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到香港

若泽-巴普蒂斯塔-德米兰达-利马(José Baptista de Miranda e Lima,1782-1848 年)是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监护人。这位从未离开过故土的人曾是圣约瑟夫学院的一名教师,他用葡萄牙语写诗,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用当地的克里奥尔语--帕图阿(Patuá)写诗。他的母亲是澳门人,父亲是葡萄牙人,就像他的出身一样,他的语言也是混合的。他的继任者卡米洛-德阿尔梅达-佩桑哈(Camillo de Almeida Pessanha)于 1867 年出生于科英布拉,但他的遗体自 1926 年起一直安葬在圣米格尔-阿坎若(San Miguel Arcanjo)公墓。他还是葡萄牙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作品集《Clepsydre》(由 La Différence 出版)中看出。据说佩桑哈影响了佩索阿,他在一次短暂的葡萄牙之行中遇到了佩索阿;更确切地说,佩桑哈影响了路易斯-贡萨加-戈麦斯(1907-1976 年),后者是佩桑哈在澳门的学生,后来成为葡语粤语翻译家。德奥琳达-德-康塞桑(Deolinda de Conceição)是一位来自麦德林的澳门商人的女儿,她的短篇小说关注妇女地位问题,这些作品最初发表在报纸上,后来结集出版,名为《Cheong-Sam - a Cabaia》。何塞-多斯桑托斯-费雷拉(José dos Santos Ferreira,1919-1993 年),人称阿德(Adé),是一对混血夫妇的孩子,是最后一个用帕图阿语写作的人,主要创作戏剧。最后,恩里克-德-塞纳-费尔南德斯(1923-2010 年)是澳门最古老、最显赫的葡裔家族之一的后裔,他也在不同文化间游走,在《南湾--澳门的孔多斯》中,他生动地描绘了这座见证了他出生和死亡的城市。这两本书似乎证明,在珠江三角洲的这一边,文学因葡萄牙殖民时期建立的纽带而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在珠江的另一端,第一批作家来自中国,而且是来自五光十色的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在震撼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战争期间来到香港避难。这些来自国外的影响是开放的保证。这种活力促进了报刊的兴起,它们传播西方思潮,并为本地作家提供专栏。在教学方面,敢于开辟文学研究新途径的教授的到来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年轻一代受到了激励,敢于质疑在此之前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

汇聚与喷涌

二十世纪头几十年汇聚香港并使之成为知识分子温床的人物中,廖恩涛是元老级人物,他在本世纪中叶定居香港时已年过八旬。尽管年事已高,但这位外交官游历广泛,给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这一点可以从他颇为幽默的诗歌中感受到,他的诗歌突破了古典诗歌的规范。他没有机会见到比他小 30 岁的弟弟许地山(1893-1941 年),后者也在香港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后因心脏病过早去世。许地山是一位大学教授、佛教徒、梵文专家、拉丁字母的支持者,并参与了多项出版活动,他的作品质量上乘,有时是历史题材,有时是浪漫主义题材,大多是短篇小说,不过他的两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Il pleut dans la montagne)和《春桃》(Chun Tao)。

刘益昌于20世纪初的 1918 年出生于上海。30 年后,他移居到当时的港英政府所在地,计划成立自己刚刚创办的出版社。事实证明,市场不如他预想的那样欢迎他,于是他做起了记者,但并没有放弃他的计划。除了出版生涯,他还著有《L'Alcoolique》一书,这是一部借鉴了意识流运动的雄心勃勃的作品。他的小说与流行文学大相径庭,他曾绝望地认为流行文学会腐蚀他所居住的城市,但这部小说还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成为香港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直到 2018 年去世,离他的百岁生日还差几周,他出版了约三十部作品,这些作品为他增添了名气,并为他赢得了无数官方奖项。

20 世纪 50 年代初,马朗创办了一本大胆的杂志,并以诗集一举成名。大约在同一时期,两个孩子带着各自的家庭来到了这里。第一个孩子名叫茜茜,1937 年出生于上海,很快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作。之后,她开始创作各种体裁的作品,从长篇小说到短篇小说,从散文到编年史,创作数量之多,与不想让这个已经消失的世界被遗忘的愿望相吻合。她的一篇课文弥漫着怀旧情绪,现在学校里正在学习这篇课文,这对这位曾经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就。她的第二个孩子梁秉坤在她到来时才几个月大,因此他是在这里长大的,并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回到了这里。他是本地文学界的重要人物,是一位兼收并蓄、热情洋溢的学者,曾获香港荣誉奖章,也是少数被译成法文的作家之一(《Îles et continents, et autres nouvelles》,Gallimard出版社,2001年)。

现代文学

与她的前辈不同,晓诗(陆维娟)1939 年出生于香港。她也曾四处游历,尤其是到过日本,并在那里担任文学研究员。除了这个重要的学术角色外,她还发表了约 20 部作品,其中她喜欢发展动物隐喻。新一代的作家大多出生在香港,因此,说香港文学是真正的香港文学是合理的。例如,黄碧云因其现实主义(更不用说颠覆性)的写作而经常受到称赞,而另一位重要人物邓启祥有时则是一位有远见的人。谭咏麟(Albert Tam)和谢多茜(Dorothy Tse)擅长奇幻题材,他们的小女儿韩丽珠(生于 1978 年)经常被拿来与卡夫卡(Franz Kafka)相提并论!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放弃母语,转而用英语写作,并利用互联网而不是其他传播渠道。但是,要获得法文译本仍然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