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施工原则
日本的大多数建筑材料都源自植物。传统建筑和房屋最常用的材料是软木。硬木用于制作家具。木材加工促进了框架技术的发展。墙壁不承重,根据需要分配空间。墙板可以滑动(shôji 或 fusuma)或移动。墙壁上铺满桑叶,以便采光。最后,用竹子制作木板条,在木板条上涂上粘土、沙子和碎稻草的混合物,制成墙壁。榻榻米既柔软又耐磨,由稻草打浆压制而成,上面铺着草席。榻榻米的大小由两根柱子(平均 1.86 米 x 0.93 米)固定。两张榻榻米组成一个正方形,表面积为一坪,即 3.46 平方米。
从室町时代(1336 年至 1573 年)开始,标准化为美学设计提供了基础。它们建在高跷上。建筑呈水平状,以便更好地融入自然。栅川是房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纽带。栅川和相邻房间之间是榻榻米。这些滑动面板和舷梯将外部和内部连接起来,并捕捉和散射光线。虽然日本建筑在采用屋顶原则时大量借鉴了中国建筑体系,但它又放弃了中国堪舆学中的严谨元素,从而摆脱了中国建筑体系。日本的精妙之处在于拒绝纪念碑式建筑,并在空间和体量之间保持一种特殊的平衡。
后期建筑
横截面的不对称设计为信徒们创造了一个仪式空间。独立于原有建筑的结构在圣像前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为了保持屋顶结构的对称性,我们采用了两项创新技术:双梁系统或柱子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是根据梁和柱的尺寸进行调整的。日本的框架结构从中国的框架结构中解放出来。
后来,装配工艺发展出了檐廊和合理的屋角构造。神社、寺庙和房屋的尺寸遵循相同的规律:"神道"。当地的尺寸在 1.80 米和 1.90 米之间。木材保持其自然状态,以便欣赏其纹理和风化,并使其能够承受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事实上,日本人利用木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柱子劈开,这样当柱子膨胀时就不会变形,并能在地震时适应地面的运动。
住宅建筑
从奈良时代(710 年至 794 年)到平安时代(794 年至 1192 年),建筑元素的编纂工作不断加强。它后来被称为 "新田 "或 "新田筑"。这座宅邸专供贵族家庭居住,由一座主楼(新殿)和三面环绕的附属建筑(大屋)组成,附属建筑通过通道与主楼相连。宅邸前方是一个池塘,池塘中的小岛由小桥相连。所有这些建筑都是根据中国堪舆学设计的。池塘的水流方向为西北-东南。墙壁由百叶窗(shitomido)组成,根据季节的变化摆放或移动。此外,还有由有顶长廊和岗哨连接的亭子。整个建筑群是封闭式的,在正中间有几个大门。南门是正门。这些住宅现已完全消失。现仅存平安时代的卷轴(emakimono)。
镰仓时代(从 1185 年到 1333 年),武士住宅发展出一种特殊的风格,即在封闭的庭院中建造一座主楼。主楼周围是供厨房和马匹使用的简易棚屋。后面是花园,其风格沿袭了新田风格的宽阔线条,但逐渐从禅宗花园中汲取灵感。
从室町时代(1336 年至 1573 年)开始,茶室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象征性凹室的 "榻榻米"(tokonoma)的出现以及榻榻米的标准化。茶室(sukiya)的特色建筑也出现了。这种受中国启发的风格在16世纪晚期被应用于贵族住宅。方形平面呈南北走向,主入口在南面。大门(chū-mon)通过环绕该建筑的长廊通向主楼。用细竹制成的网状百叶窗遮挡风雨,安装了 shōji (轻质木材制成的滑动面板,上面有网格图案,空隙处覆盖着半透明的白纸),以取代悬挂式木门。地板上铺着榻榻米。
佛教建筑
首先是供奉佛像和虔诚雕塑的亭子--"金堂"(kondō),然后是用于宗教教义和布道的讲道亭--"光堂"(kōdō)、佛塔,最后一般是作为围墙的僧舍。
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是位于奈良附近嵯峨的法隆寺。如今,这座寺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法隆寺建于七世纪初,由正德太师建造,其 2300 个建筑结构让游客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此后,这里的建筑都严格遵守中韩轴线的正统布局。在前帝都奈良,雄伟的东大寺于 743 年由圣武天皇创建。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高的有顶木结构建筑。东大寺几经重建,目前的面貌可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1868 年)。
780 年,在京东成为新首都之前(794 年至 1868 年),清水寺就已经建在山腰上。为了建立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建筑,建筑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利用山体的等高线、新的对称轴和新的视角。随着新首都的建立和阿弥陀佛崇拜的发展,一些寺庙朝向东方,面向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三种:和洋(日本,镰仓时期)、伽罗洋(中国)和天竺洋(镰仓和室町时期)。
新东建筑
这种建筑可以追溯到弥生时代(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250 年)。屋顶为双坡屋顶,隔墙由并列的木板制成。这种建筑风格用于建造仓(粮仓),后来转变为建造大型圣堂(如伊势神宫和出云大社)的天仓筑(azekura-zukuri)工艺。随后,受佛教建筑工艺的强烈影响,大社风格、下明风格、大鸟风格、春日风格和长留风格、八幡风格和宫苑风格等十一种不同的风格标志着空间掌握的进步。
佗与萨比
室町时代发展起来的美学 "Sabi "是一种严谨和节制的概念:重要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其外表。这种美学要求反映在茶道(茶之汤)和茶亭建筑(茶室)中。它包括一种顺从感。从12世纪起,它在文学和诗歌中得到了发展。
佗指的是超脱,一种慵懒。和 "发展于镰仓时代,作为一种美学元素一直延续至今。它接近质朴,走向孤独和简单。它应该追求纯粹、无私的事物之美。
sabi和wabi这两个概念与 "yūgen "结合在一起,试图为事物披上一层神秘而美丽的精致薄膜,有时还带有悲伤和忧郁。在15世纪的《能》(Nō)中,我们对这种暗示感的研究多于对它的描述。在绘画艺术中,这种暗示精神也存在于 "阳具 "中。我们还谈论 "shibui",一种隐藏在表面平庸背后的精致。在文学中,shibui、wabi 和 sabi 被称为 heitammi,是指我们成功地克服了一切无用的东西和方式。