音乐,有时是抗议性的)。
在马来西亚,asli风格的音乐掀起了从传统音乐潮流中解放出来的浪潮。受西方流行音乐和马来歌剧原则的启发,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了第一批马来流行音乐作品,如 Momo Latiff 的 "Tudung Periok"。
P.拉姆利(P. Ramlee)后来声名鹊起:这位土生土长的吉隆坡人通过流行音乐比赛和马来西亚电影一举成名。随后,马来西亚紧跟西方音乐潮流:20 世纪 60 年代阳光明媚,M. Osman 的 "Suzana "至今仍是其代表作;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希拉-马吉德(Sheila Majid)、贾马尔-阿卜迪拉(Jamal Abdillah,真正的马来西亚流行音乐明星)、扎伊纳尔-阿比丁(Zainal Abidin)以及后来的尤娜(Yuna,在国际舞台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流行 R&B 歌手)等偶像的崛起,自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虽然所有的迹象似乎都是绿色的,但马来西亚政府在音乐发行方面仍然保持警惕,毫不犹豫地审查任何被政治机构视为 "不雅 "的主题。因此,摇滚乐和说唱乐很难崭露头角。不过,也有一些说唱团体在 20 世纪 80 年代崭露头角,如 Krash Kozz 和 SonaOne。
吉隆坡每天都有各种风格的音乐会,尤其是在许多俱乐部和音乐厅。婆罗洲的音乐会比较少见,但婆罗洲在现代音乐方面并非不活跃。马来西亚一侧的古晋也会举办大型音乐节,如 Borneo Sonic,该音乐节将当地人才和国际艺术家汇聚在同一个舞台上。
舞蹈
婆罗洲是许多传统舞蹈的发源地。肯杜舞起源于婆罗洲的印尼部分,有多种形式,有的伴有歌声,有的没有歌声。文莱的 Kedayan 社区身着Aduk-Aduk 的颜色,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在收获季节结束时跳起仪式舞蹈。马来西亚和文莱有共同的jipin 舞蹈习俗,由六名男女伴着锣声编排而成。
加里曼丹的马来人也有许多舞蹈,包括用刀和盾牌表演的Mandau。
剧院
Wayang kulit 皮影戏借鉴自泰国,也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由有关节的木偶表演。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在马来西亚广泛流传,并被视为印度尼西亚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表演者被称为 "达朗"(dalang),他们需要高超的技艺,并用山羊(或水牛)皮制作自己的木偶。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达朗扮演所有角色,操纵不同的人物,同时讲述故事,故事一般选自印度传说《罗摩衍那》。达朗人本身被视为艺术家,并努力保持其活动的活力。
根据地区的不同,音乐也有多种变化。
在马来西亚,其他戏剧形式也很普遍,特别是 "麦勇"(mak yong),它是一种混合表演形式,将戏剧艺术、声乐和器乐、手势和精致的服装结合在一起。这种皇家艺术形式广受欢迎,甚至与治疗仪式联系在一起,如今仍有一些剧团在表演,不过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这种表演形式已变得稀少得多。该剧平均持续三个小时,以叙事为主,辅以管弦乐、舞蹈、独白和歌唱。Bangsawan(又称 "门都")是一种马来西亚歌剧,集音乐、舞蹈和戏剧于一体。随着广播和电视的出现,这种艺术形式变得异常流行,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大众娱乐。后来,电影取代了戏剧,但在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KLPAC)等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剧院,以及每年展示马来西亚传统表演艺术的吉隆坡艺术节等艺术节上,仍能不时看到戏剧。
戏剧在文莱也很受欢迎。他们可以在达鲁萨兰国每年举办的国家戏剧节上观看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